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在博物馆领略古与今的历史,在民俗馆感受农耕时代的变迁,在展览馆瞻仰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时,是否想过这些展览背后的“操盘手”是谁?一场好展览,大到主题、风格、形式、推广,小到墙面每一处细节的定位,每一个场景的表现,都离不开策展人的谋篇布局。
策展人,顾名思义是策划展览的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等的专业人员,也可以说是用空间来讲故事的人。2016年,齐晓宁辞去媒体工作,转行为一名策展人。“一开始觉得展览离我的生活很远,但真正了解这个职业后,才发现它的魅力。”今年43岁的齐晓宁是石家庄人,因之前做策划与写作的经验,她对这一工作很快上手,并将业务拓展到了南方。
10月底,齐晓宁团队负责的安徽大别山农耕民俗博物馆提升改造项目刚刚完成。这次升级,他们增加了不少科技手段。“我们在茶文化板块用沉浸式AR体验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在传统服饰板块设计了虚拟换装体验,让展览更生动有趣。”齐晓宁说,他们就像历史与观者之间的桥梁,而现代化展陈技术的发展让他们的想法得以更好地实现。
像一本书有序言、正文、结语一样,展厅也分为序厅、主展厅、尾厅三个部分。主展厅就像书中的正文,又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分为不同的篇章和板块。
打造民俗博物馆的场地,是有着约四十间屋子、约400年历史的老房子。第一次来到这里时,齐晓宁的心中很是忐忑。实地勘测后,齐晓宁团队泡在当地的史料馆,走访周边住户,通过翻阅相关书籍、查看文献资料,和实际展厅相结合,1到2个月后,他们的思路才最终确定。“只有对展陈项目充分了解才能进行设计、编写大纲。”齐晓宁说,他们最初按照时间顺序讲述当地农耕文化的发展,但梳理过后发现没有明显的阶段特征,于是他们改变想法,按应用场景划分,分为生活篇、生产篇,还有场景化的叙事等。
他们征集的展品多达两三千件,大到家具、水车,小到筷子笼、食盒。“展品多了,挑选起来总舍不得放弃。”齐晓宁说,有一张千工拔步床的照片,能够深深引起当地人的共鸣,她毫不犹豫地将其选中。而另一件体现劳动人民智慧的“木猫”,在展厅也拥有了一席之地。
抓周鞋、老式服饰、吊锅、地锅……每一个展厅都尽可能地设置场景还原,让观者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生活状态。不仅如此,参观顺序也是他们精心设计的路线,让观众能完整而流畅地了解这些历史。齐晓宁说,民俗馆逐渐成为游客们打卡的目的地。利用约四十间房屋打造的民俗博物馆和九间民宿,也成为安徽省十大文物活化利用优秀案例之一。
策展与设计最大的不同也许就在于对故事的挖掘。齐晓宁和她的团队在去年完成了革命烈士苏同仁个人展馆项目。“虽然事先有基本的大纲,但是不太细致,要想做好这个展览,还得深挖她的故事。”接到这个项目后,齐晓宁和她的团队5天去了5个城市,沿着苏同仁的足迹去搜寻资料,力图让这个展览更有深度与魅力。齐晓宁深刻地记得,当展馆完成时,快90岁的苏同仁的女儿拉着她的手,十分感激他们,把苏同仁的故事完整地呈现给大家。
随着各种展览热的兴起,策展人这一职业也逐渐走进大家的视野。在齐晓宁看来,成为一名策展人,尤其是做历史类的策展,不仅要对历史文化感兴趣,还要善于追踪和探索,准确理解文物故事价值;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设计符合主题视觉效果的空间布局;还要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更要有创新思维。
“我们希望通过展览,让历史文化的价值能够在现代社会被更多观众熟悉,也能有新的发展和传播。”齐晓宁说,他们也在不断探索更符合现代审美的展陈方式、设计水平、施工工艺等,使用更多现代化的表现形式,让展览与观众能够越走越近。
来源:石家庄日报客户端
记者:毛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