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经》第二卷 一切佛语心品之二
小悟 译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对佛陀说:“世尊,您在修多罗(经典)中提到如来藏,说它自性清净,能转变成三十二种相好,进入到一切众生的身体中,就像珍贵的宝石被包裹在污秽的衣服里。如来藏是常住不变的,同样地,它也被五蕴、十八界、十二入这些‘垢衣’所覆盖。贪欲、瞋恚、痴迷等不实妄想和尘劳所污染,这些都是诸佛所宣讲的内容。世尊,您为何说有如来藏,这岂不是与外道所说的‘我’相同吗?世尊,外道也说有个永恒的造物主,脱离了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周遍一切而不灭。世尊,他们说有‘我’。”
佛陀回答说:“大慧,我所说的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的‘我’完全不同。大慧,有时我谈论空性、无相、无愿,就像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样的概念。我用这些词语来描述如来藏。如来,也就是应供、等正觉者,为了断除愚夫对无我教义的恐惧,所以说了离妄想、无所有境界的如来藏之门。大慧,未来的菩萨摩诃萨,不应产生我见的执着。就像陶匠用一团泥,加上人工、水、木、轮、绳等工具和方法,可以制成各种器皿。如来也是如此,基于法无我,远离一切妄想相,用种种智慧和善巧方便,有时说如来藏,有时说无我。因为这些原因,我说的如来藏,与外道所说的‘我’截然不同。这就是所谓的如来藏,它是用来开启和引导那些执着于‘我’的外道,让他们远离不真实的我见妄想,进入三解脱门的境界,期望迅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因此,如来应供、等正觉者如此说,如果不这样,就会与外道所说的‘我’相同。因此,大慧,为了远离外道的见解,应当依止无我的如来藏。”
接着,世尊为了再次强调这一意义,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人的存在是由一系列连续的身心现象构成的,(人相续阴)
这些现象的产生离不开各种内外缘起因素,(缘与微尘)
以及胜妙自在的力量在其中发挥作用。(胜自在作)
心量的大小决定了妄想的范围和深度。(心量妄想)
那时,大慧菩萨摩诃萨考虑到未来的众生,再次请求佛陀:“世尊,唯愿您为我说说,像诸菩萨摩诃萨修行时的大方便法门。”
佛陀告诉大慧:“菩萨摩诃萨如果成就了四法,就能获得修行的大方便。哪四法呢?善于分别自心显现,观察外在的性与非性,远离生、住、灭的见解,获得自觉圣智的善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得到修行大方便的法门。”
“怎样是菩萨摩诃萨善于分别自心显现呢?就是观察三界唯心所造,离除了我与我所,没有动摇,没有过去和未来,被无始以来的虚伪习气熏染,被三界种种色法和行法所束缚,身财建立的妄想,随入显现。这就是菩萨摩诃萨善于分别自心显现。”
“怎样是菩萨摩诃萨善于观察外在的性与非性呢?就是观察如火焰、梦境等一切性,无始以来由虚伪妄想习气因造成,观察一切法的自性。菩萨摩诃萨这样善于观察外在的性与非性。”
“怎样是菩萨摩诃萨善于远离生、住、灭的见解呢?就是观察如幻如梦,一切法的自性和他性都不生,随入自心的范围,所以见到外在的性和非性,见识不生,以及因缘不积累,见到妄想因缘生起,在三界内外一切法中都不可得,见到离自性的生见全部寂灭,了解如幻等诸法的自性,获得无生法忍。获得无生法忍后,远离生、住、灭的见解。”
“怎样是菩萨摩诃萨获得自觉圣智的善乐呢?就是获得无生法忍,住于第八菩萨地,离开心、意、意识、五法的自性二无我相,获得意生身。世尊,意生身是基于什么因缘呢?”
佛陀回答:“大慧,意生身就像心意去往迅疾无碍,因此称为意生。就像心意去往石壁,无有障碍,在彼方无量由延,因先前所见而忆念不忘,自心流注不断,于身无障碍而生。大慧,就像这样的意生身,菩萨摩诃萨在一时之间同时获得了如幻三昧力自在神通,妙相庄严的圣种类身,如同意生一样无有障碍,根据所忆念的本愿境界,为了成熟众生,获得自觉圣智的善乐。这样的菩萨摩诃萨获得了无生法忍,住于第八菩萨地,转舍了心、意、意识、五法的自性二无我相之身,以及获得了意生身,获得了自觉圣智的善乐。这就是菩萨摩诃萨成就四法,获得修行大方便的法门,应当这样学习。”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再次请求佛陀:“世尊,唯愿为我说说一切法的缘因相状,通过觉悟缘因的相状,我和诸菩萨能远离一切法的有无妄见,无妄想见能渐次俱生。”
佛陀告诉大慧:“一切法有二种缘相,外缘和内缘。外缘,例如泥团、柱、轮、绳、水、木和人工等,各种方便的条件,使得瓶子得以产生。就像泥瓶、缕叠、草席、种子、奶酪、酥油等,方便条件的产生也是这样。这就是外缘,它们以前后相继的方式产生。内缘,是指无明、爱、业等法,它们作为缘起的名称,从它们产生五蕴、十八界、十二入等法,这些法的产生作为缘起的名称。它们没有差别,但愚夫却对此产生妄想,这就是内缘的法。”
“大慧,那些因有六种:当有因、相续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当有因,是作为因缘,内外法得以产生;相续因,是在攀缘之后,内外法产生,如阴的种子等;相因,是作为无间相,相续生起;作因,是作为增上事,如同转轮圣王;显示因,是在妄想事生起后,相现作为所作,如灯光照色等;待因,是在灭时作为相续断,不妄想性生。”
“大慧,那些自妄想相的愚夫,并不渐次生也不俱生。为什么呢?如果俱生,那么作与所作就没有分别,得不到因的相状。如果渐次生,那么得不到我相,渐次生也就不存在了。就像未出生的孩子没有父亲的名字一样。大慧,渐次生相续方便是不成立的,这只是妄想而已。因攀缘、次第增上缘等,生所生的缘故。大慧,渐次生并不生,因为妄想自性的计著相。渐次俱不生,因为自心显现的受用。自相、共相、外性、非性。大慧,渐次俱不生,除了自心显现,不觉妄想的缘故相生。因此,因缘作事方便的相状,应当远离渐次俱见。”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强调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一切现象都没有真正的产生,(一切都无生)
也没有因为因缘而真正的灭去。(亦无因缘灭)
在生与灭的假象中,(于彼生灭中)
人们却生起了因缘的妄想。(而起因缘想)
这不是说灭去后又再生,(非遮灭复生)
而是因缘相续不断地生起。(相续因缘起)
唯一的目的是为了断除凡夫与愚人的(唯为断凡愚)
痴迷和妄想的迷惑。(痴惑妄想缘)
无论是有缘还是无缘的法,(有无缘起法)
这一切都没有真正的产生。(是悉无有生)
被习气所迷惑,(习气所迷转)
由此产生了三有的现象。(从是三有现)
真实的无生无灭的因缘,(真实无生缘)
也就没有所谓的灭去。(亦复无有灭)
观察一切有为法,(观一切有为)
就如同虚空中的花朵。(犹如虚空华)
摄受和被摄受的,(摄受及所摄)
都要舍离迷惑和混乱的见解。(舍离惑乱见)
既不是已经生起或将要生起,(非已生当生)
也没有所谓的因缘。(亦复无因缘)
一切都没有实体的存在,(一切无所有)
这些只是言语的描述而已。(斯皆是言说)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再次对佛陀说:“世尊,唯愿您为我说说言说妄想相心经。世尊,我和其余的菩萨摩诃萨,如果能够善解言说妄想相心经,就能通达言语所说出的两种意义,迅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通过言语所说的两种趣向,净化一切众生。”
佛陀告诉大慧:“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解说。”大慧回答说:“太好了,世尊,我准备好了,愿意接受教导。”
佛陀说:“有四种言说妄想相。第一种是相言说,从自我妄想的色相计著产生。第二种是梦言说,根据之前经历的境界,随着回忆而产生,从觉醒后的境界无性中产生。第三种是过妄想计著言说,根据之前的怨恨所作的业,随着回忆而产生。第四种是无始妄想言说,从无始以来的虚伪计著和自身的习气产生。这就是四种言说妄想相。”
这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再次根据这个道理,请求佛陀:“世尊,唯愿您进一步说说,言说妄想所显现的境界。世尊,在何处,为什么,怎样,何因众生的妄想言说会产生?”
