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镇痛医生”柳江:我在新疆治癌痛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熊建
柳江跟肿瘤杠了20多年了。
作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柳江的诊治领域很“宽广”:“我们是综合性医院肿瘤科,从头到脚所有的肿瘤,包括一些罕见肿瘤,比如黑色素瘤、皮肤肿瘤、四肢的肉瘤,都要面对。”
柳江。受访者供图
在这样一个“肿瘤全科”工作多年,柳江越来越看到了医学的能力边界,越来越明确了诊疗的目的,越来越坚定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很多情况下,患者的症状管理,尤其是癌痛的应对,我觉得重中之重,可能比疾病本身的进展还重要。”他说。
基于这种认识,借着2013年新疆成立癌痛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的东风,担任了主任委员的柳江开始跑了起来——致力于在全疆推广“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的创建工作。
这一跑,就是十来年。这一跑,大大改善了新疆的癌痛治疗面貌。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
治疗癌症时,人们往往忽视对疼痛的应对。对此,柳江很清楚。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到60%—80%,其中1/3的患者表现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甚至有些肿瘤患者治愈以后,还会有疼痛的感觉。”柳江说。
在行医过程中,“忽视癌痛”的场景给柳江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查房时,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边是大夫滔滔不绝地给患者分析病情,讲解治疗方案,另一边呢,患者已经疼得不行了,面部表情非常痛苦。”他说,“这个时候医生还需要讲解吗?还需要介绍其他治疗方案吗?对患者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这时候就应该立即进行止疼治疗。”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一支吗啡下去,患者立即喜笑颜开。那种感激之情,那种信任的眼神,令我过目不忘。”柳江说,“所以,我觉得在治疗癌症患者过程中,要看他当前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要看他目前最大的症状是什么,痛苦是什么。如果疼痛都没有解决,还大讲别的治疗方法,患者是没法接受的,意义也不大。”
同时,研究显示,相较于癌痛未得到积极治疗的患者,癌痛得到积极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更长。
柳江(右二)在评审“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受访者供图
基于此,在柳江心目中,疼痛治疗和肿瘤治疗同等重要,有时候前者的被需要程度远超后者,尤其是当癌症进入晚期的时候。“各种治疗已经失效的情况下,患者最大的需求往往是无痛——无痛生活、无痛睡眠等。”他说,“虽然医学界对肿瘤的治疗有了极大进步,如今已经进入了靶向治疗时代、免疫治疗时代,但并不是总奏效的,复发概率很高。这个过程中,患者的身心经受着疼痛。我们把癌痛控制好了,无论对于医学还是对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都特别巨大。”
在《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提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最主要的症状,可以在医生帮助下通过科学的止痛方法积极处理疼痛。这说明在政府层面已经意识到,癌痛对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可等闲视之。
把规范化治疗送到家门口
200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创办肿瘤科。时年35岁的柳江担任科主任。
“从创科开始,我们一直致力于肿瘤尤其是癌痛的规范化诊治。”柳江回忆,10年后,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获得国家颁发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称号。当时全国仅有68家医院获得该资质。“这以后,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我们就有了规范化的标准、可执行的体系以及理论基础,更好地指导了临床,为癌症患者提供了更加科学有效的、贴合他们需求的治疗方案。”他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从2013年起在全疆推广普及“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创建活动。同年,新疆成立癌痛规范化诊疗专家委员会。作为主任委员,柳江的视野扩展到了全疆。
推广工作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新疆太大了。“之前,很多地市州医院没有治疗癌痛的药物。许多患者就为了拿几块钱的药,需要长途跋涉,比如喀什的患者,要奔波将近2000公里到乌鲁木齐,拿了药再回去。”柳江说,“这就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高昂的时间成本。对此,我们希望让新疆的肿瘤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癌痛规范化治疗服务,这是我们的最高理想。”
幅员辽阔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各地区医疗发展不平衡。“很多基层肿瘤医生对癌痛持有错误的理念,对阿片类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只有疼痛剧烈时才需使用、长期使用会成瘾等。”柳江说,“甚至有时会用错误的药物、错误的方法对患者进行癌痛治疗,比如使用杜冷丁。杜冷丁在癌痛规范化治疗中是禁止使用的,它容易成瘾,还有很大的不良反应。”
