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粉碎国民党当局的“哑铃”战略,刘邓大军主力强渡黄河,挥师南下。在取得了鲁西南大捷之后,又抓住战机,兵分三路,行程千余里,挺进了大别山。
在与华东野战军的相互协作下,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形势一片大好。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地区的领导工作,1948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向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提出加强中原局、组建中原军区的建议。
刘邓大军过黄河向中原进发
5月9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作出决定:除华中解放区现辖境地外,凡陇海路以南、长江以北、直至川陕边区,均属中原解放区。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陈毅任第二书记,邓子恢任第三书记。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李先念为第二副司令员。
6月14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奉命赶赴中原局、中原军区以及中野总部所在地河南宝丰,开始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人一道坚守中原解放区,指挥中原战事。
陈毅元帅
对于中共中央的这次人事调整,很多人搞不明白:身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怎么会被调到中原野战军工作呢?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方面,中原解放区干部严重不足,急需补充加强。
自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经过近一年的发展壮大,中原解放区人口突破两千万,地域面积达到6万多平方公里。而当初挺进大别山的中原野战军主力,原本只是四个纵队组成,部队干部本来就不多。随着管辖范围的扩大,伴随而来的是干部数量严重不足,导致整个中原局领导团队工作负荷过大。
针对干部不足的问题,邓小平专门致电中央:中原局辖区甚大,领导力量极嫌薄弱,刘邓、陈谢两部分野战军在20万人以上,加上粟裕一部,则达30万,亦须统一指挥及供应。还专门建议,从华东局就近借调一部分干部到中原局工作。
刘伯承、邓小平在中原地区
鉴于中原大部分地区都是新四军曾经的活动范围,为方便工作,原新四军军长陈毅成为邓小平点名要求借调的人。因此在向中央的建议中,他还专门有关于调陈毅到中原局任职的意见:
一、陈毅为中原局第一副书记。
二、陈毅在新组建的中原军区里有三个任职方案:1、以陈毅为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2、陈毅为军区与野战军第二政委;3、陈毅为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
邓小平还建议:“不管哪种形式,陈毅同志在华野职务不变。”也就是说,要陈毅负责两个野战军的领导工作。
接到邓小平的电报后,中共中央立刻电告在华东的陈毅和粟裕,通知他们赶到河北的阜平商谈相关事宜。
在此期间,刘伯承、邓小平再次联名致电中央,说中原局面太大,情况复杂,现在中原局的能力实难胜任,请中央尽快安排人员加强中原局以及中原战区的工作。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与邓小平
经过认真研究,中共中央最终决定将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调往中原,分担刘伯承与邓小平的部分工作。在陈毅调往中原的同时,华东局还有约4700名优秀干部也调到了中原地区。
第二方面,中原一带战略位置重要,中野与华野的配合作战,需要有人协调。
“自古逐鹿在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从全国抗日战争时期开始,中共中央就高度重视中原地区的革命斗争。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发展,毛泽东等人早便预料中原一带将会爆发战略决战。刘邓大军问鼎中原就是一个战略伏笔,毕竟兵力所限,在与国民党中原决战的过程中,势必会由中野与华野共同参与。
既然要协同作战,就得有人负责两边协调。而这个人不仅要在资历上能够服众,而且他的调动不会给原部队造成太大影响。陈毅恰恰符合这些要求:资历不必多说,单一个华野司令员与原新四军军长的头衔,再加上中野又给了他一个副司令的职位,在协调两军作战时,还有谁敢不服呢?与此同时,众所周知的一点,陈毅虽然是华野司令员,但在军事战役指挥上一直都是粟裕在负责,因此陈毅调离华野之后,在军事上影响不会太大。更何况,虽然在中野工作,但华野司令员的身份依旧还在,还可以像以往那样支持粟裕的工作。
所以,陈毅被调到中原地区工作,不仅是邓小平点名要求借调的,而且还是中央出于对中原地区战略决策的考虑。
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将陈毅调离华野,是在给粟裕放权,让粟裕以华野代司令员的身份更好地放开手脚,施展才干。这种说法,感觉略显牵强。
粟裕一边查看地图,一边打电话
不管是军事管理,还是军事指挥,都需要同志战友之间相互配合,革命战争年代的“朱毛”、“刘邓”、“陈粟”都是团结协作、相得益彰的典范。“陈不离粟,粟不离陈”这话也不是空穴来风。不管是在新四军,还是在华东野战军,陈毅与粟裕两人搭档得始终很融洽。从来没有什么陈毅压制了粟裕才能的说法。相反,陈毅正因为出于对粟裕的军事才能的欣赏,在与粟裕搭档期间,军事指挥上的事几乎都是一边倒地支持粟裕。对此,粟裕在思想上是很明确的,他一直把陈毅看成是他的上级,对陈毅是很钦佩的。大革命时期是如此,抗战时期也是如此,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如此。粟裕在回忆中还说:“他长期在陈毅领导下工作,心情是舒畅的”。
退一步讲,就算把陈毅调走,粟裕就能放开手脚地干吗?未必吧!很多史学家认为,陈毅对于华东野战军,就是主心骨和顶梁柱。这话并不过分,因为在华野有很多将领,比如张云逸、谭震林、许世友、张鼎丞等等,这些人的资历可并不比粟裕浅。没有陈毅在背后支持,粟裕恐怕是难以服众的。
举个例子:在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中,粟裕在电话中要求9纵司令员许世友调整部署。许世友性格粗爽,说话直截了当,他以部队伤亡太大为由,在电话中同粟裕讨价还价。陈毅听了,抄起电话吼道:“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我们研究过的,你们不要讲什么价钱了!”许世友听了,不再大声嚷嚷了。
正因为如此,认为将陈毅调走是在给粟裕放权的说法,是站不住脚。就连粟裕在得知陈毅要调走时说:“在华东战场,不能没有陈老总”。
陈毅与粟裕
综上所述,1948年5月,陈毅被调离华东,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原地区的领导工作,也是中央出于战略布局的综合考量,这是解放战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从此解放军在南线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指挥中心,中野和华野的协同配合也由此进入了新的更高的水平。也正是这个决定,最终为淮海战役的成功发起以及胜利结束奠定了基础。
闲聊之中,错误难免,欢迎指正交流!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就地点击评论分享留言!还可以点击关注,聊聊咱们感兴趣的那些事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