佛陀回答:“头、胸、喉、鼻、唇、舌、牙齿和合一起,发出了声音。”大慧问:“世尊,言说和妄想是否不同?”
佛陀说:“言说和妄想既不不同,也不相同。为什么呢?因为它们都有产生的因。如果言说和妄想不同,妄想就不应该是因。如果它们相同,语言就不会显示意义。然而,语言确实显示了意义。所以,它们既不不同,也不相同。”
大慧再次问:“世尊,言说本身是否就是第一义,还是所说的内容是第一义?”
佛陀说:“言说本身不是第一义,所说的内容也不是第一义。为什么呢?第一义是圣者的喜悦,言语所进入的才是第一义,不是言语本身是第一义。第一义,是圣者智慧自觉所获得的,不是言语和妄想所能觉知的境界。因此,言语和妄想,不能显示第一义。言语,是生灭、动摇、辗转因缘而起的。如果是辗转因缘而起,就不能显示第一义。大慧,自我和他者的相貌无性,所以言语的相貌不能显示第一义。此外,大慧,随入自心显现的量度,所以种种相貌,外在的性和非性,言语和妄想不能显示第一义。因此,大慧,应当远离言语和各种妄想的相貌。”
这时,世尊为了再次强调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各种法性并没有固有的自性,(诸性无自性)
这也超出了言语所能描述的范畴。(亦复无言说)
空性的教义极为深奥,(甚深空空义)
愚痴的人无法理解它。(愚夫不能了)
一切法性的本质,(一切性自性)
用言语描述就如同影子一般,(言说法如影)
只有自觉的圣者智慧之子,(自觉圣智子)
才能真正理解我所说的真理。(实际我所说)
当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再次对佛陀说:“世尊,我恳请您为我们解说如何远离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非有和非无、常和无常这些概念。这些都是所有外道不会遵循的道路,只有自觉圣智者才会行走。我们要脱离对妄想的自相和共相的执着,进入第一真实的境界,逐步地,一个阶段接一个阶段地提升和净化我们的境界,直到达到如来的地步。这就好比是各种颜色的如意宝珠展现的境界,无边际的修行,明白所有现象都是自己心中的映射,以及所有法相。我和其余的菩萨摩诃萨们,如果我们能够脱离这些妄想的自性、自相和共相,我们将快速地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完全的安乐。世尊,请教导我们。”
佛陀回答大慧:“好啊,好啊!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将会带来巨大的安乐和利益,对所有的天人和世间众生都是一种慈悲。大慧,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我将为你详细解释。”大慧回答:“世尊,我很高兴,准备好了,愿意接受教导。”
佛陀说:“那些不了解心量的愚痴凡夫,他们执取内在和外在的性质,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他们的自性受到习惯和原因的影响,执着于妄想。就像一群被渴逼迫的鹿,看到春天的阳光而以为是水,迷惑地奔向那里,却不知道那其实不是水。同样的,愚蠢的人们,被无始以来虚假的妄想熏染,被贪嗔痴燃烧着心灵,喜欢追求色界的境界,看见事物的生起、存在、变化和灭亡,执着于内在和外在的性质,陷入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观念中,就像幻城乾闼婆城一样,凡夫愚人没有智慧,却产生了城的念头。那些习气和妄想的呈现,并不是真的有城,也不是真的无城,就如同外道,被无始以来虚假的习惯所束缚,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不能了解一切法都是自心的显现。”
“比如一个人在梦中见到了男人、女人、马车、步行、城市、园林、山河、浴池等各种景象,醒来后还一直回想。大慧,你怎么看这样的人,他一直想着梦中的事情,放不下,这算是聪明吗?”大慧回答佛陀:“不是的,世尊。”佛陀说:“就是这样,那些凡夫被恶见吞噬,外道的智慧不明白一切法如同梦境,是自心的显现,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就像一幅画,它既不高也不低,但那些平凡愚蠢的人却认为它是高的或者是低的。未来的外道,心中充满了恶见的习气,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破坏了自己,也破坏了他人,他们远离了无生的真理,说一切都是无,诽谤因果,拔除善根,破坏清净的因缘,修行者应当远离这样的人,他们落入了自我的和他人的观念,执着于有和无,建立了错误的理论,因为他们有这样的恶见,将来会堕入地狱。”
“又比如,有眼病的人看见空中有垂下的头发,他对别人说:‘你们看这个。’但是,这些垂下的头发实际上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为它们只是眼睛看到的,而不是实质的存在。外道们也是这样,他们有妄想和期盼,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诽谤正法,自己陷害自己,也陷害他人。”
“再比如,火轮并不是真正的轮子,愚蠢的人却认为它是轮子,而有智慧的人则不会这样想。外道们被恶见和期盼所驱使,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认为一切法都有生起。就像水泡看起来像宝石,无知的小人认为那是宝石,追逐它,但是水泡既不是宝石,也不是非宝石,因为它们只是被取舍而已。外道们被恶见和妄想的习惯熏染,对于不存在的东西说有生,对于存在的东西说灭,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