为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柳江带领团队常年奔波在新疆各地,推动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仅2015年一年,评审第一批病房的时候,他们足足跑了1.7万多公里。带着责任和使命,柳江和团队通过培训、交流、查房、会诊等多种形式,推广介绍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的癌痛规范化诊疗指南,提升各地对癌痛诊治重视程度和应对水平。“全疆的肿瘤科医生护士对活动给予了积极的响应和巨大的支持,踊跃投入到创建活动中来。”他说,“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截至目前,新疆天山南北,包括一些县级医院,已经有了将近40家医院的病房获得了自治区级的“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的称号,极大提升了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以及毒麻药品的管理水平,推动了医务人员肿瘤诊疗理念的转变,提醒他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多地关注患者生活质量。
鼓励患者说出疼痛
向癌痛说不,为患者解除痛苦。这是柳江大力推动“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创建活动的初衷和动力。
“通过创建活动,向社会普及癌痛的基本知识,向大众说明这是可以治疗的,是可以缓解的。患者不应该也不必要带着痛去生活。我们要让肿瘤患者无痛生活,无痛睡眠,无痛休息,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学习。”柳江说。
这背后是推广工作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患者的忍痛倾向。“民众普遍对疼痛疾病认知不足。很多患者病耻感强烈,觉得讲出疼痛来显得娇气,会被瞧不起。”柳江说,“肿瘤患者一定不要忍痛。我们应该鼓励患者说出他们的疼痛,要让他们相信医护人员对于癌痛的控制是有非常好的手段的,癌痛治疗是科学有效的,不良反应是非常轻的,成瘾性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从这个角度来看,创建“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的活动,其实也是推广普及医学人文关怀的过程。“人文关怀不是一句空话,不能光说一说而没有具体行动。”柳江说,“在工作过程中,能够设身处地从患者角度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能够给患者贴心的、符合实际的治疗,这才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对于癌痛患者的人文关怀,那就是具体的治疗了。“我们运用多学科综合治疗手段,药物是最简单的,也是最有效的。此外还有微创、放射治疗、神经毁损、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可以止痛。”柳江介绍道,1986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痛“三阶梯疗法”,2018年对此做了调整,增加了一个阶梯,并弱化了第一阶梯的治疗,目的是快速满足患者镇痛的需求。
“我们国内有国家卫健委的癌痛诊疗指南,理念与国际上是一样的。而在用药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柳江说,“一方面,我们有新的药物、新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我们有中医药,效果非常好,这是其他国家没有的。”
为了防止“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的建设质量滑坡,柳江不辞辛苦地带着团队抓复审。既要评审新的,又要复审旧的。就这样,柳江每年几乎都在路上奔波。让他欣慰的事,“癌痛规范化治疗病房”已经覆盖全疆了。“南疆最远的喀什和田都有,北疆的伊犁就不用说了,所以说是全覆盖。”柳江说。
在新疆,在中国,“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步伐走得越发有力,“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越发深入人心。“为更多癌痛患者消除疼痛是我们的责任。”柳江说,希望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加入到这项工作中,帮助癌痛群体缓解疼痛,享受有质量的人生。
链 接
鼓励开设疼痛门诊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治疗规范化水平,提高肿瘤患者诊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国家卫健委于2018年修订《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明确癌痛的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法,规范癌痛药物选择与使用。2023年,国家卫健委部署开展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明确提出鼓励医疗机构开设麻醉、疼痛等新型门诊;鼓励三级医院积极探索建立覆盖门急诊和住院全流程服务的疼痛管理新模式。
规范使用镇痛药品
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医疗机构麻精药品使用管理,在定期发布的恶性肿瘤等疾病诊疗规范中,指导围术期、癌痛管理中麻精药品的合理使用,充分发挥镇痛镇静等作用,最大程度地减少麻精药品的依赖性、成瘾性。2023版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将临床常用的麻精药品如芬太尼、吗啡、羟考酮已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同时,通过医保准入谈判将富马酸奥赛利定注射液等降价纳入医保,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
推动开展疼痛科普
2022年,国家卫健委印发《疼痛综合管理试点工作方案》,推动加强医院疼痛管理,规范医院疼痛综合管理流程,要求相关医院开展疼痛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对患者及家属开展疼痛自我评价知识科普,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疼痛的正确认识,提升社会对疼痛相关知识的认知度。同时,国家卫健委组织制作安宁疗护教学片、安宁疗护宣传片和“生命教育”主题科普视频,积极推动安宁疗护的知识教育和社会宣传。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