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的夏天,被称为“欧洲的最后一个夏天”。
也许正因如此,就像斯蒂芬·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写的那样,这个夏天更加绚烂、更加美丽、更加有夏天的气息。
这时,欧洲各国的重要的决策者都按照先前的计划外出度假,德国皇帝还进行了一年一度的巡游。
表面上看,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灾难即将来临。
但只有极少数人清楚,通往战争的道路已经铺设多年。
从1910年起,曾经五次有人企图暗杀奥匈帝国派往波黑和克罗地亚的总督。1910年,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访问期间,数千名士兵守卫萨拉热窝的街道。
当费迪南大公在塞尔维亚国庆节当天到访时,尽管当时城外驻扎着两万多名士兵,并且他们的总司令正乘坐敞篷车进入萨拉热窝,但是当地仅出动36名警察。
在当天的第二次刺杀行动中,斐迪南大公遇害。
“如果我们忽视这个机会,奥匈帝国将任由南斯拉夫、捷克、罗马尼亚和意大利再次发动攻击。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是塞尔维亚在向我们宣战。”
——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奥匈帝国总参谋长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
“人民遭受苦难,因为他们一贫如洗,被当作牲畜一样对待。我想报仇,我并不后悔。”
——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受审
军事历史学家
休·斯特罗恩
“刺杀事件发生之前,奥匈帝国内部肯定存在主战派,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一个是奥匈帝国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他曾经多次敦促皇帝对塞尔维亚发动预防性战争,有人说大约有20次,还有一个是外交大臣贝希托尔德。对他们来说,如果塞尔维亚发出可能会发生刺杀事件的警告,那未必是他们关心的。”
奥匈帝国总参谋长 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小毛奇传作者
安妮卡·蒙鲍尔
“经由奥地利驻德国大使索吉尼伯爵传递的答复非常响亮:‘是的!我们会支持你们,无论你们的所作所为是否会导致俄国卷入其中,是否会导致欧洲战争。’”
“德国希望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采取行动,如果我们不采取打击行动就放过这个机会,德国将无法理解。”
——海因里希·冯·奇尔施基
德国驻奥匈帝国大使
1914年7月8日
7月7日,奥匈帝国政府得出以下结论:除匈牙利王国首相外,在场所有人都认为,单纯的外交成功毫无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向塞尔维亚提出影响如此深远的要求,塞尔维亚几乎肯定会拒绝,那么我们就应该开辟通过军事行动,彻底解决问题的道路。
维也纳大学
洛塔尔·赫贝尔特
“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实际上是为了被拒绝而写的,每个读过的人都说:‘这真是一份措辞强硬的文件!’皇帝本人就是这么说的。”
“不过,他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他说:‘我们不想要另外一个妥协的解决方案,我们不想再召开一次毫无结果的会议……’奥地利人真正想要的是让塞尔维亚消失得无影无踪。”
奥匈帝国政府7月12日就完成了给塞尔维亚的最后通牒,但十一天之后才递交给塞尔维亚政府。
小毛奇传作者
安妮卡·蒙鲍尔
“这份最后通牒的递交拖延了很久,原因有很多。首先,奥地利士兵正在休农忙假,政府不能把他们召回,因为这肯定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怀疑,而且要想开战,他们需要农忙收获的粮食。另一个原因是法国总统正在对俄国进行正式访问,奥匈帝国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发出最后通牒,因为法国总统和俄国外交大臣可以坐下来商讨该如何应对。”
尽管如此,俄国人和法国人预料到了未来的事态发展。
1914年7月21日,普恩加莱总统会见奥匈帝国驻俄国大使斯扎帕里伯爵,并公开警告对方,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可能会把俄国和法国卷入其中。斯扎帕里一言不发地离开了。
尼古拉二世
巴黎-索邦大学
乔治·亨利·苏图
“普恩加莱告诉尼古拉二世:‘你必须立场坚定,你必须站在塞尔维亚人那边……你不能让奥地利肆意欺负塞尔维亚人,因为这样一来奥地利会取得重大胜利,对法国和俄国来说,奥地利和德国的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
7月23日,就在普恩加莱乘船离开圣彼得堡时,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被递交给贝尔格莱德的塞尔维亚王国政府。
剑桥大学
多米尼克·利芬
“当萨佐诺夫第一次看到奥匈帝国的最后通牒时,他说:‘这是一场欧洲战争。除非得到德国的坚定保证,否则奥地利人不可能写出这种东西。’他还说除非你确信战争即将爆发,否则你不会在48小时内给别人下这样的最后通牒。”
军事历史学家
休·斯特罗恩
“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试图在那个阶段重新唤起欧洲协调精神,即会议制度理念。我们让大国聚在一起商讨这个问题,而不是开战。”
“如果达成一致,那么随后将会发生两件事。首先,奥匈帝国不会跟塞尔维亚开战,他们将回到原点。塞尔维亚问题将在几年内再次出现,他们不得不重新来过,而且很可能是在更加不利的情况下。”
“其次,从德国的角度来看,他们面对着分裂联盟的机会,协约国友谊也将不复存在。这时,德国首相贝特曼·霍尔韦格说:‘不,不行。’”
7月28日,奥匈帝国以电报形式向塞尔维亚宣战。当晚,对贝尔格莱德的炮击从泽蒙和多瑙河开始。
7月30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调动奥匈边境的俄国军队。
军事历史学家
休·斯特罗恩
“俄国军队进行了部分动员。换句话说,他们动员了奥地利边境的那部分军队,以警告奥地利人,他们不会允许塞尔维亚被摧毁,而不激怒德国。俄国军事领导人反对部分动员这个想法,他们说这么做只会在需要进行总动员时危害到总动员。结果,尼古拉二世最终屈服,进行了总动员。后来德国人总是利用这一点,说挑起战争的是俄国人,而不是他们。”
军事历史学家
施蒂格·福尔斯特
“7月30日至31日夜间,德国总参谋部发生了令人毛骨悚然的一幕。小毛奇接见了他的副官冯·哈夫顿少校,告诉对方这将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这场战争将使欧洲文明倒退数十年。一旦英国卷入其中,这场战争将持续数年。”
老毛奇
“小毛奇谈论了这场大灾难,然后,根据哈夫顿的记录,小毛奇眼含泪水,转向他叔叔老毛奇的画像。老毛奇此前就担心事态会这样发展,尽管他自己一直要求发动预防性战争。”
1914年8月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
1914年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
1914年8月4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1914年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欧洲的最后一个夏天结束了。
全球硝烟四起,“世界大战”是否正再次逼近?而在110年前的那个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40多个国家在短短7天的时间里加入战争。它催生了纳粹德国、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还有美国的崛起。
一战是现代战争的开端,它为世界大战爆发前的先兆写下注脚。
追溯一战起源,它将如何帮助我们透视当今世界?
敬请观看凤凰大视野
《通往战争之路》
来源:凤凰大视野
编辑:王鼎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