作者:怀疑探索者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长河中,神灵的形象经历了显著的演变过程,从野兽神到半人半兽神,再到人神,这一历程与古代生产力和文化的进化紧密相连。西王母这一神话形象的变迁,便是这一演化过程的生动例证。
在远古时期,当人类的生产力极为低下,对自然的认知尚处于懵懂状态时,神灵多以野兽神的形象出现。这是因为当时的人类在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显得无比渺小和脆弱,他们将那些无法理解和掌控的自然力量赋予了野兽的形象,认为这些具有强大力量和神秘特质的野兽就是神灵的化身。并且一些原始部落会将这些野兽确立为各自的图腾。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逐渐提高,人类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认识也有所加深。于是,神灵的形象进入了半人半兽神的阶段,西王母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这个阶段,人类已经开始意识到自身与动物的区别,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知的恐惧依然存在。半人半兽的形象,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能力的初步认知,也体现了对神秘自然力量的想象和敬畏。
西王母
《山海经》中首次出现了对西王母形象的描述,乃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这段话的意思是:(西王母)她的外形像人,长着豹一样的尾巴,老虎一般的牙齿,善于长啸,头发蓬乱,戴着头饰。她掌管着天上的灾疫和五刑残杀。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关于西王母掌管天上的灾疫和五刑残杀的具体体现多存在于传说故事和相关文献的描述中,但并没有十分明确和具体的事件或情节记载。这种掌管更多地是一种象征意义,代表着她具有主宰灾祸、惩罚和死亡的权威和力量。灾疫包括各种疾病、天灾等造成的苦难;五刑残杀则涉及对罪恶的严厉惩罚和裁决。
可见,西王母最初的形象具有明显的半人半兽特征,并且是一种残暴凶神,代表着不可抗拒的自然界破坏力量。
这与当时人类所处的半愚昧阶段相呼应。在那个时代,人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有限,对于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和生死命运,往往寄托于神秘的超自然力量。半人半兽的西王母形象,正是这种思维和认知的产物。它既包含了人类对自身形态的认知,又融合了对强大、神秘力量的幻想。
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化,是神灵形象演变的重要驱动力。当人类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逐渐掌握了一定的生存技能,对自然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人类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此时,神灵的形象也逐渐向人神转变。
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尤为明显。在上古传说中,西王母最初是昆仑的女神,具有半人半兽的形态。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来的小说不断为其加入新的元素和形象特征,使其逐渐脱离了半人半兽的原始形态,向人神的方向进化。
玉皇大帝的形象出现比西王母更晚,一开始就是以“人神”形象示人。作为道教中重要的人物形象,其出现和发展与道教的形成和传播密切相关。又因为封建帝王的政治需要,特意拔高了玉皇大帝的神格。
最早给道教神仙排定座次的是南朝时的茅山道士陶弘景,他在《真灵位业图》中将神仙编排为七个等级,每个等级由中位、左位、右位组成,由中位神主持,左右位神仙数量不等。由于陶弘景属道教上清派,这一派尤其崇拜元始天尊,因此元始天尊被排定为第一层级的主神,成为众神之王,而玉皇大帝的原型玉皇道君和高上玉帝,分居第一等级右位的第十一位和第十九位,地位并不高。
从东晋到隋唐,道教的最高神祇一直都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但上古以来,民间一直信仰昊天上帝。到了唐朝,玉皇的称呼开始在民间普及,玉帝的地位逐渐提高。
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 年)上玉皇封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又于政和六年(1116 年)加封其为“昊天玉皇上帝”,首次将中国古代历朝帝王的“昊天上帝”崇拜与“玉皇大帝”合为一体。至此,道教神仙谱系形成了以玉皇大帝为首的昊天三界尊神、四御、六御等体系。
在道教中,玉皇大帝就于此刻被正式确立为总执天道之神,乃是“万神之王”。要注意,在道教中,虽然以三清为第一阶层,玉帝为第二阶层,但是历代封建帝王在祭祀的时候,一直是首先祭祀玉帝(天帝),再祭祀三清等其他神灵仙人,玉帝的神格凌驾于三清之上。这也符合世俗政权的现实政治需要,即皇权要压过神权,人间皇帝是“天(帝)之子”,代天帝行使职权,也凌驾于其他一切神。
这也证明了,玉皇大帝的神格地位与封建帝王的政治需要有密切关系。宋徽宗加封玉皇大帝为“昊天玉皇上帝”,是借此来彰显自己的尊崇地位和对宗教事务的掌控力,展示其对国家和民众精神世界的主导权。这就是“神道设教”。
