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周总理先后访问苏联,但两个领导人都离开了,国家事务该交给谁处理呢?换句话说,谁能担起这个重任呢?
毛主席和周总理均认可一人,甚至主席还说:“他是除周总理外,最适合当总理的人。”
他是谁?为何能达到毛主席如此高的评价呢?
值得信赖
1949年12月6日,毛主席乘坐专列前往苏联,而1950年1月20日,周总理率领中国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直到1950年2月17日,毛主席和周总理才一同结束对苏联的访问,回到北京。
在周总理还没前往苏联之前,尚且能代理国家事务,但离开后,就需要找一个能暂时代理主席和总理甚至更多事务的人。
在这个目标人选上,毛主席和周总理出奇地达成一致,选定了董必武。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确立了董必武、陈云、郭沫若、黄炎培为副总理。而毛主席与周总理,之所以看中董必武,是因为他值得信赖。
而这要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说起!
很多人都了解我党的创立时间是1921年8月2日,在浙江嘉兴南湖上的一艘游船上,但鲜少有人知道,我党早期成员共有58名党员,能被称为“党的创始人”的仅有12位。
其中,就有董必武。
他还是中共一大代表,且与毛主席是唯二迎来了革命胜利的的中共一大代表。
1986年,董必武在湖北黄安(今红安)出生,其父亲是当地的一个穷教书先生,1903年,他参加科举考试后中了秀才,赶赴武昌参加乡试,奈何途中遭遇变故,遭到官衙的毒打,对清政府失去了信心。
1905年,董必武考上了湖北“文普通”学堂。
他本打算与父亲一样,担任教员,但“武昌起义”的号角,令他看到了新思想革命改变腐朽无能的旧社会的机会。
董必武毅然放弃了家乡的安稳生活,踏上了革命道路。
1911年,他参加“辛亥革命”,后来“十月革命”爆发,由三民主义转为马列主义,并正确、迅速地意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之际”。
1920年,从日本学成归来的董必武,在武汉创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且发展和建立湖北省的的党组织。而他也在那艘象征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红船上。
1928年,董必武还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进行学习。
可以看出,他是一名革命思想坚定的中国共产党成员,见证了我党立党、建军、抗敌的光辉岁月,建立过江西革命根据地、参与过长征。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董必武作为中国共产党代表同国民党与日本代表进行谈判。
他在党内的资质,估计也就只有毛主席一人可与其对比。
也因此,在我国成立之际确定国家主要领导人之时,毛主席才会毫不犹豫地说道:“除周总理外,唯有董必武能担任国家总理的职务。”
这也是毛主席和周总理陆续访问苏联后,将管理一国的重任,交由董必武的原因。
而他也没有辜负毛主席与周总理的这份信任。
年老心不老,一生为为民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时,董必武已经63岁高龄,再加上革命时期的积年累月的奔波,身体多多少少有些级别,但他仍不辞辛劳地奔赴在国家建设的前线。
其中,他对我国法治的建立功不可没。
那时,新中国除了经济建设上百废待兴,也继续法制建设,而董必武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见解,奠定了我国法治社会的基础。
他说:“一定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董必武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也留下家训“生活上要艰苦朴素,与群众同甘共苦”。
因为董家是个大家庭,一听说他在北京当了大官,难免有些人要“寻个方便”,但他一律拒绝,还干脆写了个通函,敬告亲朋好友不要仗着自己的名义找领导干部办私事。
董必武的儿子董良翮深受感染,还要来了父亲仍在坚持使用的破牙刷和毛巾,说道:“看着这些东西,我就会想起父亲以身作则的言行,以鞭策和勉励自己。”
1975年4月2日,董必武因病去世。
而他写下的那首诗《九十初度》中的一句词“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就是自己将一生献给党和革命事业的真实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