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3年,也就是李存勖建立后唐帝国的第一年,沙陀李氏后唐政权面临着非常严重的政治军事形势。自唐僖宗时代就开始的汴(后梁)晋(后唐)争霸已经持续了四十年、两代人。
李存勖与后梁的战斗也长达十五年了,后唐虽在河北三镇取得了一些进展,使局势有了一些改善,但后梁仍是强大的对手,双方沿着黄河断断续续打了八年(史称“夹河大战”)。战事看起来似乎依然遥遥无期,看不到尽头。
唐庄宗李存勖
此时后梁朝廷的皇帝是梁末帝朱友贞,老奸巨猾的朱温虽已挂了,但毕竟后梁在综合国力上更胜一筹,仍有一批能征惯战的老将。后梁在黄河北岸积极行动,攻陷后唐军事物资基地卫州,使后唐一下子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军资。
更有甚者,契丹草原帝国正在北方崛起,给刚刚建立的后唐带来巨大的压力。后唐政权身当契丹进犯的第一线,地缘战略态势空前严峻,时刻面临着大批游牧骑士的来袭。好在耶律阿保机还要解决一些内部问题,短时间内无法全力以赴插手中原事务。
后唐之所以与后梁夹河苦战多年而无大的进展,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经常需要从南线抽调大量兵力去对付北线契丹的边境入侵,无法倾全力与后梁决战。那么,僵局如何取得突破——尤其是较弱的一方?
契丹人
923年,在李嗣昭战死后,由于李存勖处理不当,其子李继韬叛唐投梁,泽州、潞州成为后梁的势力范围,后唐老巢晋阳处于极易被敌攻击的境地。后梁策划了一个全面进攻的四路出兵计划,大有一举灭唐之势。
其中,段凝一军约五万人,属于梁军精锐,沿黄河与唐军主力相抗衡。攻郓州的王彦章,约一万人,战斗力较弱。德胜南城被王彦章收复后,唐军在整个黄河南岸仅占据郓州这个据点了。后梁攻打镇、定两州郡的霍彦威军也属于偏师,目的是侧翼牵制李存勖所率的唐军主力。
董璋以陕虢、泽潞之众经石会关直驱太原,“攻其所必救”,这支部队可以起到调动唐军、促使唐军回援,进而扭转战场战略布局的巨大作用。如唐军千里跋涉回援,再由段凝所率的梁军主力蹑其后,寻找战机予以重创;如唐军不回援,则可作为攻袭晋阳的战略主攻方向。
后唐与后梁的对峙
此外,梁军还在滑州南面掘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形成大片的黄泛区,以限制唐军南下,号称“护驾水”。各路大军预备当年十月间一起发动。
此次梁军战略的要害,不是把全部兵力放在与李存勖率领的唐军主力的缠斗上,而是利用后梁兵力比后唐多的优势,分兵攻击后唐多个要害,尤其是攻打后唐首都晋阳。
如果要加强后方防守,就必须从已经极为吃紧的黄河前线抽调大量兵力,而自从德胜南城失守后,后唐军只能勉强保住杨刘渡口不失,前线已是捉襟见肘。
面对梁军的四路进攻,唐军众将几乎是一边倒地主张放弃黄河以南新获得的立足点郓州,暂时实行战略收缩,集中力量保护晋阳后方的安全,以黄河为界与后梁对峙,这不失为暂时稳定局势的一步棋。
这反映了当时大多数将领的顾虑:当梁军四路大举之时,叛将李继韬是否会乘机出师直捣晋阳?后唐的后方大本营处于叛军的威胁下,且叛军又是极熟悉情况的旧部,众将士的家眷随时可能被虏,全军随时可能崩溃。
但李存勖不会选择这条路——作为百年才会一现的战神,李存勖征战一生,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主动出击,即使处于被动状态时,他也会尽量找机会调动敌人,掌握战局。再加上后唐军又以骑兵为主力,因此他在用兵时常常表现出这种特点。
正在后唐看似进退两难的苦闷之时出现了转机——后梁的康延孝前来投靠。康延孝此人是五代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他本是沙陀人,早年因犯罪而亡命于梁。沙陀人为天下强兵,故他在敌国仍能受到重用。
沙陀强兵
此时,梁末帝派遣段凝为主帅,带领梁军主力在黄河北岸与李存勖正面对抗,康延孝为左右先锋指挥使。但康延孝不看好后梁的长线投资价值,于是叛逃到了后唐阵营。
康延孝向庄宗提供了后梁四路大举进攻,后方空虚的重要情报。此情报最终使庄宗做出了入汴斩首之役的决策,而郭崇韬的支持亦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康延孝所提供的情报,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此时,后唐前有狼(后梁)后有虎(契丹),泽潞降梁,晋阳后方基地受到威胁,军资损失,面临严重的军事战略形势。庄宗做出此决定,力争以己之长,发挥沙陀骑兵机动方面的优势,打破消耗战局面。
