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人民日报》的“婆婆”,还起草了中国第一部《宪法》,一杆笔便能“退去十万大军”,也是公认的“中共中央第一笔”、“中国的大手笔”。
胡乔木出神入化的笔上功夫,这得益于给毛主席当了十年秘书。
“人伴贤良品自高”,在伟人身边耳濡目染,胡乔木想不优秀都难。
作为毛主席的“亲传弟子”,对“师父”的命令,胡乔木从来都是不打折扣的坚决执行。
但是在1951年,胡乔木却因为刘少奇首次拒绝了毛主席,并说:“恕难从命”。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胡乔木为何不愿给毛主席当秘书?
1965年,毛主席在接见江苏盐城的工农代表董家耕时突然问道:“你们盐城,有两座‘桥’,你知道吗?”
董家耕有些摸不着头脑,贸然回答:“是啊,西门有登瀛桥,东门有朝阳桥。主席,它们有什么特别的吗?”
毛主席听完哈哈大笑:“我说的不是桥梁的桥,而是两个人。”
董家耕他们更为不解了,毛主席便说:“盐城‘二乔’,是胡乔木和乔冠华!”
胡乔木、乔冠华都是以笔为枪的战士,早年间胡乔木在北,而乔冠华在南,两人都以“乔木”为笔名,所以这两位盐城老乡被人称为“南北二乔”。
新中国成立后,“重名事件”惊动了毛主席。
毛主席特地把两人找来,问他们以前叫什么。
“南乔”回答自己叫“冠华”;“北乔”则说自己姓胡。
毛主席顿时有了主意,对冠华说:这个名字很好,以后你就叫乔冠华,仍然姓乔。
接着又说:“至于‘北乔’你嘛,本来姓胡,可以恢复胡姓,以后就叫胡乔木。”
“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毛主席满意的开起了玩笑。
相比乔冠华,毛主席还是对胡乔木熟悉一些。
1939年,胡乔木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了一篇纪念“五四运动”20周年的文章。
毛主席看后连连称赞,指定让胡乔木来自己身边当秘书。
时任中央秘书长的王若飞,便把毛主席的指令,传达给了胡乔木。
没想到,胡乔木却婉拒了。
胡乔木继续解释道:“我没当过秘书,没有经验。何况是给毛主席当秘书,我怕当不好啊!”
王若飞摆摆手,打断了胡乔木并劝慰道:“毛主席很欣赏你的文采,所以才点名要你。主席那里缺人手,你还是不要推辞了。”
事实证明,毛主席看人的眼光从不会错。
当上秘书后,一座“大山”便压在了胡乔木的案头。
毛主席工作繁忙,始终没有完成对《六大以来》这部文献集的校勘。
胡乔木来了,毛主席就有了帮手,胡乔木逐字逐句的校勘,反复修改了几次后终于成型。
接着,毛主席又指定胡乔木整理《决议》。
毛主席对之前《决议》的初稿很不满意,所以才将其托付给了胡乔木。
胡乔木日夜不休的执笔重写,最终向毛主席交了份“满分答卷”。
直到七十年代,毛主席都对此事记忆犹新。
他说:“那份《决议》,别人几个月都理不清头绪,胡乔木刚上手,就捋顺了思路,工作效率很高!”
毛主席的坚持,让胡乔木名垂青史
1950年,毛主席得知胡乔木生病住院后,不由得感叹道:“胡乔木,可是个大好人哪!”
胡乔木超高的工作效率,是用身体健康换来的。
1950年,胡乔木除了担任毛主席的秘书外,又担任《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和政务院新闻总署署长。
繁重的工作压得胡乔木喘不过气,废寝忘食的写作,让胡乔木患上了很严重的胃病。
某天,胡乔木大面积胃出血,送医后,发现他患上了很严重的胃溃疡而且已经穿孔。
要想恢复,必须做胃切除手术。
很快,毛主席也知道了此事。
当时,他也是忙了一夜,白天还有工作要处理,只能委托自己的保健医生王鹤滨代为探望。
北京医院的病床上,王鹤滨握着胡乔木那双虚弱的手真诚的说道:“毛主席很关心您的健康,让我代表他来看看您!”