“还有,大慧,有三种衡量标准和五分的辩论,各自建立之后才能获得圣智自觉,脱离这两种自性的执着,认为万事万物都有其本质。但妄想的执着是错误的。大慧,心意和意识在身心的变化中,自己心中的显现和所显现的一切妄想都被断除,达到了如来的地步,自觉圣智。修行者不应该对这些产生有或无的想法。如果修行者对这样的境界产生了有或无的想法,那么他就陷入了长久的执着,以及我、人的概念。大慧,如果说某物有其本质和共同特性,这一切都是变化的佛陀所说的,而不是真正的佛陀所说的。所有的言语,都是由愚蠢的人因为期盼而产生的,不是为了建立独立的本质。得到圣智自觉的三昧乐住者,不需要分辨和展示。比如水中树的倒影,它既不是影子,也不是非影子,既不是树的形状,也不是非树的形状。外道们被习气熏染,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却不能了解一切法都是自心的显现。就像明亮的镜子,随缘显现一切色彩的影像,但没有妄想,那些影像既不是真实的影像,也不是非影像,虽然看到了影像,但并不是真实的影像。愚蠢的人却认为那些是真实的影像。外道们也是这样,被恶见驱使,自己心中的影像显现,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进行无实的建立。比如风和水结合发出声音,那个声音既不是实质的,也不是非实质的。外道们被恶见和妄想所驱使,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比如大地上的无草木之处,炎热的河流,汹涌的波浪,升腾的云朵,这些既不是实质的,也不是非实质的,因为有贪婪和无贪婪。愚蠢的人被无始以来虚假的习惯熏染,依赖于生、住、灭的概念,就像那些热炎的波浪。比如有人用咒术机关发动,以非众生的数量,毗舍阇鬼方便合成,摇动云朵,做出各种动作,平凡愚蠢的人产生妄想,认为有来往。外道们被恶见和期盼所驱使,依赖于有和无、一和异、俱和不俱的概念,进行无实的建立和执着。”
“所以,大慧,如果你想获得自觉圣智的境界,应当远离生、住、灭、有、无、一、异、俱、不俱、常、无常等恶见和妄想。”
那时,佛陀想要重申这些道理,便以诗歌的形式说道:
世间的一切就像梦里的水中树影,太阳底下看到的虚假水洼,让人感觉火热。(幻梦水树影,垂发热时炎)
如果能用这样的视角看世界上的存在、变化和苦痛,就能最终找到真正的自由。(如是观三有,究竟得解脱)
就像一只渴望的鹿追逐着海市蜃楼,心中因此而激动混乱。(譬如鹿渴想,动转迷乱心)
鹿以为看到了水,其实那水根本不存在。(鹿想谓为水,而实无水事)
就像这样,我们的意识种子在各种条件下萌发,让我们看见了各种景象。(如是识种子,动转见境界)
愚昧的人产生了错误的想法,就像眼睛被灰尘蒙蔽。(愚夫妄想生,如为翳所翳)
从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中,我们总是固执地抓住并相信各种现象。(于无始生死,计著摄受性)
要像从木头里抽出楔子一样,舍弃贪婪,不再执着于事物。(如逆楔出楔,舍离贪摄受)
世间的一切就像咒语引发的幻象、飘忽的云朵、梦中的情景和瞬间的闪电,都是虚无短暂的。(如幻咒机发,浮云梦电光)
用这样的智慧观察,就可以得到解脱,永远斩断生命的连续线。(观是得解脱,永断三相续)
对于那些虚幻的现象,没有任何作为,就如同炎热下的天空,空无一物。(于彼无有作,犹如炎虚空)
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一切,就不会再有真正的‘知道’,因为一切皆空。(如是知诸法,则为无所知)
所有的语言和教导,只不过是方便的称呼而已,它们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状或实体。(言教唯假名,彼亦无有相)
在这些方便的称呼上产生错误的想法,就像头发垂下一般自然。(于彼起妄想,阴行如垂发)
就像在画中描绘的垂发、梦中的乾闼婆城,或者炎热中的幻象,这些都是没有真实存在的。(如画垂发幻,梦乾闼婆城,火轮热时炎)
无论是认为事物恒常不变,还是认为它们不断变化,或者认为它们相同或不同,其实这些都不是真实的。(无而现众生,常无常一异,俱不俱亦然)
从无始以来的生死流转,都是愚人的痴心妄想。(无始过相续,愚夫痴妄想)
明亮的镜子、清澈的水面和纯净的眼睛,以及神奇的宝珠,都能映现出各种色彩,但事实上,这些色彩并不存在。(明镜水净眼,摩尼妙宝珠,于中现众色,而实无所有)
一切的本性显现,就像画中炎热的幻象,虽然看起来多种多样,但其实并无实质。(一切性显现,如画热时炎)
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景象出现,就像梦中的一样,实际上并不存在。(种种众色现,如梦无所有)
接着,佛陀对大慧说:
“我的教导远离了以下四种表述:一与异、同时与非同时、有与无、常与无常。我不依赖于有与无来建立或诋毁,不进行分别和集合。真谛、缘起、道路、寂灭、解脱,我的教导以此为首要。并非固定不变,也不是自在的,并非无因而生,也不是微尘组成,并非固定的时间,也不是自性持续,而是以此来传授佛法。”
“此外,大慧,为了净化烦恼的烈火障碍,就像商队的首领,有序地建立起一百零八个句式的无所有,善于分辨各种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及其地(十地)的特征。”
“此外,大慧,有四种禅定。哪四种呢?愚夫所行的禅定、观察义的禅定、攀缘如实的禅定、如来的禅定。”
“何谓愚夫所行的禅定?指的是声闻、缘觉和外道修行者,他们观察人无我,自相与共相,骨骼的锁链,无常、痛苦、不净的相状,以此为首,进行这样的观察并不改变。前后的思想不断推进,却不除去这些想法,这就叫做愚夫所行的禅定。”
“何谓观察义的禅定?当认识到人无我,自相与共相,以及外道自我和他者都无自性之后,进一步观察法无我,逐步深入地理解其地相的意义,这就叫做观察义的禅定。”
“何谓攀缘如实的禅定?指的是对人无我和法无我的妄想,在真实处不再生起妄想,这就叫做攀缘如实的禅定。”
“何谓如来的禅定?是指进入如来地,修行自觉圣智的特征,体验三种乐住,成就不可思议的利众事业,这就叫做如来的禅定。”
接着,佛陀再次以诗歌形式总结道:
凡夫在修行时所体验的禅定,(凡夫所行禅)
他们仅能停留在观察事物的表象和意义的层面。(观察相义禅)
当修行者进一步深入,他们攀缘到事物的真实本质,(攀缘如实禅)
这种禅定状态纯净无瑕,犹如佛陀的清净禅定。(如来清净禅)
就像日月的光辉,(譬如日月形)
或是深不可测的钵头摩(一种莲花)的美丽,(钵头摩深险)
这些禅定状态展现出修行者内心的光明与深邃。
正如虚空中的火烬,(如虚空火烬)
修行者在禅定中观察到的心境,(修行者观察)
宛如空中飘渺的火花,既无实体又充满神秘。
这样的种种禅定体验,(如是种种相)
甚至外道(非佛教徒)也能通过他们的修行途径达到。(外道道通禅)
有时候,这些禅定也可能让修行者陷入声闻(小乘佛教徒)(亦复堕声闻)
和缘觉(独觉者)的境界之中。(及缘觉境界)
但要达到更高层次的觉悟,必须舍弃所有这些禅定的体验,(舍离彼一切)
实现“无所有”的状态,即彻底的空性。(则是无所有)
在各个刹土中,所有佛陀(一切刹诸佛)
都以不可思议的方式引导众生。(以不思议手)
他们同时以慈悲的手抚摸修行者的头顶,(一时摩其顶)
引导他们随顺地进入如来的真如状态。(随顺入如相)
那时,大慧菩萨大士再次向佛陀提问:“世尊,所谓的‘般涅槃’,到底是在说什么样的法才称为涅槃呢?”
