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一身戎装纵横沙场的将军,皆因胆识、谋略、战功与贡献被后人所熟知,被史书所记载。
把目光聚焦到古代,当我们听到“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的句子,便能遐想到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骁勇模样;当我们看到“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的赞美,张飞勇冠三军的威武形象立刻栩栩如生。
将镜头对准到近代,开国将帅在历史的洪流中乘风破浪,彭德怀因“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而青史留名,而苏静,从来没有直接领兵打仗,却被林彪称作是“一人可顶十万雄兵”。
张正隆在著作《枪杆子——1949》里对苏静的评价中肯到位:名将无名。极少人知道他的故事,虽是名将,但却无名。关于他一生的传奇,关于他自身的性格特点,可以用三个“最”字来阐明。
苏静将军是福建省海澄县六口碑村人,1910年出生,1932年参加海澄县红军游击队,同年转入中央红军第一军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和革命队伍的大部分将领趋同,他出身农家,家徒四壁,幼年饱受欺凌。
但他又比其他人幸运一些,是军中少有的知识分子。
其父母虽务农为生,却竭尽全力送苏静入学读书,上到师范后,他接触到进步思想,并与志同道合者组织发动学生运动,抵制帝国主义的种种恶行。
因太过于冒头,他被警方追捕四处躲藏。
被逼无奈之下,他选择离开家乡,去缅甸谋职,在当地教了几年书,还学会了摄影。
风声已过,苏静动身折返,回国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伍参军,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中国工农红军。
红军缺少学识渊博的能人,打仗大老粗能行,可舞文弄墨,做思想工作等要点知识储备的细活,只能交给受过教育的人来做。
所以,赶得早不如赶得巧,在作战科当科员没多久,上级就发现了苏静这块璞玉,并火速调他到军团侦察科任参谋。
在此期间,红军在瑞金强兵固本,应对蒋介石发起的次次围剿。
苏静没有参加过前三次反围剿作战,只参加过第四次和第五次。
到了后期,由于指挥思路与前期相悖,导致游击优势削弱,中央军委商议后,决定撤离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转移。
长征中,红一军团是红一方面军的开路先锋,苏静位居其中,虽是小小的侦查科科长兼参谋,却成了先锋中的先锋,担起了沉甸甸的担子。
《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提到了中央红军转移初期时的状态,在前有驻地军阀拦截,后有蒋部敌军的追杀下,队伍只能走羊肠小道,夜晚靠着月光行军,白天休息。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怎么走,往哪走,都要等侦查科的战士们探完路,再行商议。
探路二字看似轻巧,实则是份苦差事。
探路时,为了不引起敌军的注意,火把是不能用的,常常要摸黑前进,一些树大山深的峡谷密林,往往危险重重,但这些都是需要克服的。
他总是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到了营地后,营地的灯火一盏盏的熄灭,唯有他的亮到半夜三更。
上级将下一站的地点告知于他,他便要先一步出发,绘制好军团的行军路线图(图上要把地形地貌、道路桥梁一一标明)。
除此之外,他还要誊稿、刻蜡版、油印,罗列一些注意事项,记录前一日行军途中的诸多事宜。
苏静的儿子苏晓林曾回忆:“父亲苏静的长征路是其他人的三倍,侦察时一个来回,再跟着部队一起走一遍。”
可见,苏静是长征中走路最多的。
而长征中苏静的表现,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聂荣臻甚至将苏静写进了回忆录,称其长征开路有功。
一直是苏静上司的林彪,对其搞情报的能力十分认可。
在强敌环伺,不少人不动声色反水的战争年代,苏静的机警与谋略,为部队化解了不止一次危机。
抗日统一战线确立初期,两党虽再次合作,可是仍旧暗潮汹涌。
一名译电人员投靠国民党,企图出卖机密。
好在苏静耳聪目明,早有提防,通过装醉、装晕,在那人发电报时,记下了相关内容,破获了国军的电报密码,反将了一军。
抗战胜利后,东北成为了国共争夺的焦点,这片土地上发生了大大小小的战役,早期国民党占地为王,东北民主联军要想打进去,极为不易。
在数次战败后,东北民主联军士气大减,急需一场大胜仗,来涨一涨威风。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何了解敌情,自然是精准的情报。
苏静在这时,又挑起了大梁,根据他收集的讯息,林彪打了进军东北第一场漂亮的歼灭战。
在他的建议下,辽沈战役攻打锦州时,部队通过坑道近迫作业攻城的战术,大获全胜,解决了久攻不下的难题。
一人可顶十万雄兵,是林彪对苏静的褒奖。
这番话初听有些夸张,但细想却很有道理。
打仗如果有勇无谋,那么上了战场不会根据形势做出改变,只有白白送死的命,而动了脑子,把伤亡减到最小,才是聪明的做法。
苏静作为林彪的左膀右臂,只要有他在,胜利的希望就更大,十万雄兵才有用武之地。
可见,他是参谋中头脑最活的。
他引导傅作义和平解放北平,傅作义表示,苏静是他敬重的共产党员,同时也是他晚年的挚友之一。
同样与苏静关系甚密的还有罗荣桓。
解放战争结束后,罗元帅曾出国访问,带回来一些稀罕物件,其中就包括了莱卡牌照相机。这份礼物送给了苏静。
打从苏静从缅甸回国,加入红军,就一直与摄影有缘,罗瑞卿说,苏静是红军中的第一部照相机。
土地革命时期,部队在遂川的天主教堂获得一部120照相机,是苏静带着这部相机跋山涉水,一路到了陕北。
解放军的画报室里,就保存着一张苏静拍摄的照片,照片里的人物是朱德,场景是给学员们训话。
离休后的苏静,难得清闲,他加入了中国摄影家协会,在革命时按下快门保留下的影像,不仅被国内的博物馆珍藏,还成为了国外媒体登载的素材。
他的摄影作品接连获奖,但他最喜欢拍的,还是家人们的日常动态、温馨瞬间。
可见,他又是中将中摄影最好的。
从1910到1997,将军走过87年风雨,但一直谦卑有礼,不事张扬。
长征中他绘制了数百张行军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出谋划策,但他很少向子女提起这些悠悠往事。
1997年11月28日,苏静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解放军309医院,如同他的名字那般,将军静悄悄地走了。
本文由大荟师红色文化【刘尚悦】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