听到“毛主席”,胡乔木惨白的脸上也有了笑容:“谢谢毛主席的关怀,请转告主席,请他放心。”
毛主席从王鹤滨口中得知胡乔木的胃部,切去了四分之三后,又怎么放心的下。
为了让胡乔木安心养病,毛主席把他的家人接进了颐和园休养。
同时,毛主席又指示各大医院的专家为胡乔木举行会诊。
胡乔木每天的病情,也必须逐日向中南海汇报,在毛主席的关怀下,胡乔木很快出院了。
如何报答毛主席?那当然是兢兢业业的工作。
毛主席本想让胡乔木休息一段时间,可胡乔木执拗地坚决不肯。
很快,胡乔木就接到了大任务。
1951年是我党成立30周年的大日子,中央指定胡乔木为刘少奇写一篇报告,回忆过去三十年的征程,也纪念革命中前赴后继的党员,宣传党的精神。
时值六月,酷暑难耐,胡乔木在中南海的老房子来福堂,稍微一动,就大汗淋漓。
时间紧,任务重,不保持清醒的头脑根本写不下去。
胡乔木的妻子谷羽回忆:“为了降温,(胡乔木)刚开始搞了几大块冰,放在盆里,摆在椅子的周围。后来,热得实在没有办法,就在澡盆里放一盆凉水,然后在上面隔上一块木板,他就坐在水里写。”
胡乔木挥汗如雨,奋笔疾书,不到一周竟然写完了好几万字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初稿。
这份稿子,胡乔木改了三次,刘少奇改了三次,共修改千余处,才在6月16日交给了毛主席。
毛主席在修改时,写上了这样一句批语:“此文以胡乔木的名义在《人民日报》发表”,接着又在封面和第一页亲笔写上了“胡乔木”三个字。
胡乔木也知道毛主席的用心良苦,但又觉得自己只是“代笔”,不应该直接署名。
面对毛主席的好意,胡乔木只好当面推辞:“不便遵命。”
毛主席看出了胡乔木的为难,便告诉了他真相。
原来,刘少奇和毛主席想到一块儿去了。
6月18日,刘少奇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是否可用《人民日报》或胡乔木个人名义发表?请决!”
胡乔木是《人民日报》的当家人,这份《三十年》又是他呕心沥血所作。
毛主席在深思熟虑后,这才以胡乔木的名义,指示《人民日报》刊发《三十年》。
此外发表以后,在国内外掀起了巨大的影响,因此也成了胡乔木的代表作。
这篇文章,让胡乔木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多年未见,毛主席:停车!我要去看看胡乔木!
毛主席写完诗词,经常字斟句酌的反复修改;作为秘书的胡乔木,也时常会提出自己的意见。
当然,在毛主席身边,胡乔木也耳濡目染的对诗词,产生了浓厚兴趣。
每当胡乔木完成作品,都会请毛主席斧正。
而毛主席也总能有画龙点睛的指点。
比如“万里千斤担,不用一愁眉”,毛主席帮胡乔木改成了“万里风云会,只用一戎衣”;比如“天共我,吼风奇剑,扫汝生光”,毛泽东改为“谁共我,舞倚天长剑,扫此荒唐”。
经毛主席这么一改,原本平平无奇的词句,意境瞬间拉到了九霄云外。
与其说毛主席跟胡乔木是上下级,倒不如说二人是知心朋友。
其实,从1954年后,胡乔木虽名义上是毛主席的“秘书”,但并不在毛主席身边工作。
1953年,胡乔木去杭州写完《宪法》第四稿后,就一病不起。
毛主席安排他去苏联治疗,没等治好,胡乔木又跑回来协助周总理工作。
1961年8月,胡乔木的病情愈发严重,他满怀自责的给毛主席写信,希望能请个长假。
毛主席体贴的回信道:“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以永年。你可以游山玩水,作两三年休养之打算,不问时事,我身心尚好,勿念。”
只要胡乔木在京,毛主席如果有空,都会过去看望。
1967年劳动节,毛主席的车队路过胡家时突然说道:“停车!去看看胡乔木。”
“咚咚咚”一阵敲门,里面却没有回应。
原来,胡乔木一家都出去过节了,胡乔木听说毛主席来过,深感自责。
第二天,胡乔木正写着感谢信,突然接到通知:“毛主席今天还要过来!”
遗憾的是,那天突然来了个外宾,毛主席一直忙到深夜,一看表已经是凌晨,所以便没有过去。
不过,胡乔木心里始终记挂着毛主席。
毛主席去世后,胡乔木领衔,选编毛主席《毛主席诗词选集》。
1986年9月9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发了,新华社关于《毛选》集出版的消息。
在胡乔木看来,毛主席的知遇之恩,他无以为报,所以只能用《毛选》来祭奠。
参考文献:
时存鲁,王守福.中共中央一枝笔——胡乔木[J].秘书之友,1997,(11):32-34.
汪建新.千年不遇他逢辰——毛泽东与胡乔木[J].党史文苑,2023,(11):17-19.
[3]刘晓凤.胡乔木与《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J].中国图书评论,2021,(12):48-5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