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利益的地方,必会产生争夺。小到商人之间的竞争,大到国家层面的摩擦。
十九世纪第一强国的荣耀,非英帝国莫属,最盛时控制全球1/4的土地和人口。英帝国的强大秘诀是什么?在于其“发家致富”的模式:
作为当时世界上工业化最成熟的经济体,英国从外部输入廉价资源,并将大量工业品输出,形成事实上的不等价交换。
这种模式对英国自身是个不断膨胀的良性循环,对于被压榨国却是灾难性的:只能被动接受不等价交换,任由宰割。
举个例子,殖民地农民辛苦一年收获的粮食,或是几十年长成的木材,能换到的工业品,也许只是英国工厂几天的产量。
类似的套路,英国人早就玩过,他们曾用花花绿绿的玻璃珠子,从印第安人那里换取了整个曼哈顿。
然而,英国人悲哀地发现,这套屡试不爽的“法宝”,到了东方的大清国,完全玩不转了。
英国的工业品在大清遭到冷遇,长期的闭关锁国,让清国形成以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为核心的经济模式,即自给自足的内循环。
不仅如此,清国的茶叶、陶瓷、丝绸,在英国却是热销的抢手货,几乎成了民众们的必需品。而以上产品,或是需要时间沉淀,或是有外部条件的限制,并非一时半会就能规模化仿制。
英国被迫拿出大量现银,从清国购入这些“奢侈品”。英国是个金本位国家,而清国只认银子,在以金换银的过程中,又损失了一大笔。
别看英国工业品畅销全球,但对清国的贸易却长期“逆差”,每年要吐出来两百到三百万两白银,这足以令英国的资本家们肉疼不已。
我们惊奇地发现,疲弱的清国居然能在贸易上碾压英帝国,不合常理啊!其实正是清国封闭而独立的经济体系,造成对英贸易的“只出不进”。
这种现象是特殊历史背景之下的产物,需要两个前提:一、自给自足。二、具有垄断地位的商品。但是清国的优势只能是暂时和不可持续的,当贸易失衡时,强的一方必会采取各种手段遏制弱的一方,使贸易倾向于利己,于是摩擦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资本家为了赢取利润,是不择手段的,“当利润达到百分之百时,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当利润达到百分之三百时,连上绞架都会毫不畏惧”。
英国人选择用鸦片来弥补巨额亏空,英属印度被作为罂粟种植基地,后范围被扩大到英属缅甸。客观的说,英国殖民者是金三角贩毒集团的“始祖”。
由于鸦片具成瘾性,得以迅速在清国扩散,东南沿海尤甚,导致该地区百业凋敝。鸦片贩子们暴富了,而清国每年白银流出高达600万两,民众受到精神和肉体双重毒害,酿成“中国三千年未有之祸”。
更为恶劣的是,英国鸦片商对稽查人员大肆行贿,缉私船甚至沦为鸦片走私船,内外勾结蛇鼠一窝,清国吏治加剧恶化。
目睹鸦片动摇国本,清国上层在1821~1834年间,曾八下禁令断绝鸦片,然其势已成,收效甚微。直到湖广总督(辖湖北、湖南,明时有湖广省)林则徐被任钦差,在1839年收缴销毁鸦片230多万斤,并于次年初封港,彻底断绝对英贸易。
至此英国在华利益被连根拔起,同时引发英国内极度不满。1840年4月,英国会经过激烈辩论,以微弱优势通过对华军事行动,并将此行动定性为报复而非宣战。
在英国人看来,销毁鸦片就是侵犯私人财产,断绝贸易就是损害英国利益,他们丝毫不会考虑鸦片对另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伤害。
一个先进工业国与一个落后农业国之间的战争,结果可想而知。英国坚船利炮沿广东到江苏海岸线,对多个重要城市逐次攻击,并于吴淞口入长江内侵。
连战连败之下,清被迫全盘接受英国停战条件,签订《南京条约》。
既然战争是由贸易摩擦引发,那有人会问,若是不禁烟就不会有战争,结局会不会好得多?甚至归罪林则徐,理由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只能说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太天真,如任由烟毒肆虐,烟祸必会从东南沿海迅速蔓延至内地。鸦片会像“抽血机”一样,抽干整个国家,到那时才真叫万劫不复,这是一个“帝国主义在东方架几门大炮,就能为所欲为”的时代。
通观鸦片战争,可以得出结论: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本就是相互博弈的过程,哪方都想将利益最大化。如果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清国或许可以延续优势,但这种优势被英国以不正当手段强行终止,而清国却对此束手无策。
因此最关键的要点是,如何保住在贸易中的既得利益,并使对方不得不继续遵循游戏规则?唯一答案只能是强大的国防,这一点通用于所有时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