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是一个富有情感的生命,它是多样化的,任何脸谱化、标签化的评价,都是片面的。
关于李鸿章,我一直觉得是需要辩证客观来看的,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
首先,李鸿章作为晚清政坛的代表人物,身处千年未有之变局中,纵横官场数十年,创淮军、建北洋,于洋务运动中思救国之道,于甲午战争中受尽骂名。他的政绩表现虽然不算耀眼,但也绝对是那个时代中首屈一指的成就。
尤其是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洋务派核心成员,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他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等,都对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同时,他所一手创办的北洋系,更是主导了近代中国几十年的风云走向。
所以,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是有贡献的,同时影响也是非常深远的。
当然了,这个影响有正面也有负面,比如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朝割地赔款,将洋务运动数十年之成果毁于一旦。李鸿章作为李鸿章作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当时战争中清军的主要决策人,肯定是需要负责任的。
整个甲午战争过程中,李鸿章犯了不少错误,比如其对于战机的把握失当,几乎都是后知后觉,被日军牵着鼻子走,非常被动。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双方已经剑拔弩张,硝烟的味道越来越浓。当时太原镇总兵聂士成和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都曾建议李鸿章,乘着日军尚未集结,先发制人。结果全都遭到了李鸿章的拒绝,以至于清军失去了先机。
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李鸿章想要和平解决争端,但是你不能一点准备工作都不做啊,未雨绸缪总是应该的吧?
而开战之后,李鸿章依旧采取保守策略,敌军如畏老虎,能退则退,一切以保全实力为主,毕竟北洋水师和淮军都是他在朝堂上硬气的资本。国家危亡之际,还有私心保留,岂有不败之理。
所以,甲午战败,李鸿章是需要负很大责任的,不能完全将其归咎于朝廷不给钱。
但是话说回来,甲午战争的战败是多方面因素导致,咱们也不能完全归咎于李鸿章,当时无论是双方的军事实力,还是统治集团的战争态度,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甚至于当时西方还称,甲午战争中他们的对手就只有李鸿章而已,日本面对的不是大清国,而是直隶省。
李鸿章苦战之时,其他各省的封疆大吏,可曾站出来支持?
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
谈一个人的功过好坏,不能仅凭结果而论,我们需要照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许多人都说李鸿章是卖国贼,但却忽略了其身处乱世洪流中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