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中,教师、学生、家长是三条绳,扭在一起才会更结实、更有力。作为家长,要“静”心陪伴孩子;作为学生,要“勤”于学习;作为教师,要常教常“新”。家长“静”,学生“勤”,教师“新”,才能形成一个和谐共进、良性发展的班集体。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做班主任日久,大家会逐渐发现,教师的压力来自学生,学生的压力来自家庭:家长逼得紧,孩子就会闹情绪;学生不勤奋,教师的教育教学也不实时更新,教学便难出成绩。
一个好班级,一定是家长“静”、学生“勤”、教师“新”。
家长要“静”
一是“场景静”。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安静的学习环境。在安静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到放松和安心,压力和焦虑情绪大为缓解,学习积极性会大大提升,注意力会更集中,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能力更高,最后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也就提升了。
二是“陪伴静”。在陪伴的过程中,家长的心态要“静”,保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倾听他们的心声,给予适当指导和帮助。家长要做好榜样,实时关闭电视,放下手机,陪孩子看书和学习,孩子会在“一家人都在做同一件事”这种静谧的环境中获得平衡。
三是“关系静”。家长要把家庭关系处理安静,从“夫妻关系”到“婆媳关系”。我一个朋友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有一次仅仅因为孩子看电视入迷忘睡觉,妻子迁怒之下收拾了孩子一顿,第二天才发现孩子在沙发上睡了一夜。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的心灵会被阴影笼罩,以为世界也像家里一样,不愿意面对,也不想改变;反之,在和谐安静的家庭环境中,孩子自会积极乐观,并在亲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主动接受各种挑战。
学习贵“勤”
“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贵在勤奋,而这种勤奋主要源于内驱力。
孩子的内驱力与成年人“施压”无关,而是源于其本身对知识的渴望和成长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自我决定论”认为,所有人都有三个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
自主需求。孩子一般都渴望自主选择,而不是被迫去做。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孩子自我表达,并设定界线和提供选择,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管理自己的行为,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当我们鼓励并支持孩子的自主性时,他往往能展现出更强的心理适应性和自我激励能力。
胜任需求。这是一种“我可以做到”的感觉,是能力和学习难度相匹配的体现,它更像一种信念。胜任感涉及一个概念叫“最理想的挑战”。我们可以将大目标拆分成小目标,在“踮一踮脚尖就能够得着”的合理区间里,让孩子体会“胜任感”。
归属需求。这是一种“自己是某个群体或环境的一部分,被接纳和理解”的感觉。感到被需要,而不是觉得自己没用或像个局外人。“被人需要”是一种人人都有的非常高级的情感,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教师要“新”
陶行知说:“培养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可见,学养不深、根底不厚,教不了学生;能力不强、方法不当,教不好学生。做教师,需要创新精神,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升专业素养。
学生喜欢的教师一般是“超人型”,遇到困难能够迅速帮助解决。喜欢这样的教师,也就喜欢他教授的学科。教师如何常教常新成为“超人”?答案是盯紧“长宽高”。
所谓“长”,就是发现自己的长处并不断巩固,让长处更长。要善于用“放大镜”来发现自我的闪光点,有的教师擅长上课,有的擅长演讲,有的擅长写作……只要深挖一口井,努力练习,“一招鲜”也是“一片天”。
所谓“宽”,就是向宽处行。教师不只是传播知识,也是人生经验的传播者,既要有很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更宽泛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如此才能既教书,更育人。
所谓“高”,就是择高处立。要常思考,这一生中的一件大事是什么?我想最后无非落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将这八个字作为初心和使命,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教师,我们要让自己的生命有力量、有追求、有理想、有计划,不断有新的发挥,教育生活才不致平淡无聊,生命的价值也才能得以显现。
欢迎订阅《中国教师报》,携手成长!
感谢阅读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欢迎【关注】&【星标】&【转发朋友圈】
来源 | “新校长传媒”“智行致远”微信公众号
原文有删改
转自 | “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
编辑 | 皮皮兵不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