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利·狄金森去世,她的妹妹拉维妮雅发现了她一箱的诗歌手稿,她和家人决定要让整个世界都读一下这些诗歌。在他们的努力下,狄金森的诗歌遗稿问世。一位杰出的诗人,从此横空出世,家喻户晓。她天才般的诗歌语言,让人心灵震颤、宁静。人们十分好奇:一位从25岁起就摒弃了一切社交的女子,只在家务劳动之余写诗的女子,内心竟然如此温柔、纯粹,精神如此辽阔、深远,诗境竟然如此盛大、旷然?能写出流传千古的文章的人,不都是阅尽世事,历经坎坷,见识广博吗?为什么艾米利·狄金森却打破了这一规则?
艾米利·狄金森说:自己的生命太简单,以至于有人可能为此感到不安,可她却享受这种简单和孤独。她在诗歌中这样写道:“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然后,把门紧闭——/她神圣的决定——/再不容干预”她的诗歌,泄露了她从生活的窄门通向心灵的宽处的秘密:当一个人把生活过得尽量简单的时候,懂得内视自我的时候,精神必然会走向广大和辽阔。在千万扇的门栏之中,艾米利·狄金森推开的是窄门,在千万的道路之中,艾米利·狄金森选择的是小路。窄门小路,意味着舍去繁复喧嚣,抛弃名利繁华,意味着接受简朴和孤独,承受寂寞和宁静。但推开窄门走小路,更容易走进自己的内心的丰饶和宁静,走进灵魂的高尚和深邃,最终,愈行愈宽,越走越远。
走窄门,未必不通宽处。1845年7月4日,美国作家梭罗移居到瓦尔登湖畔,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搭起了木屋,开荒种地,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拿这些到村子里去换大米。他与湖光山色做伴,写作看书,对晨曦虫鸣,不断对世界进行深刻思考,写下了令世人称道的著作《瓦尔登湖》。
梭罗时年28岁,精力旺盛,喜欢社交,生活的触角原本可以抵达更为广阔之地,而他,却选择了推窄门,走小路,舍弃繁华世俗,将自己拘囿在瓦登尔湖畔,对烟雨朦胧,风拂岸树,一箪食一瓢饮,人在森林而不改其乐。他说:大多数的奢侈品和许多所谓的生活便利品,不仅不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对人类的进步是一种阻碍。或许,正因为他主动拒绝繁复,远离喧嚣,把生命简单成瓦尔登湖的木屋、夕阳下粼粼的湖水、拂过树林的清风、夜空孤寂的月亮,它才能最大限度地感知自己、感受自然,深邃的思考直抵社会、政治、人生的本质,也才能写出这样文质优美、思考深邃的文字。
舍弃繁华三千,才能一心一意;抛开世事纷扰,才能抱璞归真。走窄门,舍去的不一定是宽,而得到的一定是专。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略。舍弃了繁华、热闹、名利、权势、纷争、社交、奢华的“专”,让人心在一处,意专一地。人心专于一地,则全神贯注,书可读,术可钻,自可借他山之玉,攻自家之短。人心聚于一处,则心无旁骛,霜可飞,城可损,金石可镂。当一个人专心、专一地走进自己的内心,生活尽管简朴,世界尽管简单,他的精神世界必然会豁然开朗起来。
走窄门,起先自然是痛苦的。窄门小路,孤寂冷清。无人陪伴,无人喝彩。科学攻关、调查研究也好,教书育人、著书立作也罢,成事者,都有些走窄门的精神,都有一些“板凳一坐十年冷”的韧劲,他们坐得住,沉得下,无惧窄门冷清,不怕小路幽静。岁月馈赠给他们的,又是一番光景:小径通幽,山水明媚;曲径相连,道路宽广,不觉间,收获了一路的风景,攀登上了别人未登顶的高峰。
真正的思考、顿悟、智慧,均从窄门里获得。体察内心,审视自我,均在安静里诞生;专业精进,术业有成,均在专注里诞生。
不必埋怨生活的逼仄,当我们写作灵感的枯竭,归于未能行万里路时,回看艾米利·狄金森,我们可以发现,当一个人内视时,她的内心世界可以有多么的宽广。莫拣行人多处行,别仿效、跟风、追随,别被焦虑、内卷、纷争带偏,别被名利、权利所诱惑,别被漫天飞舞的信息给绑架,别在繁芜的世界里把自己和自己的灵魂弄丢。推开窄门,去大胆地走一走吧!路通幽径,寂然无声,正好,你可以告别喧嚣,专下心来,读一本书,画一幅画,专注于智慧的成长和内心的丰盈,听听内心的浅唱低吟:
要造就一片草原,只需一株苜蓿一只蜂,
一株苜蓿,一只蜂,
再加上白日梦。
有白日梦也就够了,
如果找不到蜂。
如果没有窄门,就造一个吧!没有宁静和美好,就像狄金森这样,造一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