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亮剑》中有这样一幕,当赵刚同国军俘虏聊天时,得知他们来自第5军、第18军时,不禁感叹一声:“都是好部队啊……”
赵刚这番话,绝不只是为了赢得被俘士兵的好感,而是发自内心地赞赏。在抗日战场上,国军承担着正面战场的压力,浴血拼杀抵御日寇,这些功绩将留存史册。
由此推溯国军将领,也不尽然是一面口喊弟兄们给我顶住,一面脚底抹油溜之大吉之辈。在国军序列中,不乏能征善战的良将。
比如对日作战“无役不予”的王耀武,缅北横扫日军的孙立人,以及血战石牌的胡琏,他们都是优秀的军人。
“十八军胡琏,狡如狐,勇如虎。宜趋避之,保存势力,待机取胜”。这是台湾史籍中所引对胡琏将军的评价,至于出处不是重点,以狐、虎作比,还是非常贴切的。
胡琏,秦之故地陕西渭南人,幼时家贫,12岁方才上学,18岁考入黄埔军校,自此走上戎马生涯。
之后投入国军土木系,并由此发迹一路升迁。所谓土木系,分拆即“十一”、“十八”,指的是国军嫡系18军及所辖11师,因在抗战中屡与日军苦战,被视为王牌,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
在抗战时期,胡琏的军事素养得到充分体现。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任11师66团团长的他率部参战,负责沪北罗店防线。
在日军的重火力攻击下,他并未如其他国军将领一味被动防御,而是采用灵活主动的反攻击战术。
比如组织敢死队冲击敌方、集中机枪火力杀伤敌有生力量、敢于主动发起白刃肉搏等。可以看出,胡琏所部既能拼力血战,又能在不利情况下寻找战机,同为防御战,这种更为积极的战法显然能起到更好效果。
1943年的石牌战役,将胡琏的“虎狐之性”显现的淋漓尽致。石牌要塞距离宜昌20公里,是扼守长江航道、拱卫陪都重庆的要地。由于彼时入川尚无可通汽车之陆路,多依靠长江航运。如石牌失守敌军溯江而上,将直接威胁抗战大后方。
胡琏11师承担防御要塞核心的任务,战前全师将士立下遗嘱,决心以死相守。如果换作他人指挥,大概率会以擅长的纵深防御应对。事实上这种战法多次用于对日作战中,勇则勇矣,但灵活性不足,结果往往是付出重大伤亡,阵地也没守住。
胡琏则认为日军武器精良,具备炮火优势,硬拼很难守住。他将少部分兵力用于防守要塞正面,主力配置于要塞东南侧的山地。当日军逼近时,预先埋伏的11师部队猛然将敌团团围住,致敌伤亡惨重。
在高家岭阵地,曾有三个多小时未闻枪声,并非此处没有战斗,而是正在进行惨烈的白刃战。
石牌要塞一战,11师歼敌千余,成功遏止日军打通长江航道的企图。
在此战中,胡琏表现得有勇有谋,比之更重要的是,全体11师将士面对强敌敢于拼命,这种作风同严格治军有关。
胡琏赏罚严明,对作战勇敢不怕死者,要钱给钱要官给官,绝不小气;对临阵畏战者毫不宽容,要么军法严惩要么逐出队伍。
这种治军方式自古有之,多有物质激励而疏于精神引导,具有局限性。毕竟要让士兵们明白为何而战、为谁而战,是一项长期细致的工作,这是国军的短板。
如果在抗击侵略时,可以用守土保国理念渲染士气。但如果对出身穷苦的国军士兵说,“你们要保卫的是地主老财、资本家”,啥?平时既受他们欺负还要保卫他们,大伙非兵变不可。
凡战必有目标,目标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士兵的战斗积极性,失去正确目标的军队,是没有灵魂的军队,这是胡琏无法左右的。
因此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贯能打的胡琏也败绩连连,国民党腐败统治已不得民心危如累卵,在此大势所趋之下,绝非一个统军将领能够扭转的。
即便如此,胡琏部仍不失为一支劲旅,在多处战场同解放军周旋,遭遇败绩往往也能全身而退。不过在淮海战役,由18军改编而来的国军12兵团,终究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
金门一战给胡琏的军事生涯画上重重一笔,由于准备不足、后继无援,登岛万余三野将士,失利于拥兵四万、配备装甲部队的胡琏兵团。不过这种仗本就是众寡悬殊,倒也无甚值得吹嘘之处。
抛开成见,作为一名统军主官,胡琏的军事素养还是有目共睹,善于用谋、敢打敢拼、驭下有术、堪称良将。但他站错了队,这也注定他的余生和成就,只能止步于那几座海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