实际上,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并非“夫妻”关系,而是一种合作关系,或者统属关系。西王母最终被民间称之为“女仙之首”,但是这个说法并不被道教和官方承认。不过,西王母确实可以算作是玉皇大帝的部下。
要注意的是,在道教尚未诞生之前的上古,西王母的半人半兽形象就已经长期存在于民间传说之中。道教创立以后,西王母被纳入道教的神仙体系,并且对其形象进行了改造。道教教士们为提高教派影响力,借用了民间西王母的传说,使其形象与道教发生融合。她的形象逐渐转变,不再是最初那样可怖。在五代时期,西王母的地位正式得以确立,成为道教中至高无上的女神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昊天上帝(天帝)、后土和三清。唐代杜光庭的《墉城集仙录》中,记述了西王母助黄帝战蚩尤的故事,进一步加深了她在道教中的尊崇地位。
不过,西王母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要低于后土。后土娘娘是道教“四御”之一,全称是“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为主宰大地山川的女性神。她和玉皇大帝正好相对,一个管天,一个管地。也就是“皇天后土”。
东汉末年道教兴起后,强行将西王母配给了东王公。这个东王公原本也是民间的地方信仰,源头是战国楚地的太阳神“东皇太一”,其成熟形象是汉代才被第一次创造出来,后来也被吸纳入道教神仙体系。在宋代以来的道教神仙位阶中,东王公与西王母一起,被列入了最高层的以“三清”和“四御”为主的九至十一位天帝,其职能可总结为“主阳和之气,考评天下男子登仙得道者的升迁”。也就是说:
道教首先将西王母和东王公配为夫妇关系,而这对夫妇都是昊天上帝的部下。但是这时候玉皇大帝还没有被确认为昊天上帝,其在道教中的神格位置还居于西王母和东王公之下,所以西王母还与玉皇大帝没有关系。到了宋徽宗时期,玉皇大帝才晋升、合并为昊天上帝。于是,民间好事者又将西王母与东王公“离婚”,配给了玉皇大帝。不过,道教并没有官方宣称西王母或者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妻子,她依然是玉皇大帝的下属。
随着时间的发展,在民间信仰中,西王母的形象进一步世俗化、人格化,元明清小说开始将其视为玉帝的配偶神,被称为“王母娘娘”,成为了天界第一女仙。但在道教的正统神仙体系里,其地位仍低于后土娘娘。
总之,在被道教吸收和改造的过程中,西王母的形象和职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半人半兽阶段,西王母主要代表杀戮和天灾刑罚,被视为凶神。这反映了当时人类对不可知力量的恐惧和敬畏。而在被道教改造和吸纳之后,西王母的恐怖形象逐渐被予以美化,其职能也从代表杀戮转变为代表赐福和长生不老。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道教教义对神灵形象和职能的重新塑造,以符合其宗教理念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人类的生活逐渐稳定,生存能力大幅度增强,对自然的恐惧逐渐减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日益增强。因此,神灵的形象也从令人恐惧的残暴凶神转变为能够赐福和带来长生不老的美好象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流派的兴起和发展,也对神灵形象的演变产生了影响。道教的教义强调修身养性、追求长生和积德行善,西王母形象的转变正是适应了这种文化和宗教氛围。
总之,神灵形象的演化,尤其是西王母形象从半人半兽到人神的转变,以及其职能从杀戮灾罚到赐福和长生不老的变化,都与古代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进化密切相关。这充分证明了神灵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人类在特定历史阶段,根据自身的认知、需求和想象所虚构出来的形象。它们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自身和世界的不断探索和认知的深化。
这些神话和传说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成为了人类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人类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了宝贵的线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创造。
神灵是人类虚构出来的,但它们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们曾经给予了人类在艰难岁月中的精神寄托和希望,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神灵形象的演变也见证了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从恐惧未知到探索和理解世界的伟大历程。
综上所述,神灵形象的演化,特别是西王母形象的变迁,有力地证明了神是人类虚构的产物,其演变与古代生产力和文化的进化息息相关。这一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人类的精神世界和文明进程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