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内容,可能会颠覆你对纪录片的旧认知。
先思考一个问题,纪录片最重要的是什么?
真实?真相?非虚构故事?
别急着脱口而出。下面这部纪录电影,有人评价它“无聊”、“玩笑”、“像动态壁纸”。
但,转换视角去看,它恰恰是在从纪实影像“忠实纪录”的原点出发,指引观众去思考——表象与真实间的距离。
《美利坚合众国》。一部“枯燥”又充满“荒诞”与幽默的纪录片。导演是詹姆斯·班宁,美国独立电影制片人,同时也是实验影像导演,教育家。
影片用52个100秒静态长镜头,表面看以地名为名,风景作为建构主体,展现美国50个州和2个地区,不同的自然景观。实则将这些自然景观和空间的组合镜头,融合成一副完整的美国肖像。
说它枯燥,是因为整部片子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人物。影像也是未经剪辑的图像。100秒,如果你只看见树:
或者青草地:
可能很快就昏昏欲睡。
说它“荒诞”,主要是影片制作方式。
导演并非实拍,而是利用智能定位实景地图工具,在自己所在的加州,完成了这部作为时间函数的景观纪录电影。
所以,这是一部“反纪录片”的纪录片电影。
导演从具体走向抽象,用自然影像“虚构”了一张完整并实用的美国地图。并使用数字技术,把最简单的「虚构的真实」延展开给观众看,让观众思考——
真实真的存在吗?
数字时代,信息随着互联网的传递,失真度越来越大,我们看见的是「表象」还是「真相」?
也让纪录片创作者思考——
用时间和事件串联故事的逻辑,真的正确吗?
「虚构的真实」有没有可能让真相越来越远?
由于认知、视角不同,同一个故事事件完全可以给不同观众截然相反的观后感受,我们会不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模糊了「忠实纪录」的「真实性」?
为了探寻上述问题的答案,找到真实与虚构理念的理论根源,讨论非虚构故事的发展和应用,我们邀请了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纪录片导演孙红云老师,推出一门纪录片拉片课程。
扫描二维码 咨询报名
课程共选择八部影片,都是入围过三大影节,形式上最有创造性的片子。
最核心目标是:重塑对纪录片的认知。
下面是片单:
为什么「后真相」时代,需要重塑对纪录片的认知?
「后真相」时代,大众对客观事实的“真实性”的理解正在逐渐失去影响力,个体观点和情感诉求越来越重要。
在“真相”被精心策划、过滤和通过社交媒体的镜头观察的这个世界里,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
当事实与虚构之间无法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真实影像也变得虚实难辨。而创作者记录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必然会加入个人诠释,因此,“纪实影像”在某种程度上,同样具有“戏剧效果”,也必然存在真实与虚构的模糊。
理解现代非虚构影像记录,需要跳出本文,从文本之内,走向文本之外。如詹姆斯·班宁的《美利坚合众国》。如果你只看见自然与人文景观的单幅画面,就看不见在虚构背景下,被勾勒出来的“美国”的全貌。也看不到班宁表达的,地区的同质化,以及文明断层。
如何表达、理解故事文本,折射出对世界的认知和思考。反之,也是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工具。
为什么说,这门课能重塑你对纪录片的认知?
你是不是也这么看纪录片——
关注片子讲了什么事件?故事讲得好不好?指向了哪些现实问题?
故事即表象。「后真相」时代,传统的理解纪录片的思维,已经显得笼统、模糊、简陋。
课程选择的八部片子,无论从叙事手法、美学艺术、价值观、伦理表达上都极具创造性。
比如,讲无差别射杀的《校塔枪击案》,导演有意识将文本与现实剥离。引导观众和纪录片创作者思考纪录片文本建构也可以是创造性的。
比如,探讨人性复杂的《鸽子隧道》,你会看到纪录片的采访也可以很电影。
以及指向现实的情感关系探讨——父子、母女、夫妻,家庭权利关系。从公共空间,退回日常场景,更深层思考人性的复杂。
最后,总结一下这门课的价值:
1. 值得跟学的老师:理论实践融会贯通
孙红云,在纪录片领域,学术和实践,两手抓、两手硬的专家,除了她,你还能想到别人吗?
译著作品《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伊文思与纪录电影》、《危险地活着》。出版作品《真实的游戏:西方新纪录电影》。拍摄纪录电影作品《在少林》,入围边锋国际纪录片节 (Doc Edge) 竞赛单元,旧金山国际电影节 (SFIFF) 长片竞赛单元。
受邀作为第22届“人与环境”国际电影节 (BIFF) 开幕影片。入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纪录片竞赛单元。获得“俄罗斯纪录电影电视协会大奖”,被评委赞为“纪录电影艺术的交响曲”。
丰富的学术研究经验,扎实的电影史知识,足够的理论与实践经历支撑,综合决定了她更有能力用全知视角、更客观带你分析作品。同时带你进入电影史的坐标系里,结合电影思潮的起落,更深刻理解记录电影的叙事与美学。
2. 打破权威叙事,提供多元且全新的视角
16天时间,孙红云老师将引介经典和前沿的学术思想,借鉴不同的理论思考方法,带你挑战分析8部“反常规”、有创造性的纪录电影,带你打破权威叙事,挑战对纪录片的认知和研究。
经典理论、前沿理论,结合优秀影片案例,从多个视角理解,当纪录片文本不等同于现实时,如何评判纪录片好与不好?如何更好理解纪录片?以及,如何在创作中做到文本之外?你都可能在这门课里找到答案。
3. 与当代语境结合,更开阔理解真实世界
纪录片所呈现的「纪实影像」,不一定是真实影像。但,是出发去往「真相」的「原点」。
八部影片聚焦「社会现实」、「情感关系」两大议题,无差别攻击、女性主义、亲子关系、家庭权利关系等生活议题,都能在拉片过程中依据现实案例,得到多元视角探讨。同时打破常规思维,更好理解当下与未来的现实世界。
4. 拉片的目的: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
先从文本、导演、理论思潮、影像开始研究。技术层面,从选题、筹备、拍摄、 剪辑、配乐……还原导演的整体创作过程,把片子拆细,拆透。
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理解导演创作过程, 精准找到背后的理论支撑,进而从原理和操作技法两个层面,同时提升自己深度理解电影文本的能力。
下面是完整课程说明:
开课时间就在明天。抓紧报名↑↑↑
作者丨轻舟
排版丨pelyliu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 起 推 荐
关 注 【 益 起 映 创 学 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