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东北油豆角之父”这两项研究很“出彩”!

0
分享至

原标题:从事油豆角育种31年 培育制作本土酸黄瓜(引题)

黑大冯教授这两项研究“出彩”(主题)

生活报记者刘维娜 李丹 实习生 梁思蕊 吴妍 刘昕睿

立冬节气过后的海南,气温仍达到30摄氏度,塑料大棚里更是闷热不透气,地上的土块也被晒得滚烫。冯国军无暇顾及顺着脸颊滑落的汗珠,而是专心地站在一排排豆角蔓中,拿着工具对油豆角进行授粉,他的眼神从未从油豆角的授粉花上移开,专注地完成着工作。每年10月底,冯国军都会带着他的“宝贝”油豆角种子“南飞”,在播种季到三亚为油豆角进行种植授粉。

近日,省总工会命名了100个工作室为黑龙江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黑龙江大学“冯国军创新工作室”就在其中。1966年出生于克山县的冯国军,从事农业工作31年,被称为“东北油豆角之父”。由他创办的冯国军工作室育成黑大“冠”系列油豆角新品种21个、黄瓜品种4个,促进了品种更新换代,并解决了产业发展中的种子问题。日前,在海南忙着工作的冯国军抽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冯国军

从事油豆角育种31年

收集了六七百份种子资源

“9月27日,实践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经过十四天的太空遨游,于10月11日顺利返回地球。10月24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实践十九号卫星载荷交付仪式。此次交付的搭载载荷包括主粮作物、经济作物、微生物航天育种载荷以及空间技术试验载荷等20大类,黑龙江大学菜豆育种攻关首席专家团队的豆角品种‘黑大绿玲珑’位列其中。”记者采访冯国军时,他高兴地向记者介绍,“绿玲珑就是我们研发的,刚从太空回来。”

随后,从事油豆角育种31年的冯国军讲起了自己的经历,“我是1993年在研究生时期就一直工作在蔬菜育种的科研一线,主要从事蔬菜作物(菜豆、黄瓜)的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油豆角是咱们北方人特别喜欢的蔬菜,但是传统的油豆角虽然口感好、品质优,但是品种产量低、不抗病,平均亩产仅1000多斤,且局限于东北地区种植。这些品种虽然很畅销,但农民从中获益并不多。”冯国军就想利用自己所学解决问题,“育出高产、抗病的品种。”冯国军介绍,育种的第一步在于种质资源的收集,他带领团队收集和引进了国内外将近六七百份种子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根据需求进行配置和组合,以满足生产需要。“收集种质资源不算难事,最难的是杂交授粉,不但操作复杂,而且难度很大。”

油豆角授粉就是高温中“绣花”

“油豆角杂交授粉难度大,操作如绣花,而且还是在高温下‘绣花’。”冯国军说,为攻克油豆角杂交授粉难题,团队通过多年实践摸索出了一套高效的方法。“人工杂交授粉必须选择在大蕾期授粉,而且适于授粉的时间仅限于5点半到10点,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要和授粉的最佳时间相吻合。”授粉期天气炎热,太阳一出来棚室温度高达30多摄氏度,冯国军用镊子给油豆角进行人工杂交授粉,大气都不敢出。冯国军告诉记者,“菜豆是严格的自花授粉作物,它的花器官极具保守性,稍有不慎就会伤了柱头,使人工授粉失败。”同时,油豆角落花、落荚现象严重,自然座荚率不到30%,这些因素都造成了给油豆角进行人工授粉极其困难。而为了提高效率,冯国军团队在进行着一项南繁项目。

“育种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我们开展南繁项目一年就可以完成3个世代的育种工作,大大提高了效率。”冯国军表示,黑龙江立冬后温度降低,大棚温室种植的效果不好,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会将合适的育种材料带到三亚去。“我们在东北种植两季,再把种子带到三亚种植一季,再把成熟的种子带回来接着种植,循环往复,全年无休。这样我们一年就能完成三个年度的育种工作任务,能提高效率,加速研究。”冯国军在南繁项目上坚守了20多年。


目前,冯国军团队育成新品种21个,申报品种保护权6个。这些品种已推广到全国近20个省、市、自治区种植,年种植面积达50万亩,帮助近10万农民增产、增收,这些油豆角甚至达到了5000元的亩产值。“新研发的种子适应性强,无论是大棚还陆地都可以生长,所以冬季开启了‘南菜北运’模式,保证了黑龙江新鲜油豆角的终年供应。而且我们研发的油豆角口感更加厚实,还抗病。”近年来,冯国军工作室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累计培训10000多人次,将油豆角技术推广到了全省各地,“农民掌握技术后能应用于生产,现在我们培育出来的品种已经成为市场上的主栽品种。”冯国军说。

据冯国军介绍,团队现在有6位老师和40多名研究生,“我们老师都是在实验田里手把手地教学生们实操本领,每个科研季所有学生必须到现场,大概经过两天的培训,学生们才能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这样既保证了学生们的实操经验,又加快了团队的授粉工作,同时也提高了油豆角育种的效率。“我教过大约80多名学生都掌握了授粉技能。团队老师作为油豆角科技特派员,带着油豆角新品种新技术走进农村进行技术示范,带领大家致富。”


培育“娜莎”黄瓜

制作本土酸黄瓜

小小的油豆角,承载着冯国军及其科研团队的梦想,正在推动黑龙江省油豆角产业逐渐发展壮大。同时,冯国军团队育种的新品种黄瓜“娜莎”,也在创造着传奇。冯国军介绍:“以前用来腌制的中国本土黄瓜个头大、产量低,外观也不好看,大多切丝用。而国外引进的品种价格高。我们就想培育出适合做酸黄瓜的品种。2000年,冯国军带领团队开始了对黄瓜的研究,刘大军就是团队的一员。


刘大军


刘大军介绍,黄瓜比其他作物育种更复杂,用于杂交部分的花较小,杂交困难,要求更细致。“每年至少需要一个月左右待在大棚里,起早贪黑地进行人工授粉。而且授粉的环境温度高,棚里温度能达到30多摄氏度,常常汗流浃背,非常难操作。如果是同品种的授粉还好,如果是杂交,就要每天拿着花穿梭在大棚里。”

现在冯国军工作室育成新品种黄瓜“娜莎”,比国外同类品种增产30%以上,果形正、加工不变形、口感脆。“现在‘娜莎’黄瓜,工厂在种,农民也在种。”不仅如此,冯国军团队还研发了加工酸黄瓜的新技术,优化了酸黄瓜加工工艺,“冯教授”牌酸黄瓜已经开始批量生产,今年生产量已经达到了100多万瓶。“我们的种子还在更新换代,改善质量,已经推出了抗病黄瓜。接下来要研究无刺光滑黄瓜,让黄瓜的外观没有毛刺、口感更脆。”刘大军介绍。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做豆角罐头等产品。育种永无止境,我们团队会不断迎合市场需求,用更好的品种促进生产的发展。”谈到未来的研究想法,冯国军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生活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工网 incentive-icons
中工网
中工网为全国总工会主管、工人日报社主办、中国工会网络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建设和管理的中央新闻网站
206844文章数 1126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