佛陀回答大慧:“涅槃,是所有自性的习气,藏于意识中的见习转变,达到清净无染的状态,这便被称为涅槃。诸佛以及我所证得的涅槃,是自性空寂,没有事物的境界。”
“再者,大慧,涅槃是圣者智慧所自觉的境界,远离了断灭与永恒的妄想,超越了有与无的本质。怎么说它不是永恒的呢?因为对于自相和共相的妄想已经断绝,所以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又怎么说它不是断灭的呢?因为所有的圣者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能自觉证得,因此它并非断灭。涅槃是不坏也不死的,如果涅槃会死亡,那就会再次经历生命的延续;如果涅槃会败坏,那就会落入有为法的范畴。因此,涅槃远离了坏灭和死亡,是修行者的终极归宿。”
“再者,大慧,涅槃既不是舍弃也不是获得,不是断灭也不是永恒,没有单一的定义,也没有种种定义,这就是涅槃的性质。”
“再者,大慧,声闻和缘觉所证得的涅槃,是觉醒于自相和共相,不接近世俗的境界,没有颠倒的见解,妄想不再升起。他们认为这就是涅槃。”
“再者,大慧,有两种自性的相状,是哪两种呢?一种是对言说自性的相状计著,另一种是对事物自性的相状计著。对言说自性的相状计著,源自于无始以来对言语表达的虚伪习气的计著;对事物自性的相状计著,则源于对自身心现的无知。”
“再者,大慧,如来依靠两种神力来建立,使菩萨大士能够顶礼诸佛,聆听并询问法义。这两种神力是什么呢?一种是三昧正受的神力,能够展现一切身、面、言说;另一种是手灌顶的神力。”
“大慧,当菩萨大士处于初地菩萨位时,他承蒙佛的神力,进入菩萨大乘的照明三昧。进入这种三昧后,十方世界的诸佛会以神通力为他展现一切身、面、言说。就像金刚藏菩萨大士和其他类似的功德圆满的菩萨大士一样。”
“大慧,这就是初地菩萨的神力。菩萨大士得到菩萨三昧正受的神力,是他们在无数劫中积累善根的结果。他们按部就班地对治各个地的烦恼,最终通达法云地,住在宏伟的莲花宫殿中,坐在大莲花宝狮座上,周围环绕着同类的菩萨大士眷属,身上装饰着珠宝璎珞,如同黄金、瞻博、日月的光辉。最殊胜的菩萨们从十方前来,到大莲花宫殿中,为他举行灌顶仪式。这就像转轮圣王或天帝释太子的加冕礼一样。这便是菩萨手灌顶的神力。”
“大慧,这便是菩萨大士的两种神力。如果菩萨大士驻于这两种神力之中,就能面对面见到诸佛如来。如果不这样,就不能见到佛。”
“再者,大慧,菩萨大士无论何时以三昧神力说法,这一切都驻基于如来的两种神力。大慧,如果菩萨大士离开了佛的神力还能够演说,那么所有的凡夫也应当能说。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没有驻于神力之中。大慧,山石、树木、乐器、城墙、宫殿,因为如来入城的威神力的缘故,都能够自然发出音乐的声音。更何况是有心的人呢?聋、盲、哑以及其他无量的苦难,都能够得到解脱。如来拥有如此无量的神力,来利益和安定众生。”
大慧菩萨再次向佛陀问道:“世尊,是什么原因,如来应供等正觉,菩萨大士在住于三昧正受时,以及在更进一步的胜进地灌顶时,会加持神力给他们呢?”
佛陀告诉大慧:“是为了远离魔业和烦恼,避免堕入声闻地的禅定,为了证得如来自觉的境界,以及为了增进他们所获得的法。因此,如来应供等正觉,都会以神力来扶持这些菩萨大士。如果不用神力扶持,他们可能会堕入外道的恶劣见解和妄想,以及声闻的魔境,无法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正因为这个缘故,诸佛如来都以神力来护持菩萨大士。”
那时,佛陀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被称作拥有神力的人中最尊贵者,(神力人中尊) 他的力量超乎常人,是所有具神力者中的至尊。
他发下的宏大誓愿,如今已被彻底净化,(大愿悉清净) 每一个愿望都为了众生的利益,没有任何私心杂念。
他达到了三摩提(禅定)的极致,仿佛接受了神圣的灌顶仪式,(三摩提灌顶) 这种深度的禅定如同帝王加冕,标志着精神上的至高无上。
他不仅超越了初地菩萨的修行阶段,(初地及十地) 更是抵达了第十地菩萨的境界,这是通往成佛前的最后一级台阶。
这时,大慧菩萨大士再次对佛陀说:“世尊,您说的缘起,是说因缘并不自说其道。世尊,外道也说因缘,他们认为胜、自在、时、微尘生,诸性由此而生。然而,世尊您说的因缘生诸性,是言说的有间悉檀和无间悉檀(悉檀的含义可以解释为宗旨、成就或沉默)。世尊,外道也说有无有生,世尊您也说无有生生已灭,就像世尊所说的,无明缘行乃至老死,这是世尊的无因说,而不是有因说。世尊建立的说法是,此有故彼有,这不是建立渐生的理论。外道说的胜,与如来不同。为什么呢?世尊,外道说的因,不是从缘生而有所生,世尊说的是,观察因有事,观察事有因,这样的因缘杂乱,如此辗转无穷。”
佛陀告诉大慧:“我不是在说无因或因缘杂乱。此有故彼有,是摄受和被摄受的非性,是觉察自心显现的量度。大慧,如果对摄受和被摄受产生计著,没有觉察到自心显现的量度,对外境界的性与非性产生执着,就会有这样的过失,这不是我说的缘起。我常常说,因缘和合而生诸法,不是无因生。”
大慧再次对佛陀说:“世尊,言说有性,有一切性,是这样吗?世尊,如果没有性,言说就不会产生。世尊,所以言说有性,有一切性。”
佛陀回答:“没有性,也可以有言说,比如兔角、龟毛等,世间有这些言说。大慧,非性和非性,只是言说而已。就像你所说的,言说自性,有一切性,这样的话,你的理论就会崩溃。大慧,并非在所有刹土都有言说,言说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有些佛刹是通过瞻视来显现法义,有些是通过做手势,有些是通过扬眉,有些是通过动眼,有些是通过微笑,有些是通过打哈欠,有些是通过咳嗽,有些是通过念刹土,有些是通过身体的摇晃。大慧,就像瞻视和香积世界,普贤如来的国土,只是通过瞻视,就让诸菩萨得到无生法忍,以及殊胜的三昧。因此,言说并不一定有性,有一切性。大慧,看看这个世界上的蚊子、蠓虫、蚂蚁,这些众生没有言说,但他们各自都在做事。”
这时,佛陀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就像在虚空中寻找兔子的角,(如虚空兔角)
这样的事情根本就不存在,却有人谈论它。(及与槃大子)
无中生有,空谈不实,(无而有言说)
这样的性质源自妄想。(如是性妄想)
因缘和合之下,(因缘和合法)
凡夫愚人便生起了错误的想法。(凡愚起妄想)
他们无法真实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如实知)
因此陷入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轮回中,如同困在一所大宅中。(轮回三有宅)
这时,大慧菩萨大士再次对佛陀说:“世尊,常声是什么意思?”