突袭汴梁的决定,绝不是万无一失,其中有一些关键性的变数是庄宗无法掌控的。此时支持庄宗决策攻汴的,也只有郭崇韬、李嗣源、康延孝这二三臣子!战前,李存勖和刘夫人诀别,说成败就此一举,不能成功,你把家人聚在一起自焚吧。
一生都奋战在战阵之中的庄宗本人,为此下了最大的决心,他押准了后梁四路大军正集结于前线,后方必定空虚。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时机是最关键、最珍贵的制胜因素。
奔袭本就是庄宗熟悉的战法,他继位后的第一场胜仗——夹寨之役就是在梁军察觉之前,以长途奔袭的方式进行的。这一次,他要再创奇迹,去突袭一座大城市,直接毁灭敌方的首脑,而敌人的主力就位于几百华里之外,这就是中国版的“斩首行动”。
后唐灭后梁“斩首行动”
唐军的进军扣人心弦:十月初二,李存勖亲率大军由杨刘渡河,初三,进至郓州。以李嗣源率领的前锋骑兵部队先行出发,当夜越过汶水。初四后梁名将王彦章相遇,一战而胜,并克中都(今山东汶上),擒王彦章。
庄宗采纳李嗣源关于兵贵神速、急趋汴州的建议,命其率前军当夜出发,初五,亲领主力从中都出发。初七,至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后梁守将不战而降。此时消息传到汴梁,后梁朝廷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初八夜,见援兵无望,后梁末帝绝望,死于建国楼。初九晨,李嗣源军抵汴梁,攻封丘门。粗略计算,中都至汴梁不到五百华里,唐军先头部队用了四天半时间。
郓州作为这次长途奔袭的基地,被唐军盘踞已长达半年。在此期间,后梁一方没有做出充分的反应,只寄希望于王彦章封死黄河诸渡口。迟迟不能收复郓州后,仍然没采取什么预防性措施。
八月,被罢斥的王彦章去郓州时,他所有的兵力都是“新招募”的, 这些训练极差的新兵一遇宿将李嗣源所率的沙陀精兵,就毫无战斗力,一战即溃——这是猛将王彦章此次守不住东路的根本原因。
当兵临城下时,一生中几乎从没打过仗的梁末帝与战神李存勖显然不在一个档次。本来只要首都能坚守五天,则局面就可能根本改变,唐军就会陷入前有坚城、北有黄水,勤王梁军越聚越多、四面皆敌境的危险境地。末帝实在是放弃得太早了一点。
战场场景
后梁集团粗暴的、极具破坏性的文化是朱温时代留下的,这些文化没有经过伦理和组织秩序建设。在朱温的狡诈和积威下,一时还可用强力来维持集团不至解体。
然而,从朱温晚年杀戮旧将开始,后梁集团的解体就已经开始了。朱友珪弑父后,集团严重缺乏伦理秩序、文化纽带的缺陷就表现出来了,之后朱氏兄弟之间自相杀戮殆尽。
末帝在史书上的形象极其文弱,与其父朱温的狡诈相去甚远。文弱的末帝接手的是一个完全没有伦理道德的政权,如同安史叛军。组织貌似很强大,但组织的内在凝聚力几近于无,少数忠臣只是出于个人恩惠来保它,各地的大多数骄兵悍将都只计算着自己的利益。
这种体制问题,是平庸的末帝无力改变的,也是他只好依赖外戚亲贵集团来维持集团的基本秩序的原因。因此,后梁集团的根本问题,不应该简单归结为没有足够军队守备首都汴梁。
末帝其实很清楚:后梁政权内部人心离散才是根本问题。派出去的人全都杳无音信,唐军又越来越近。他平时就不信任除外戚之外的任何人,此刻更是发展到怀疑一切的地步。失望的末帝最终心理崩溃,故他选择自杀。
本想一战灭唐,却不曾想反被唐灭了国。梁末帝死后,李嗣源的军队一到汴梁,梁人就开门投降。当天,唐帝李存勖也入城,梁朝文武百官都来跪降。转瞬间,庞大的后梁疆土可谓传檄而定!几天后段凝率大军投降,后梁的各藩镇都逐渐入汴梁投降。
想想看——梁唐(汴晋)两大集团、可是仇恨由来已久的死敌,此时却一哄而上争着投降,可见后梁集团早就解体了!末帝自杀,源于心理的绝望。
一代战神
公元923年的这次突袭,发生在主力受阻、双方多年都不能取得突破的情况下,后唐以几万步骑兵千里奔袭,实施斩首行动,如神兵天降汴梁城下,一举灭梁。这样灭亡一个王朝的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不可复制的神话!
后唐这个地方性政权,处在老对手后梁和新强敌契丹的双面夹击下,却依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庄宗的一生充分表明,他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政治家,但他是一个性情中人,一个真正的军事天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