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文先叠个BUFF,戴森这款纯降噪无线耳机,我已经连续用了1个月,基本上覆盖了通勤上班到出差场景,加起来超过50小时,所以对这款耳机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如果来个“年度最佳无线大耳”,那戴森绝对是不可忽视的一款另类力作。
坦白地讲,如果你是一名锱铢必较的消费者,要求降噪效果超过Bose、用户体验超过苹果、声音超过索尼、还希望只花千元,那就是无中生有;天方夜谭。纵看这些“扬名海外”的降噪耳机,它们只是在某一方面体验过人而已,比如大家都用来当“标杆”的苹果,体验确实是目前的NO.1,但在佩戴体验上,就像苹果鼠标充电一样,非常“反人类”,400多克的重量并没有利用人体工学设计来“分担”头梁重量,戴个10分钟就会感觉到压头。
一方是苹果在原地踏步,而另一方是国内HiFi品牌群雄崛起,加之产业链条逐渐成熟,也吸引了“圈外”玩家,比如在吸尘器已经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的戴森。
它试图在存量红海市场中,走出一条不一样的道路。
- 用着戴森吸尘器,佩戴戴森OnTrac,完美形成“闭环”
以上虽是调侃,但有个问题不能被忽视,戴森为什么要造无线降噪耳机这样的跨领域产品?
回到特殊时期,相信那时候大家一定对一款“赛博朋克”的智能穿戴设备印象深刻,看过的朋友都能过目不忘,就是戴森推出的首款空气净化耳机戴森Zone,它自带空气净化和音频功能,并可以随时进行拆卸分离,凭借夸张的造型迅速火遍社交网络,迅速出圈。
凭借自身清洁优势为消费者带来空气净化的保护,又能随时听音乐,这就是戴森做耳机的原因吗?
戴森创始人James Dyson
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在我看来更深层是有“外因”和“内因”的,外因在于对于以吸尘器起家的戴森而言,虽然2015年到2019戴森全球营业收入翻倍增长,在19年利润一度高达11亿英镑,但随着洁净类产品饱和与特殊时期消费低迷,加之国内同类产品功能类似价格更低迅速抢占市场,这样的多重因素,让高端清洁类品牌增速放缓。
作为清洁行业领头羊,意识到本身的行业发展天花板,这本身就“捷足先登”,因此是时候在保持原有优势下,拓展新领域。
其实在踏入耳机之前,戴森已经推出过像空气净化器以及吸尘机器人这样的新品,但万变不离其宗,这类产品始终没有脱离“清洁”品类,而耳机能够成为戴森未来长期投资的领域,一方面这行业确实利润要高过家用清洁类产品;而另一方面,戴森做耳机是顺水推舟事情,而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内因”。
原因就在于,本身就在高端家用清洁设备中处于垄断地位的戴森,对应用在吸尘器以及耳机中的钕磁体,起到关键作用的零部件是可以进行深度定制,与上游供应链自然有更多话语权。
对于一款降噪耳机而言,对音质有本质影响的钕磁体,相对于后续单元调校、腔体设计而言更重要,但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消灭”噪声则是起到决定性购买因素。用过戴森吸尘器的朋友应该对强吸力低噪声的使用感受印象深刻,与把“噪声控制在里边”不同,降噪耳机是为了“防止噪声进入”。
想要控制好噪声,就需要知道噪声从哪里来,而戴森就有这样的“音源”,为此,把产品放在声学实验室中央进行试验,利用数个高灵敏度定向采音麦克风会对噪音进行采样分析,这样对于日常家电吸尘器噪声的控制理解,也应用到了耳机的音频处理上。
但针对吸尘器中的马达降噪不同的是,耳机降噪本身就非常复杂,除了利用定向麦克风发出反向声波抵消外部噪声外,耳机腔体本身结构、耳罩海绵对内外吸音噪声处理、耳机外壳腔体涂层材质对噪声控制,都会影响最终消噪效果,因此这就需要戴森有一套方法论。
以设计为本,结合团队内对工程、结构、技术的理解和对于美学的极致追求,通力协作配合,进而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其他公司十几年才积累的经验,来应对日新月异的音频领域变化,而这一切是重速又重量的。
- OnTrac就是戴森精神的“延续”
先来聊个“隐藏”在外观之下,大众并不容易察觉到的声音部分,在我看来这不同于外观、操作、佩戴舒适性会有直观体验,而是需要长时间煲机后才能感受到的一种微妙变化,所以建议拿到耳机的朋友先煲机50小时,这次耳机单元尺寸虽然不算大,仅40MM,但整体素质却是封闭无线大耳中名类前茅。再次叠个buff,戴森OnTrac就是目前音质最好的封闭式耳机,我为这句话负责。简而言之,三频厚度和密度要超过苹果AirPods MAX,而在通透度上则超过索尼无线大耳,这种背景是漆黑干净的,即使有一定提升空间感的残响和混响,也并没有影响到三频表现。