佛陀告诉大慧:“常声是关于迷惑和混乱的。那些迷惑和混乱,即使是圣者也会显现,但不是颠倒的。大慧,就像春天时的火焰轮、垂发、乾闼婆城、幻影、梦境、镜像,世间人对此产生颠倒,但这并不是明智的。然而,它们并非不显现。大慧,那些迷惑和混乱,有种种的表现,并非迷惑和混乱本身造成了无常。为什么呢?因为它们离于性与非性。大慧,怎样理解离于性与非性的迷惑和混乱呢?是指一切愚夫面对种种境界时的情形。就像那条恒河,饿鬼见到或见不到,迷惑和混乱没有本质。在其他人面前显现,所以不是无性的。这样的迷惑和混乱,圣者离于颠倒,没有颠倒。因此,迷惑和混乱是常存的,因为相与相不坏。大慧,迷惑和混乱的真实,并不是因为种种相的妄想相破坏了。因此,迷惑和混乱是常存的。大慧,怎样理解迷惑和混乱的真实性呢?如果是因为因缘,圣者在这迷惑和混乱中不起颠倒的觉知,不是颠倒的觉知。大慧,除了圣者在迷惑和混乱中有一些微小的想象,而不是圣智的事相想象。大慧,所有存在的,是愚夫的妄说,而不是圣者的言说。那些迷惑和混乱,是颠倒和不颠倒的妄想,产生了两种种性,即圣种性和愚夫种性。圣种性有三种分别,即声闻乘、缘觉乘和佛乘。愚夫如何妄想产生声闻乘的种性呢?是通过自相和共相的计著,产生声闻乘的种性。这就是愚夫妄想产生声闻乘种性的含义。大慧,同样是那些迷惑和混乱,妄想产生缘觉乘的种性。也就是说,同样是那些迷惑和混乱,自相和共相不被观察,产生缘觉乘的种性。怎样理解智者在那些迷惑和混乱中产生佛乘的种性呢?是通过觉察自心显现的量度,对外性的性和非性不产生妄想相,产生佛乘的种性。这就是在那些迷惑和混乱中产生佛乘种性的含义。还有种种事性的迷惑和混乱,凡夫产生迷惑的想法,产生愚夫种性。它们既不是有事,也不是无事。这就是种性的含义。大慧,同样地,那些迷惑和混乱不产生妄想,圣者的心意意识的过习气自性法转变性,这就是所谓的如。因此,我说如是离心,这句话显示了离于妄想。也就是说,离于一切妄想。大慧问佛陀:“世尊,迷惑和混乱是有还是无?”
佛陀回答:“就像幻影,没有计著的相。如果迷惑和混乱有计著的相,那么计著的性质就不会消失。缘起就会像外道说的因缘生法。大慧问佛陀:“世尊,如果迷惑和混乱就像幻影,那么它是否会成为其他迷惑的原因?”
佛陀回答:“幻影不是迷惑的原因,因为它不会产生过失。大慧,幻影不会产生过失,因为没有妄想。大慧,幻影是从其他明亮的地方产生的,而不是从自我妄想过习气处产生的。因此,它不会产生过失。大慧,这是愚夫心中的迷惑和计著,而不是圣贤。”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圣者不会被迷惑和混乱所困扰,(圣不见惑乱)
他们不会在中间状态(即非绝对的清净或迷惑)中找到任何实在的东西。(中间亦无实)
如果中间状态被认为是真的,(中间若真实)
那么,迷惑和混乱也就会变成真实的了。(惑乱即真实)
放弃一切迷惑,(舍离一切惑)
如果还有任何相状产生,(若有相生者)
那这种相状本身就是一种迷惑和混乱。(是亦为惑乱)
这种不清净的状态,就像眼睛被翳障所遮蔽,(不净犹如翳)
使得我们无法看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接着,佛陀继续说:“大慧,幻并不是没有相似之处,而是说一切法如同幻一般。大慧问佛陀:“世尊,您说一切法如幻,是因为对种种幻相的计著吗?还是因为对不同的相的计著呢?如果是因为对种种幻相的计著,说一切性如幻的话,世尊,那么应该有不如幻的性。为什么呢?因为色法的种种相并非由因产生。世尊,没有因,色法的种种相怎么能像幻一样显现呢?因此,我认为并没有种种幻相的计著,说性如幻。”
佛陀回答:“大慧,不是因为种种幻相的计著,说一切法如幻。大慧,然而一切法并非实在,它们迅速消散,就像闪电一样。这就是如幻的意思。大慧,就像闪电,瞬间显现随即消失,不是愚夫所能见的。同样地,一切法的自性和共相,出自于妄想,观察它们无性,不是对显现的色相的计著。”
这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法性并非幻象,但又没有更好的比喻来形容它,(非幻无有譬)
只能说它的性质如同幻象一般。(说法性如幻)
法性的不真实,就如同闪电一般迅速消逝,(不实速如电)
因此,我们可以说法性就像幻象一样。(是故说如幻)
大慧再次对佛陀说:“世尊,您说一切法无生,又说如幻,这会不会是您前后所说的话自相矛盾呢?”
佛陀回答:“大慧,我说一切法无生和如幻,并不是前后矛盾。为什么呢?因为生和无生是觉察自心显现的量度。有和无,外在的性和非性,无生的显现,都是出自于自心。大慧,我说的一切法无生,并不是前后矛盾,而是为了破除外道的因生观点。大慧,外道聚集愚痴,希望有无有生,但这并非出自于自我妄想的各种计著。大慧,我不说有无有生,因此我说一切法无生。大慧,说性,是为了摄受生死,为了破除无见和断见,为了我的弟子摄受各种业报,受生于不同的处所。以性的声音,说摄受生死。大慧,说如幻的自性和相,是为了远离自性和相的执着,为了破除愚夫恶见的期盼,为了了解自心显现的量度,为了破除因所作生的自性和相的计著。说如幻、梦境、自性和相的一切法,不让愚夫恶见的期盼产生计著,不让自我和他者产生计著,不让对一切法如实处的见产生不正确的论断。大慧,如实处见一切法,是指升起自心显现的量度。”
这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无生并非真正的非存在,有性则包含了生死的循环,(无生作非性,有性摄生死)
通过观察一切如幻象,我们不应在相状上产生妄想。(观察如幻等,于相不妄想)
接着,佛陀说:“大慧,我将说明名、句、形身的相状。善于观察名、句、形身的菩萨大士,随入义、句、形身,迅速达到无上正等正觉。觉悟之后,觉悟一切众生。大慧,名身,是指依事立名,这就是名身。句身,是指句有确定的意义,这就是句身。形身,是指显示名和句,这就是形身(形身即文字)。另外,形身,是指长短高下。另外,句身,是指轨迹,如象、马、人、兽等所行的轨迹,得到句身的名称。大慧,名和形,是指用名说无色的四阴,因此说名;因为自相显现,因此说形。这就是名、句、形身。说名、句、形身的相状和分界,应当修学。”
