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刘刘
编者的话:前不久,在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作曲家、指挥家谭盾携手琵琶演奏家赵聪、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小提琴家陆威、大提琴家王健,联袂中国交响乐团,共同在国家大剧院献上《百鸟朝凤 中西齐鸣 谭盾执棒中国交响乐团特别音乐会》。随着音乐厅灯光渐暗,谭盾创作的《北京中轴龙脉之钟》缓缓响起,为整场音乐会拉开了序幕。它以中国古老的声音符号“钟声”为线索,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历史底蕴和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谭盾创作的多首曲目,跨越了古典音乐、多媒体表演以及东西方传统的界限,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音乐是世界的大使,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类型的人可以共享的最好语言,” 谭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世界现在需要和平、友谊和对话。我很高兴能分享自然的声音、和平的声音和友谊的声音”。
谭盾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执棒。
连接过去与未来
选择此次音乐会曲目的时候,谭盾和团队都想寻找能够连接世界上每个人的“桥梁”,它可能是“某句古语”或者“某个平台”,它也会连接上世界的过去与未来。但是谭盾最终决定转向鸟儿的音乐,“正如达·芬奇所说,鸟类是我们未来的倒影,是我们灵魂的镜子,也是我们今天和明天的镜子。”于是,《百鸟朝凤》和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鸟》中的鸟类被引入,“这可以将中国古代关于凤凰的文化以及帕萨卡利亚里面的鸟类录音,还有火鸟都联系起来”。谭盾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中国民族音乐作品《百鸟朝凤》展现了传统音乐中的澎湃能量。这首原名《十样景》的中原传统吹打合奏曲,通过音乐模仿布谷鸟、鹧鸪、燕子、画眉、百灵等鸟类的叫声,营造出喜庆的氛围,常出现在传统婚礼场合中。经作曲家关峡改编,《百鸟朝凤》以唢呐协奏曲的形式,将高亢的唢呐与交响乐团融合,保留了音乐中强烈的感情与色彩。
音乐会上,谭盾与“90后”唢呐演奏家刘雯雯合作演出《百鸟朝凤》。这版《百鸟朝凤》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当代化、国际化的全新表达,也是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互融。“在这首作品中,不管是在唢呐这些乐器本身的演奏技术上,还是音乐内涵上,都是极具含金量的。”刘雯雯说。作为刘氏唢呐第13代传人,刘雯雯的演奏张力十足,唢呐的乐音仿佛有气吞山河之势。尤其是其现场长达近一分钟不换气演奏,惊人的肺活量和灵活多变的演绎令人惊叹,引发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帕萨卡利亚:风与鸟的秘密》的首演是在2015年。当年,卡内基音乐厅委约谭盾为美国国家青年交响乐团的中国巡演创作一首新作品。为了实现古代与现代相结合,谭盾创作的《帕萨卡利亚:风与鸟的秘密》融合模仿鸟鸣的中国传统乐器的录音,并且可以在音乐家和观众的智能手机上播放。西方管弦乐队配合模仿鸟儿、风和海洋的声音,凸显音乐家尊重人类与自然沟通的愿望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声音的“魔法师”
成为村里红白喜事的法师,一直是出生于湖南长沙丝茅冲的谭盾童年时期的梦想。“村里的法师都很神奇,据说他们可以看到生命的所有灵魂,可以与鸟儿交谈,听到石头与树叶交谈”。对于乡土红白喜事的迷恋,给予谭盾丰富的创作灵感,直到现在他还能清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那些乡下的法师拿酒一喷,火焰就在他手里打转转,然后他说跟我来,我听到了未来;跟我去,我听到了过去。”
当然,对于儿时的谭盾,成为法师还有一个诱惑,“每次法事之后,你可以得到一碗面条”。“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是多么伟大的事情,我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像他一样,每次演出之后赚一碗面,”谭盾回忆道。
大自然一直是交响乐的一部分,这些音乐总是让谭盾牢记“我来自哪里”。“无论走到多远,你就像那个风筝一样,那根线就是你儿时的记忆、父老乡亲,还有家乡的声音。”谭盾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一直想为中国的传统音乐开辟充满各种自然声音的伟大领域。古典音乐是如此引人入胜,因为它连接着古老的过去和未来”。
创作民歌时,谭盾立刻变身乡村音乐家,他可以用能找到的任何东西来演奏:锅碗瓢盆,甚至农具。他的即兴创作和利用手头任何东西创作音乐的天赋在其作品中显而易见。水碗、宣纸、石头等都可以用来表达他对音乐的想象力。
对话贝多芬
1973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完成了历史性的首次中国巡演。他们演奏的音乐不仅被北京数千名观众听到,而且通过全国各地的广播,被数百万人欣赏到。
那时的谭盾下田插秧,地里蚂蟥很多,他正在除蚂蟥,村头大喇叭里突然响起他从未听过的雄浑有力的音乐,喇叭里的播音员说,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来华访问,他们演奏的是贝多芬的《命运》。谭盾说,这是自己第一次听到“交响乐”,费城的交响乐就像银色的光芒一样,照耀着未来。“非常震撼,怎么产生这么大的声音?如此多的乐器,可以演奏得如此整齐。于是,我立志,要当贝多芬,要学习交响乐”。
为达成这一心愿,谭盾必须考入中央音乐学院,虽然竞争非常激烈,但他最终被成功录取。毕业后,谭盾获得去纽约进一步学习音乐的机会。之后,他接受费城交响乐团的工作邀请,成为其中的一员。
2024年9月,在贝多芬首演《第九交响曲》200年后,谭盾在贝多芬的家乡波恩指挥了他的作品《合唱协奏曲:第九》,在现代都市生活的声音中重新发现贝多芬的音乐。他将曾经的作品《九》扩展为三个乐章,分别名为《九》《酒》《久》,将中文文本与弗里德里希·席勒《欢乐颂》的歌词并置。
虽然在跟200年前的贝多芬对话,但谭盾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农民,并不是一个伟大的指挥家和作曲家。“我也并没有觉得贝多芬是一个圣人,贝多芬就是从泥土里面出来的,他所有的东西就在空气里,就在水里,就在风里,所以那才是我自己修行的目标”。
在谭盾眼里,音乐就像一条河流,我们都是这个河流里面的一滴水。“这个河流是由无限的古老的音乐和古老的乐器组成,每一件乐器的后面都有一个故事。故事要是断了,乐器要是消失了,历史就断了。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把传统乐器带入生活,并演奏古代音乐总是非常重要”。
世界一直在变化,谭盾非常看重与年轻人的交流,“创造新的语言,表达年轻人的心态,了解他们梦想什么,他们想做什么,才可以让你真正永远站到一个世界的舞台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