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平台的“双11”促销大战硝烟弥漫,消费者们摩拳擦掌开启“买买买”模式。这本是一场商业的狂欢,然而,在热闹背后,一群所谓的“职业打假人”却给这场盛宴蒙上了一层阴影。
打假人,在市场秩序的维护中有着积极意义,他们就像啄木鸟,对不良商家的欺诈行为进行精准打击,促使商家遵守法律法规,保障消费者权益。在一定程度上,正因为他们的存在,让那些妄图以次充好、虚假宣传的商家有所忌惮。
然而,如今打假却被个别人当成一门生意。正义成了变现的幌子,维权变成碰瓷,商家不拿钱“消灾”就不罢休。他们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肆宣扬“打假日入过千、月入过万”的经历,通过收徒、卖课等方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他们瞄准“双11”期间的大量交易以及可能存在的细微漏洞,不是为了规范市场,而是为了敲诈商家。
蓄意而为的“假打”完全打错了算盘。真正的打假行为应是基于维护消费者权益和市场秩序的目的,个别人借打假之名,实则为攫取个人经济利益,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也对真正的消费者维权行为产生了负面影响。
今年7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投诉、举报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得利用投诉、举报牟取不正当利益,侵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通过夹带、掉包、造假、篡改商品生产日期、捏造事实等方式骗取经营者的赔偿或者对经营者进行敲诈勒索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打击、规范“职业索赔”乱象,目的在于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建立和维护秩序井然、公平规范的市场秩序。规制职业索赔行为也不代表摒弃社会监督,市场监管部门多次提出鼓励“吹哨人”举报,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依法发挥惩罚性赔偿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作用,依法、依规进行打假、索赔、维权,在市场上也能起到社会监督的良好导向。
同时,电商平台也应当加强自身管理,不给“假打”之人可乘之机。毕竟,“双11”是消费者放心购物、商家诚信经营的购物节,不是“假打”者的狩猎场。
(大众新闻·风口评论员 白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