这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名称、语言和物质形态的差异,(名身与句身,及形身差别)
凡夫愚昧地执着于这些差异,如同大象深陷泥潭难以自拔。(凡夫愚计著,如象溺深泥)
接着,佛陀说:“大慧,未来世的智者,应当用离于一、异、俱、不俱的见解,相、我、所通的义理,去问那些无智者。他们将会回答说,这不是正当的问题。比如色法等的常与无常,是异还是不异,涅槃、诸行、相、所相、求那、所求那、造、所造、见、所见、尘、微尘、修、修者,等等这样的辗转相,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会说佛说无记,不作论断。这不是那些愚痴的人所能知道的,因为他们缺乏闻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为了让那些人远离恐怖的句子,所以说无记,不作论断。另外,这也是为了阻止外道的见解和论点,所以不说。大慧,外道会这样宣称,命即是身,诸如此类的无记论点。大慧,那些外道对因的愚痴,作出无记的论断,这并非我所说的。大慧,我所说的,是离于摄受和被摄受的妄想不生。为什么阻止他们呢?大慧,如果对摄受和被摄受产生计著,是因为不知自心显现的量度,所以阻止他们。大慧,如来应供等正觉,以四种记论,为众生说法。大慧,无记的论点,我时常会说,但只是针对根基尚未成熟的众生,而不是针对已经成熟的众生。大慧,一切法离于所作因缘,不生,因为没有作者,所以一切法不生。大慧,为什么一切性离于自性?因为在自觉观照的时候,自性和共性的相状不可得,所以说一切法不生。为什么一切法不可以携带而来,不可以携带而去?因为自性和共性的相状,想要携带而来,却没有来源;想要携带而去,却没有去处。因此,一切法离于携带而来和携带而去。大慧,为什么一切法不灭?因为自性和自性的相状不存在,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一切法不灭。大慧,为什么一切法无常?因为相的生起是无常的性质,所以说一切法无常。大慧,为什么一切法常?因为相的生起是无生的,自性的无常是常,所以说一切法常。”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记论有四种类型:坚持一方、提出疑问、分析辩驳以及终止辩论,(记论有四种,一向及诘问,分别及止论)
这些方法用来约束和驳斥各种外道观点。(以制诸外道)
对于僧佉(顺世论派)和毗舍师(胜论派)而言,(有及非有生,僧佉毗舍师)
他们对一切事物持不可知的态度。(一切悉无记,彼如是显示)
正觉者(佛陀)的教导指出,自性是不可得的,(正觉所分别,自性不可得)
因为它超越了言语的表达,所以说它是离于自性的。(以离于言说,故说离自性)
这时,大慧菩萨大士再次对佛陀说:“世尊,恳请您为我们讲解须陀洹趣(预流果)的差别和通相。如果菩萨大士能够善解须陀洹趣的差别和通相,以及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的方便相,分别理解之后,就能如实地为众生说法,讲解二无我相(人无我、法无我)以及二障(烦恼障、所知障)的清净,渡过各个地的相状,最终通达无上正等正觉的境界,如同众色摩尼宝珠一样,能够利益一切众生,以无尽的法界和财宝,供养一切众生。”
佛陀回答:“大慧,仔细听,仔细听,好好思考,我现在将为你解说。”大慧回答:“世尊,我很高兴,准备好了,愿意接受教导。”
佛陀说:“有三种须陀洹(预流果)的差别,分别是下、中、上。下等的须陀洹,最多经历七次有生(生死轮回),中等的须陀洹,会在三次或五次有生后入涅槃,上等的须陀洹,就在这一生中就入涅槃。这三种须陀洹,各有三种结缚,分为下、中、上。哪三种结缚呢?身见、疑、戒取。这是三种结缚的差别,随着不断提升,最终可以达到阿罗汉的境界。”
“大慧,身见有两种,一是俱生的,二是妄想的。就像缘起和妄想自性,各种妄想自性依缘起而生,因为它们既不是实有,也不是全无,也不是有无混合,没有真实的妄想相,愚夫产生各种妄想,对自性的相状产生计著。就像热炎时鹿渴望水的幻影,这是须陀洹的妄想身见。他们通过认识人无我,摄受无性,断除久远的无知计著。”
“大慧,俱生的身见,须陀洹对身见的断除,是基于自他身以及四阴(受、想、行、识)无色相的认识,因为色法的生起、造作以及所造,是辗转相依的因相,大种和色法不集,须陀洹观察有无的品质,见身见就断。身见断后,贪欲就不会再生,这就是身见的相状。”
“大慧,疑的相状,是基于得到法的善见相,以及先前的两种身见妄想断除,对法的疑惑不会再生,不会在其他地方产生大师见,认为某处是清净或不清净的,这就是疑的相状,须陀洹断除了疑。”
“大慧,戒取,何为须陀洹不取戒?这是因为善见受生处的苦相,因此不取戒。大慧,取,指的是愚夫决定受习苦行,为了众乐具而求受生,须陀洹则不会这样做,除非是回向于自觉的胜法,离开妄想,无漏法相的行方便,受持戒支,这就是须陀洹取戒的相状断除。”
“须陀洹断除了三结,贪和痴不会再生。如果须陀洹这样想:这些结我还没有断尽,会有两种过失:堕入身见,或者结缚不断。”
大慧对佛陀说:“世尊,世尊说过有众多的贪欲,哪些贪欲被断除了?”
佛陀回答:“爱恋女人,缠绵贪著,各种方便身口恶业,享受现在的快乐,种下未来的苦果,这些贪欲就不会再生。为什么呢?因为得到了三昧正受的乐,所以这些贪欲被断除了。并不是趣向涅槃的贪欲被断除了。”
“大慧,斯陀含的相状,是顿时照亮色相的妄想生起,相见相不会生起,因为善见禅趣的相状,顿时来到这个世间,尽苦际,得涅槃,所以被称为斯陀含。”
“大慧,阿那含的相状,是对过去、未来、现在的色相、性、非性生起的见解,见到过患,使妄想不生,以及结缚断除,因此被称为阿那含。”
“大慧,阿罗汉的相状,是对各种禅定、三昧、解脱、力、明的证得,烦恼、苦、妄想的非性,因此被称为阿罗汉。”
大慧对佛陀说:“世尊,世尊说过有三种阿罗汉,这里所说的阿罗汉是哪一种?”
