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廷 马莹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本文原名为《大街小巷掌故纵横谈》,因篇幅较长,故分为四篇发布。原文中最后一节“小巷曲折几易名”,去年已发布,故不录入。
古城浔阳,历史遗留的街坊里弄巷道纵横交织。有以人事、史实得名的,有以名胜古迹得名的,有以自然地形地貌得名的,有以姓氏、植物、方位等命名。时过境迁,曾大街小巷的,今退为偏街里弄;曾经纵横通达的,今又曲径通幽;曾是名符其实的,或因世事变迁,今已名地不符……
大中路沿线及其支路巷道,有着丰富的城市街区文化内涵,其巷名也是城市文化遗产。曲折幽深,僻静安逸的小巷之中,往往深藏着鲜为人知的遗闻轶事,这些正是我们急待发掘整理的城市历史,街巷记忆!
梅绽坡和马巷口
梅绽坡,因旧时坡地上有数株寒梅,每当寒冬时节,花开逗人喜爱而得名。它南起浔阳路与莲花池相望,北接大中路与西园相对。坡地原为东西走向,其间穿插有多条岔道支巷,并分别可抵四码头、西门口等也。
梅绽坡路 编者摄于2022年9月
1928 年开始放宽修筑大中路时,此地段范围内的小巷里弄,也继续得到修整。1930 年,此地重新编制住户门牌 1-178 号,并正式命名“梅绽坡”。
1931 年,时任九江私立同文中学国学教员兼文牍的史幼安先生,曾作《浔阳竹枝词十首》,其三曰:
南北西园梅绽坡,地名新改莫教讹。
个中不少风流债,破落人家小户多。
尽管竹枝词唱到莫把“梅绽坡”地名“教讹”了,但九江方言口音偏偏将其叫做“煤炭坡”。其实,竹枝词的后两句才是“煤炭坡”讹音的注释,因穷困人家大多梅绽坡居住在坡上,吃喝拉撒环境卫生极差,污垢的地段仿佛是一座“煤炭坡”。
早在明初时期,梅绽波还有一条穿坡而过的马路,据说系九江府至德化县署之间投递公文,转运官物的专用通道,大约废弃于清朝中期,但民间一直俗称此道为“马巷”。当年在梅绽坡地段修整时,还特别注重了这段历史遗迹,除保留“马巷”地名外,还修缮了自坡上至大中路百米左右一段“故道”,同时编制两旁住户门牌125号,因此老九江人习惯称临近大中路地段为“马巷口”。
当年的“马巷口”商业气息十分浓厚,大有“好酒不怕巷子深”之说。据《民国九江指南》著录:马巷口内仅从事中医行业者就有“杨虞丞、张瑞家、王亚东、朱少卿、王鹤鸣、朱润卿”,其中张瑞家在巷口“春发药号”坐堂。抗战胜利后在马巷口从事铁匠业的有马巷口 1 号启盛,2 号陈万发,4 号陈汉祥,7 号叶恒兴等四家;油漆业有:12 号“杨森懋号”以及“陈寿记”。
时光流逝,这些人或事都已烟消云散了,但记忆又把我们带到 1968 年前后的那场政治运动中,梅绽坡地名在“破四旧,立四新”口号下,更名“四新路”。随着“文革”的结束,1979 年梅绽坡又恢复旧称。此后于 1993 年 11 月,对梅绽坡 1-29 号进行了“拆迁改建”;1997 年 3 月对梅绽坡路进行了“道路扩建”……
如今,这条老街巷已是高楼耸立,商铺比邻。从曾经质朴俚俗的巷名到书香气息的雅称,既表现了从乡野到城市,从市井到儒学的过程,又反映出九江的街巷文化变迁。
临街深巷二三事
自大中路南面梅绽坡至西门口地段,现有临街深巷四条,他们依次为:呈祥巷、益祥巷、提名巷、福如里。形成年代均在民国初年规划格局大都是“东西大街,南北小巷”。特别要说明的是,除“福如里”当时就为临街里巷外,其它三处均为后巷深处为正门朝南,前巷临街则为入市口。这呈祥巷就形成了大门在深巷中,后门通街上。这也就是所谓:前街热闹,侧巷幽深,别具僻静的环境。所以颇能达到古人言:“居之安逸”的目的。
呈祥巷,南起圣庙巷,北通大中路,全长 66 米,宽 1.2 米。原属大中路支巷,左右均为门市店铺,深巷后进却是正门。自1980 年巷内两侧老房子开始拆除改建,1981 年调整门牌路号时,取“龙凤呈祥”之意而命巷名。当时巷内有 72 户居民,提明巷 288 人。至今通道走向没变,两侧高楼相排,犹如临街一线天。
益祥巷,在呈祥巷西面数米处,且平行南北走向,巷道长约 60 米,宽在 1 米左右。1981 年地名普查时,有 31 户居民,福如里124 人。该巷原来也属大中路旁支巷,深巷南面有正门青砖条石门框,巷内构筑面东“联排房屋”,颇有上海“石库门式弄堂住宅”风格。临街巷口旧有老字号“庆益祥绸布店”。本着保留历史遗迹,传承地名文化,特此以老店名作为巷名。
提名巷,原为临街正对西园巷口的一条窄巷,曲尺西南走向。据1987 年《九江地名志》记载:该巷长约 50 米,巷内宽不足 0.8 米。1980 年前后住有居民 15 户,50 余人。1981 年调整门牌路号时,以此处“原有提名堂药店得名”。据 1946 年《营业税稽查征底册》记录:“杂货业商号提名堂,地址在大中路 381 号”。按当时大中路牌编号排序:自西向东北面为单号,南面为双号。提名堂左右店铺分别为“杂货业同兴发”379 号,“洋货业郑寿兴”383 号,它们均开设在大中路北面。如此看来《地名志》记述有误。因为所命名的“提名巷”在大中路南面,况且“药店”之说在行业归类中,也不曾属杂货业!《底册》为原始档案,《地名志》系后人编纂,准确与否应该明白了。
福如里,取意于“福如东海”。民国初年广东人徐翰之在此构建“二层联排房屋,共计三十余间”。据说徐翰之为“美孚洋行”高级职员,也有传闻他的建房资金,来自九江天主教“四规会”,所置房产用以出租。原福如里过街对面,西园巷口西侧的“联排房屋”,同为教会房产,建筑风格相仿。
1930 年以后,福如里后进民房多有兴废,巷道遂与老圣庙巷曲折相通。据 1980 年地名调查资料:“福如里,长 181 米,宽 1.5 米,有居民 45 户 181 人。”再据 1990 年城区道路普查:“长 123 米路宽 1.2 米,起自大中路,止于圣庙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