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母亲是精明而又慈爱的,我所受的母教比父教多,因为父亲去世时,我年纪还小。”
这是蔡元培《传略》里的一段话。
01
蔡元培的父亲在他11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他是母亲周氏一手拉扯大的。
蔡元培的父亲蔡光普是在典当铺做账房先生的,母亲周氏平时给别人打一些零工来贴补家用,虽然生活不算很富裕,但是一家倒也过着知足常乐的日子。
蔡元培11岁的时候,家里发生了变故。父亲蔡光普因为在做账的时候出现了错误,被典当铺的老板一怒之下给辞退了。家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没有了,蔡光普一时心急竟一病不起,几个月后便撒手人寰了。
失去了家里的顶梁柱,蔡家的日子更难了,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就全部落在了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身上。
虽然家里有一些积蓄,但是好几口人要吃饭,周氏恨不得把一块钱掰成两半花。
家里亲戚见他们过得清苦,便想接济一下,但都被周氏给拦下了。
那时的蔡元培虽然不知道母亲为什么不接受亲戚的帮助,但是他第一次发现母亲是个如此独立和要强的人。
蔡元培
家里的孩子既要吃饭,还要读书,原来存下的积蓄越来越少,周氏不得不比以前做更多的零工。
为了省钱,周氏还自己学会了理发。
在尚且年幼的蔡元培眼里,母亲总是家里家外的忙碌着。他知道只有自己好好读书,以后出人头地才能改变现在的家况,才能不让母亲如此辛苦。
02
周氏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她却很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和身心的成长。
周氏深知,孩子们本来就没有父亲的教导,如果自己再不严加管教的话,孩子们有可能走上歧途。
所以不管再苦再累,周氏都坚持让孩们读书,并时不时地教他们一些做人的道理。
由于白天要出去做工没有时间看管孩子,到了晚上的时候周氏就一边做拿回家的零活儿,一边坐在孩子的旁边看着他们学习。
有一次,蔡元培要写一篇文章,可是那天他毫无思绪,写了几次都觉得不够满意,时间越来越晚,都快到睡觉的时间了蔡元培还是没有写出来。
一旁的周氏看着急得满头大汗的蔡元培,出言劝慰:“时间都这么晚了,脑子也不够用了,不如先睡下,明天早上早点儿起来再写吧。”
第二天一大早,周氏就叫醒了蔡元培。蔡元培起来洗完脸后,就坐到了书桌旁继续写昨天的那篇文章。
也许是因为睡了一觉脑子清醒了,早起的蔡元培文思泉涌般地写完了文章。
昨天晚上冥思苦想几个小时也没写出来的文章,到了早上不到一个小时就写完了。从此,蔡元培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
几十年后,蔡元培回忆少年生活的时候,仍觉得母亲的这次提醒让他受益匪浅,“晚睡不如早起”的生活习惯也陪伴了他一生。
03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周氏从不采取打骂的方式,她会指出缺点,讲道理,让他们主动改正。这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有一个健全的心理。
有一次,蔡元培跟人打架,对方脸上挂了彩,本来不是什么大事儿,可是孩子的家长还是找到了家里。
周氏一直陪着笑脸跟对方道歉,但是对方仍旧不依不饶,甚至恶语相向,最终还是周氏给了一些钱对方才罢休。
看到每天忙里忙外的母亲还要因为自己打架的事情而操心,蔡元培满是愧疚,他希望母亲可以打自己一顿出出气。
事实上,对于蔡元培打架的事情周氏并没有生气。因为她了解自己的儿子,一向性格温和的蔡元培不可能平白无故的跟人打架。
周氏告诉蔡元培,动手打架肯定是事出有因,即使是对方的错,但打架终归是不对的。出了问题,除了动手还要思考用其他的手段来解决。
对于没有惩罚自己,而是和声细语般与自己讲道理的母亲,蔡元培更加内疚了,他下定决心以后绝不再动手打架了。
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虽然不知道书里讲的大道理,但她始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地教自己的孩子做人做事。
蔡元培
周氏还告诫蔡元培万事要谨言慎行:
每有事与人谈话,先预想彼将作何语,我宜以何语而用之……以是鲜偾事。
意思就是每当有事与人谈话时,预先要想想他要说什么话,我将要用什么话来回答他,讲完以后,要再想想他刚才说的什么话,我回答他的什么话,有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当时的蔡元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母亲的这些话对他以后在待人接物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04
1884年,17岁的蔡元培考得了秀才,这也算是对自己多年来辛苦读书一个小的回报。
周氏对蔡元培的努力成果很是欣慰,她希望他可以更进一步。
蔡元培也是暗自下定决心:要早一点考取功名,让母亲不再如现在这般操劳。
但事与愿违的是,就在蔡元培开始设馆教书的1885年,母亲周氏因为长期操劳病倒了。
蔡元培急忙请了医生为母亲看病。原来周氏一直患有胃病,再加上常年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胃病恶化了。医生诊断后,给周氏开了调理脾胃的方子。
可是,照方抓的药吃了几个月后总是不见效果,蔡元培看着日渐消瘦的母亲,既心疼又着急。
后来,蔡元培听人说,割下手臂的一块肉和药一起煎服的话,就可以治好母亲的病,即使不能治愈,也可以为母亲增寿二十年。
从小饱读诗书的蔡元培因为救母心切,竟然信以为真。于是,他便偷偷地把左臂上的肉割了一小片,放在药罐里与药一起熬好后,让母亲喝下。
“割臂疗亲”,饱含了蔡元培对母亲周氏最无言的爱。
尽管如此,蔡元培的母亲周氏还是在几个月后去世了,享年50岁。
子欲养而亲不待,对于自己还没孝敬过就离世的母亲,蔡元培悲痛不已。
05
虽然母亲去世了,但是蔡元培一直牢记着母亲对自己的谆谆教诲。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战败,已是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认为只有新学才能救中国,于是愤而辞职后创立了新式学堂提倡西学。
后来他远赴欧洲学习新技术,新思想,在回国后开始参与救中国的各种活动中。
1916年,蔡元培成为北京大学校长。他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蔡元培
1918年,蔡元培更明确地指出:
“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北大几十名学生因游行示威而遭逮捕。时任校长的蔡元培获悉后,立即召集十三所院校的校长开会,当场斩钉截铁地表示,为使学生出监狱,他愿意“以一人抵罪”。
对于这份担当和坚决,仿佛让人在蔡元培的身上看到了他母亲周氏的影子。
后来抗战爆发后,蔡元培又与全国各高校校长联合起来组织抗日救亡活动,为当时中国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做出了杰出贡献。
如果周氏知道自己培养出一个这么出色的儿子,肯定可以含笑九泉了吧。
母亲的坚韧刚毅的性格也深深影响了蔡元培对子女的教育。他的子女秉承独立自主,谨言慎行的家风,在各自从事的领域里都做出了一番成就。
蔡元培在晚年旅居香港时改从母姓,取名周子余,以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
最后,说,
“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一代民国大师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这样说道。
蔡元培就是在母亲周氏的教育下,成为了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
蔡元培曾在回忆时慨叹“我母亲的仁慈而恳切,影响于我的品性甚大”。
虽然周氏只陪伴了蔡元培19年,但她给他的影响是巨大的。
教育的成功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言传身教的厚度。
对于蔡元培的母亲周氏,您怎么看?
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讨论。
关注,每天分享一个历史故事给你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