佛陀回答:“得到寂静一乘道的声闻,不是其他的。其他的,是行菩萨行,以及佛的化现。巧妙的方便和本愿,让他们在大众中示现受生,为了庄严佛的眷属。大慧,在妄想的地方,用各种方式说法,得到果位,得到禅定者进入禅定,全部远离,示现得到自心显现的量度,得到果位的相状,被称为得到果位。再者,大慧,想要超越禅定、无量、无色界的人,应当离开自心显现的量度相状。”
“大慧,受想正受超越自心显现的量度,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有心量的缘故。”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明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修行者通过各种禅定(诸禅四无量,无色三摩提)
以及受想的灭尽,(一切受想灭)
会发现心量在这些状态中并不存在。(心量彼无有)
须陀槃那(预流果)、斯陀含(一来果)、阿那含(不来果)以及阿罗汉(无学果)(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及与阿罗汉)
这些圣者的心不再受到迷惑。(斯等心惑乱)
通过禅定和对缘起的理解,(禅者禅及缘)
断除一切知识的执着,这是真正的解脱。(断知是真谛)
这种解脱是妄想的衡量标准,如果达到了,就意味着解脱。(此则妄想量,若觉得解脱)
接着,佛陀说:“大慧,有两种觉,一种是观察觉,另一种是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大慧,观察觉,是指如果觉察性自性相,选择远离四句,不可得,这就叫做观察觉。大慧,那四句是什么呢?就是离于一、异、俱、不俱、有、无、非有、非无、常、无常,这叫四句。大慧,这四句离,就是指一切法。大慧,这四句观察一切法,应当修学。”
“大慧,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是指妄想相摄受计著,坚、湿、暖、动,不实的妄想相四大种,宗、因、想、譬喻的计著,不实的建立而建立,这就叫做妄想相摄受计著建立觉。这就是两种觉相。如果菩萨大士成就了这两种觉相,人法无我相,究竟善知,方便无所有的觉观察行地,得到初地,入百三昧,得到差别的三昧,见到百佛以及百菩萨,知道前后际各百劫的事,光照百刹土,知道上上地的相状,大愿殊胜的神力自在,法云灌顶,应当得到如来自觉地,善系心十无尽句,成熟众生,种种变化光明庄严,得到自觉圣乐三昧正受。”
“再者,大慧,菩萨大士应当善解四大造色。怎样是菩萨善解四大造色呢?大慧,菩萨大士应当这样学,真正的真理,四大不生。对于那四大不生,应当这样观察。观察之后,觉察名相妄想的分界,自心显现的分界,外性的性和非性。这就叫做自心显现妄想的分界。也就是说,观察三界,四大造色的性离,四句通净,离我我所,如实相自相的分界住,无生自相成。”
“大慧,那四大种怎样生造色呢?津润妄想的大种,生内外的水界;堪能妄想的大种,生内外的火界;飘动妄想的大种,生内外的风界;断截色妄想的大种,生内外的地界。色以及虚空,都是计著邪谛,五阴集聚,四大造色生。大慧,识者因乐于种种迹的境界,其余的趣相续。”
“大慧,地等四大以及造色等,有四大缘,不是那四大缘。为什么呢?因为性、形、处所作的方便无性,大种不生。大慧,性、形、处所作的方便和合生,不是无形。因此,四大造色相,外道妄想,不是我所说的。”
“再者,大慧,应当说诸阴自性相。怎样是诸阴自性相呢?就是五阴。哪五阴呢?就是色、受、想、行、识。那四阴不是色,就是受、想、行、识。大慧,色,就是四大以及造色,各有各的相状。大慧,非无色,有四数,如同虚空。就像虚空超过数相,离于数,而妄想说一虚空。大慧,就像阴超过数相,离于数,离性非性,离四句。数相者,是愚夫的言说,不是圣贤的。大慧,圣者如幻的种种色像,离异不异的施设。又如梦影士夫身,离异不异。大慧,圣智趣同阴妄想现,这就叫做诸阴自性相。你应该除灭,灭后说寂静法,断一切佛刹诸外道见。大慧,说寂静时,法无我见净,以及入不动地。入不动地后,无量三昧自在,以及得意生身,得到如幻三昧,通达究竟力明自在,救摄饶益一切众生。犹如大地载育众生,菩萨大士普济众生,也是如此。”
“再者,大慧,诸外道有四种涅槃。哪四种呢?性自性非性涅槃,种种相性非性涅槃,自相自性非性觉涅槃,诸阴自共相相续流注断涅槃。这就叫做诸外道四种涅槃,不是我所说的法。大慧,我所说的,是妄想识灭,名为涅槃。”
大慧对佛陀说:“世尊,您不建立八识吗?”
佛陀回答:“建立。”
大慧对佛陀说:“如果建立,为什么离意识不是七识呢?”
佛陀告诉大慧:“因为那些因以及那些攀缘,所以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聚生,展转相因,就像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如果生如果灭,也是如此。因此,意识灭,七识也灭。”
当时,世尊想要再次阐述这个道理,于是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我并非涅槃的性质,(我不涅槃性)
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所显现的相状,(所作及与相)
都是妄想和识的火焰。(妄想尔炎识)
当这种火焰熄灭时,我即涅槃。(此灭我涅槃)
那个原因和那个攀缘,(彼因彼攀缘)
意趣等于是形成了身。(意趣等成身)
与这个原因相关联的正是心,(与因者是心)
它成为了识所依赖的基础。(为识之所依)
就像水流尽之后,(如水大流尽)
波浪也就不再升起。(波浪则不起)
同样的,当意识灭尽时,(如是意识灭)
各种识也就不再产生。(种种识不生)
接下来,佛陀说:“现在我要讲妄想自性的分别通相。如果能够善于分辨妄想自性的分别通相,你和其他菩萨大士就能够远离妄想,到达自觉圣境,超脱外道,通向善见。摄取和被摄取的妄想断除,缘起的各种相妄想自性的行进,不再有妄想。那么,什么是妄想自性的分别通相呢?包括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这些就是妄想自性的分别通相。”
“什么是言说妄想?就是各种美妙的声音、歌曲和吟诵的声音,人们因为喜欢而执着。这是言说妄想。”
“什么所说事妄想?就是关于所讲之事的自性,圣智所知,依据它而产生言说妄想。这就是所说事妄想。”
“什么是相妄想?就是对于所说的事务,如同鹿渴望水一般,对各种事物产生执着,比如坚、湿、暖、动的特性,一切性质的妄想。这就是相妄想。”
“什么是利妄想?就是对于各种金银珠宝的贪求。这就是利妄想。”
“什么是自性妄想?就是认为自性是恒定不变的,这种错误的见解。这就是自性妄想。”
“什么是因妄想?就是对因、缘、有、无的分别,以及因相的产生。这就是因妄想。”
“什么是见妄想?就是对有、无、一、异、俱、不俱的错误见解,外道的妄想计著。这就是见妄想。”
“什么是成妄想?就是我与我所有的想法,形成的确定论。这就是成妄想。”
“什么是生妄想?就是缘起于有、无性质的生起,产生的执着。这就是生妄想。”
“什么是不生妄想?就是理解一切性质本来无生,没有种子,因缘生起的无因之身。这就是不生妄想。”
“什么是相续妄想?就是彼此相续,如同金线般连绵不断。这就是相续妄想。”
“什么是缚不缚妄想?就是因缘的束缚和解脱,如同士夫的方便法门,无论是束缚还是解开。这就是缚不缚妄想。”
“在这些妄想自性的分别通相中,所有的愚夫都会执着于有或无。那些执着于缘起而执着的人,各种妄想会执着于自性,如同幻术展示出的种种身形。凡夫看到的种种差异,其实都是幻象。幻象与种种,并非不同,也并非完全相同。如果它们不同,那么幻象就不是由种种因素造成的;如果它们相同,那么幻象与种种就没有区别,但事实上我们却看到了区别。因此,它们既非不同,也非完全相同。因此,大慧,你和其他菩萨大士,对于如幻的缘起妄想自性,不应计著异不异,有无。”
那时,世尊为了再次阐述这个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心被外界境遇所束缚,(心缚于境界)
感觉、想象和智慧随之转动。(觉想智随转)
