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当公务员了。”2011年,48岁的山东人李延荣,不顾家人反对,放弃“铁饭碗”,毅然上山,与数亿只蟑螂为伍。
事情要从2009年的一个周末说起,当时李延荣陪女儿在家中观看一部关于蟑螂的动画片,里面说蟑螂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生物。
啥?蟑螂不是躲在暗处,专门传播病毒的害虫吗?怎么会和完美沾边,李延荣心里充满了好奇,他立即上网查询相关信息,想详细了解一下。
原来蟑螂的完美是因为其身体构造,这种构造可以支撑蟑螂在恶劣环境下,依旧保持生命力。同时蟑螂喜食油脂类食物,自身也富含高蛋白。
这些发现引起了李延荣的思考。
通过查询资料,他还发现有一种叫美洲大蠊的蟑螂品种,喜欢食用腐败的食物,正好可以处理厨余垃圾。
而在养殖行业,对高蛋白饲料有着很大的需求量。而目前国内市场动物蛋白饲料非常紧缺,这是一个很大的商机啊。
兴奋不已的李延荣觉得自己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他立马将自己想创业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却不理解,已经48岁的丈夫,为什么要折腾?创业本就充满风险,而丈夫端着铁饭碗,多少人羡慕啊,他竟要辞职!
但李延荣看准了这个巨大的商机,在2011年他毅然辞去了公务员的工作,进入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养殖行业。
身为养殖小白,李延荣主动联系各地专业的蟑螂养殖场去参观学习,一切从头学起,不懂就问,实在累极了,就枕在背包上眯一会。
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完成理论学习的李延荣知道该回去实践了。
他将工厂地址选在远离城镇的小山坡上,并且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积蓄,和朋友成立了一家餐厨垃圾生物处理中心,还主动联系了当地的环卫中心,对方承诺为他提供厨余垃圾。
接下来,李延荣要做的就是如何进行厂房设计,蟑螂虽然飞不远,但一旦从养殖室逃出来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在工厂设计时,李延荣没有做窗户,特意只留了几个通风口,且在每个通风口都封了纱网,在每个出入口也做了水帘,使沾了水的蟑螂无法飞行。
就算仍然有漏网之鱼,门口还有两米宽的水沟作为最后一道防线。飞不久的蟑螂一旦掉进水沟就会被里面的鱼吃掉。但随着养殖蟑螂的数量越来越多,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人工喂养完全无法满足蟑螂的干饭速度。
李延荣只能天天带着师傅,在工厂里调试机器,摸索到深夜。经过了好几个日夜,机器的运输带开始高速投喂蟑螂,他紧锁的眉头才终于松开。
有了这台机器,工厂的效率大大提升。随后他又研究起蟑螂分拣机、烘干消毒机等一系列机器,希望工厂可以实现多元机械化。
最终,经过不懈努力,李延荣的工厂实现了“一条龙”,通过高温杀菌烘干,将虫体制成蟑螂粉虫,再提供虫体给各地需要动物蛋白饲料的养殖户,同时水沟里喂养了鲤鱼,小山坡外还养殖了肉质肥美、蛋白质高的“蟑螂鸡”。
这些给李延荣带来了巨大的收益,而他的工厂也很快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与重视。
2016年,在政府的扶持下,李延荣将原厂搬到了山下一个6000㎡的厂房,他的蟑螂们住上了“豪宅”。
面对取得的成绩,李延荣没有止步于此,他依旧在发掘蟑螂更多的价值,拓展自己的产业链,因为他明白单单只销售虫体和简单加工的蟑螂粉虫产品太单一。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
通过网上大量查阅资料,他发现自己养殖的美洲大蠊品种,竟然还有解毒利尿、活血化瘀的药用功效。
这无疑又给李延荣提供了新的思路。他联系专业的药品公司,针对蟑螂的药用功效,一起研究和开发医药用品及保健品。
因为养殖的蟑螂数目庞大,李延荣又有了惊喜的发现。蟑螂大量生长呼吸所产生的热量,居然可以让蔬菜大棚成为温室。
这样一个天然的供暖中心,不正是种植反季蔬菜的温床吗?
说干就干,他很快就搭建一个玻璃大棚,利用散热孔和排气扇输送的热量,专门种植反季节蔬菜,这样又多了一个创收方式。
创业的道路充满曲折,但李延荣不顾别人反对,勇敢坚持想法,凭借着蟑螂这个产业链成了百亿富豪。
爱钻研挑战的执着和永不言弃的勇气,推着他迈上一个又一个台阶,最终筑造出他的蟑螂帝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