戴森OnTrac的整体风格其实我觉得还是很难判断的,因为不像有的无线大耳为了照顾受众群体而选择只“塞”轰头的低频,而是保持了一定克制收敛恰到好处的量感,而在凝聚力和回弹速度上,则做到了稳健扎实,此外因为是戴森定制的钕磁扬声器驱动器,所以能够感觉到低频的力道是非常明显的,同时低频频响仅为6Hz,在微动态表现上就能感觉到击鼓鼓面细微量感以及烘托氛围中的超低频变化,虽然为封闭式,但并没有感觉出量感、弹性凝聚力的不足和轻薄感,此外整个低频速度感同样可圈可点,既没有其他封闭无线大耳拖沓肥厚,也没有敲铁皮那种干瘪感,结合了监听耳机的中正和HiFi耳机那种偏打击感的风格。
在中频人声方面,就一听就是偏向流行的调音,声像距离比较近,但并不算贴耳,位置大概是坐到演出舞台3-4排的黄金位,这样既能感受到歌手声线线条,同时又能听到微微换气并感受到气韵感,线条感并不算非常硬朗,在边缘会有一定羽化感,这样带来的优势是会非常耐听,在听一些女高音时不至于过亮,此外该有的密度和信息量,依旧在无线大耳中可以排到前列,因此不管是现代还是港台经典诉说一起不复返略带沧桑的人声,那种悠扬婉转、带有一定颗粒感的味道能精准还原再现。
对于高频而言,戴森OnTrac就很有风格化了,这品牌起源于英国这个HiFi大国,感觉这无线耳机的高频就像是集合了Bowers & Wilkins、KEF、dcs、ATC这些著名音响品牌风格,把“英伦之声”体现的淋漓尽致,是一种优雅、亮而不刺、兼顾细腻与大气磅礴非常高级的听感。器乐高频具有一定能量感,而这种能量感除了会强化器乐密度和质感外,还能增强延伸和泛音,要知道这是只有在有线独立耳放功率储备比较充沛时,才会有这样的高频表现,当然戴森OnTrac在高频微动态上,还是缺少高端HiFi耳机层次以及空气感,但瑕不掩瑜,整体高频表现在无线耳机中仍然属于T0级别。声场方面我个人感觉就没有三频表现突出,横向虽然优于纵向,但依旧缺少空间感,整体动态压缩有些紧致,这就导致会有些平面,对于大型编制而言,会有些拘谨刻板,少一些在空间上的灵动自然。
可能以上有部分朋友看了觉得声音有出入,一方面在音质评析上会很主观,而另一方面,就要回归到决定无线耳机音质的因素,除了耳机本身单元素质外,还需要考虑传输协议,戴森是支持LHDC这种体验超过LDAC和高通Apt-X高清无线协议的,需要有发端支持,如果你也像我一样使用的是iPhone,就可以购买一个叫LHDC One的发射器,只需要把这个小尾巴通过USB Type-C接口接入iPhone,就可以把iPhone内Apple Music端的母带高清资源通过这个发射器发到戴森OnTrac,以上的音质部分解读的“音源”就是iPhone搭配LHDC One,提升效果可以一耳朵听出来。
而除了音质让我倍感惊喜外,戴森OnTrac的体验也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比如连续敲击耳壳两次就可以在沉浸模式和通透模式间切换,方便干脆直接,响应也比较灵敏;此外作为戴森吸尘器用户,我发现戴森永远可以平衡吸尘器前端和后端重量,实际操作起来完全没有头重脚轻感,而戴森OnTrac则延续了非常优秀的重量控制,虽然从字面上看重量达到451g,但因为头梁和耳罩均匀分摊了重量,因此在佩戴后则完全没有顶头压耳感,佩戴体验要超过AirPods MAX;底部操纵杆配合Dyson App软件,让操作效率能直线提升,此外在App端还可以看到实时噪音追踪,能够实时关注到噪声对健康影响,这本身就是利于消费者的创新;除此以外,OnTrac的外观更是做到了高“辨识度”,耳壳和耳垫都可以进行更换,官方更提供了 7 种颜色的耳壳和耳垫,配合耳机本体4种配色,最终可以自由组合成 196 种个性化混搭方案,通过小程序就可以直接购买,当然未来也希望戴森可以和一些艺术家合作,推出联名耳壳耳罩。
可以在小程序直接购买耳垫和耳壳
估计现在大家就能明白,戴森为什么要造耳机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品牌“自驱力”,而这也是一种不畏失败的精神。
戴森创始人James Dyson就曾经说过,“犯错的勇气才是最珍贵的财富。”他研发第一代无尘袋吸尘器原型机时经历5126次失败,然后才成功。这其实也是一种长期主义体现。
为了达到理想状态,而将理念和设计不断地鼓励去尝试,然后用实验、数据、结果去一次次地反复测试,达到理想的效果。
而这最终结果,就导向了跨领域真正的“开山之作”戴森OnTrac。至于这款耳机能否延续吸尘器的“神话”?我觉得大可不必担心,HiFi领域那些经典大耳也不是一出即巅峰,而也是经过了无数次迭代才成经典,而戴森作为新入局者,只要坚持自己信条,就能在HiFi音频领域有一席之地,而这也只是产品迭代时间问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