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我在北京见到了北京大学博雅荣退教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原院长邓小南。她的父亲是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先生。邓广铭先生丰厚的学术成果和其“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精神品格,颇为学林所重。邓小南教授承续家风,爱书读书,一脉菁华,满门书香。两年多的时间里,邓小南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完成了清代史学著作《纲鉴易知录》的评注工作。作为《纲鉴易知录》评注本的主编,她向读者特别推荐了这部著作。
《纲鉴易知录评注》
中华书局2024年8月出版
邓小南教授介绍,《纲鉴易知录》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和当代历史上许多读书人,包括梁启超、胡适、毛泽东等,他们在青年时代都曾经以其作为历史入门书。该书是一部编年记事的通史著述,从盘古开天地的古史传说时代开始,直至明代,有纲有目,内容简明扼要、通俗易知。从其书名可知,该书一方面着意概括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纲要,对我们认识传统社会可资借鉴;另一方面文字相对简要,具备一般文字水平的读者都可以阅读。
邓小南教授认为,我们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对其有所了解。目前,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水平有了普遍提高,已经不满足于阅读简单的白话文本,而希望进一步阅读相对“原始”的史料。但在一个发展节奏很快的时代里,也不可能人人都有时间和条件去一一阅读朝代历史以及人物传记。这部《纲鉴易知录》尽管不能认为是一手史料,但它建立在一些古史经典著述的基础上,编纂者吴乘权等人也有一定的面向大众阅读的经验,不失为一本值得推荐的史学读物。评注本《纲鉴易知录》结合今天的观点和新发现的学术材料对其加以评注,力求能够古为今用,让读者了解历史概况,从历史中获得实际的教益,也使之成为服务于今天治国理政需求的历史读物。
《纲鉴易知录》为什么需要评注?
邓小南教授认为,《纲鉴易知录》毕竟是清人编纂,对于非历史领域的读者来说,会有不少阅读障碍。以前该书曾经出版过白话本,但内容良莠不齐,无法满足当下需求。她说:“我们认为,所谓‘评注’,注是基础。由于时代认识、地理区划的变更,原书中的标注已经与今天的情形不符,书中的陈旧观念和注释错误也需要予以纠正。另外,既然是提交给现在关心治国理政、参与治国理政的读者,应该有适当的提示,贴近新时代的需求。需要符合历史实际的点评和方向正确的引导,文字要尽量准确稳妥而通俗易懂,也要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
评注工作首先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邓小南教授认为,首先是评注团队的构成。以《纲鉴易知录》评注本为例,中央文史馆始终充分尊重学者意见,保证了本书的学术质量。注重选好学术委员,选好注释团队,整个过程中切实发挥其作用。学术委员会邀请国内历史学科的一流学者参与,也得到了陈祖武先生、卜宪群先生、柴剑虹先生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岳麓书院有一批年轻的精兵强将,学术实力相对雄厚均衡;中华书局调集了有经验且精干的学术力量,从项目开始就介入研讨、商谈,这些都是项目成功的保证。两年多的集中工作实践,资深学者与青年学者一一对接、切磋琢磨,也带出了一支青年队伍。
具体评注工作是怎样进行的?
邓小南教授介绍:“经过学术委员会的多次讨论,我们认为注释是基础性工作,必须把牢。因此,要求注释应简明准确、通俗易懂,注释内容包括字音、字义、日期、地名、职官、人物等。评议文字也力求精练、雅驯,大致分为随文点评、重要事件专评、朝代评三个类型。此外,我们在各卷前撰写了卷首语,概述该卷所涉史事;各朝代前列出了世系表,便于读者了解。”
(转自“中国文化报”2024年7月3日第3版,文丨高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