在没有执取和超越的状态下,平等的智慧就会生起。(无所有及胜,平等智慧生)
妄想认为自我和万物有独立的自性,(妄想自性有)
但在缘起法则中,这自性是不存在的。(于缘起则无)
妄想可以被缘起所摄受,但缘起本身并非妄想。(妄想或摄受,缘起非妄想)
世间各种现象看似有其分支和组成部分,(种种支分生)
实际上它们就像幻象一样,是不真实的。(如幻则不成)
这些现象表现得多种多样,(彼相有种种)
但妄想构造的世界同样是虚幻的。(妄想则不成)
这些现象和妄想中的错误都是由于心被束缚所导致的。(彼相则是过,皆从心缚生)
妄想无法理解事物的真实本质,(妄想无所知)
而是在缘起中产生妄想。(于缘起妄想)
所谓妄想的本质,就是缘起的体现。(此诸妄想性,即是彼缘起)
妄想虽然多样,(妄想有种种)
但都源自于对缘起的误解。(于缘起妄想)
世俗谛(世界的表象)和第一义谛(事物的深层真理)(世谛第一义)
第三谛(介于两者之间的真理)是没有因果关系的。(第三无因生)
妄想描述了世俗谛,(妄想说世谛)
而当妄想被断除时,就能达到圣者的境界。(断则圣境界)
就像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体验,(譬如修行事)
这些体验看似多样,但实际上并无实质区别。(于彼无种种)
妄想的特性也与此相似。(妄想相如是)
像眼睛有疾病时看到的各种颜色错觉,(譬如种种翳)
这些错觉既不是色也不是非色,(翳无色非色)
与缘起法则无关,是由于缺乏觉知而产生的。(缘起不觉然)
如同提炼真金去除杂质,(譬如炼真金)
或者天空无云时的清澈,(虚空无云翳)
妄想被净化后也同样变得纯净。(妄想净亦然)
妄想的本质和缘起的性质不能分开考虑,(无有妄想性,及有彼缘起)
所有的建立和诽谤,都是由于妄想造成的混乱。(建立及诽谤,悉由妄想坏)
如果妄想没有自性,那么缘起就具有某种性质,(妄想若无性,而有缘起性)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表明了无性和有性的辩证关系。(无性而有性,有性无性生)
妄想基于某些原因而生起,(依因于妄想)
并因此获得缘起的性质。(而得彼缘起)
相和名相互伴随,共同产生了妄想。(相名常相随,而生诸妄想)
彻底认识到这一切的不真实,(究竟不成就)
才能超越所有的妄想。(则度诸妄想)
这样才能真正明白清净的含义,(然后知清净)
这就是所谓的第一义谛。(是名第一义)
妄想有十二支(十二因缘),(妄想有十二)
缘起法则有六种(六入、触、受、爱、取、有)。(缘起有六种)
觉悟者明了这二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自觉知尔炎,彼无有差别)
五法(色、受、想、行、识)被认为是真实的,(五法为真实)
自性有三种(空、无相、无愿)。(自性有三种)
修行者通过分辨这些,不会偏离真理。(修行分别此,不越于如如)
多种现象和缘起法则,(众相及缘起)
都是由妄想所引起的。(彼名起妄想)
妄想的各种表现,(彼诸妄想相)
都是从缘起中生起的。(从彼缘起生)
觉慧(智慧)善于观察,(觉慧善观察)
不受任何条件限制时,就不会有妄想。(无缘无妄想)
当妄想形成后,其实质是无性的,(成已无有性)
那么,妄想如何能够被觉悟呢?(云何妄想觉)
妄想的本质建立了两种自性:(彼妄想自性)
分别是遍计所执自性(妄想的构造)和圆成实自性(事物的真实性质)。(建立二自性)
妄想以多种方式显现,(妄想种种现)
但清净的圣者境界是超越这些的。(清净圣境界)
妄想如同绘画中的色彩,(妄想如画色)
人们根据缘起法则去理解和定义妄想。(缘起计妄想)
如果将妄想视为与缘起法则相异的东西,(若异妄想者)
那就是在依据外道的理论。(即依外道论)
妄想描述的是被思考的内容,(妄想说所想)
是因为感知和经验的结合而产生的。(因见和合生)
超越这两种妄想的人,(离二妄想者)
就是已经成就的修行者。(如是则为成)
大慧菩萨大士再次向佛陀请教,他说:“尊敬的世尊,恳请您为我们解说自觉圣智的特征以及一乘的道理。如果您能解说自觉圣智的特征和一乘,我和其余的菩萨们就能很好地理解自觉圣智的特征和一乘,无需依靠他人指引就能通达佛法。”
佛陀告诉大慧:“仔细听好,用心思考,我会为你解释。”
大慧回答:“好的,我准备好了,愿意接受教导。”
佛陀对大慧说:“从前的圣者所知晓的智慧,是通过传授和学习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他们认识到妄想是没有实质性的。大菩萨们在独处静修之时,通过自我觉醒和观察来领悟,而不是依赖于他人。他们逐渐摆脱了错误观念的束缚,不断提升,最终进入如来的境界。这就叫做自觉圣智的特征。”
“大慧,那么什么是一乘的特征呢?它指的是获得一乘之道,我所说的‘一乘’,是指收集和被收集的妄想,到达一个真实的境地,不再产生妄想。这就称为一乘的觉悟。”
“大慧,一乘的觉悟,不是其他外道、声闻、缘觉、梵天王等所能达到的,唯有如来才能实现。因此,它被称为‘一乘’。”
大慧又问佛陀:“世尊,您为何要讲述三乘,而不直接说一乘呢?”
佛陀解释说:“这是因为声闻和缘觉并未自行达到涅槃的状态,所以我没有说他们是一乘。声闻和缘觉是由如来调教,引导他们达到平静与解脱,这并不是靠他们自己的力量达成的。所以,我不说一乘。”
“此外,大慧,声闻和缘觉没有彻底清除烦恼、障碍和习气,他们没有觉悟到法无我,没有摆脱生死轮回,因此我只说三乘。”
“然而,当一切烦恼和习气都被消除,觉悟到法无我,不再被三昧的快乐所迷惑,进入无漏的境界,这样的修行者将获得无漏界的觉悟,然后再次出入世间,达到更高的无漏境界,积累足够的功德资粮,最终将获得如来不可思议的自由法身。”
这时,佛陀为了再次阐明这一道理,诵读了以下的偈颂:
无论是天界的乘法、梵天的乘法,还是声闻乘和缘觉乘,以及佛陀的乘法,我都在讲述这些不同的修行之道。(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只要心中还有念头在流转,这些乘法都不是最终的解脱。(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
当心中的念头完全熄灭,不再有乘法和修行者之分。(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没有分别建立各种乘法的概念,我只说一切归结为一乘,即佛陀的法身乘。(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
为了引导众生,才分别讲解各种乘法,以适应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解脱有三种:见道、修道、无学道,以及对法无我的理解,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智慧得以增长,从而远离生死轮回。(解脱有三种,及与法无我,烦恼智慧等,解脱则远离)
就像海上的浮木随波逐流,声闻(小乘修行者)如果没有更深层次的觉悟,也会被表面现象和烦恼之风所左右。(譬如海浮木,常随波浪转,声闻愚亦然,相风所飘荡)
他们如果能灭除烦恼,去除烦恼的习气,就能体验到禅定的喜悦,安住在无漏的清净境界中。(彼起烦恼灭,除习烦恼愚,味著三昧乐,安住无漏界)
这样的修行者没有退转,向着最终的解脱目标前进,不会退回轮回。(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
他们获得了深定的身心状态,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这种状态,就如同一个喝醉的人,只有酒醒后才能恢复清醒。(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
对于修行者而言,觉悟的过程也是类似的,他们最终将获得佛陀无上的法身。(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
翻译:小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