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
最近经常有人说:刘禅其实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至少他懂得如何保全自己在三国乱世中能活到64岁也实属不易。
这种观点现在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其实真是一种悲哀,本期《墨说三国》就批驳一下所谓的刘禅大智若愚的观点,以正视听。
其实在以史为鉴看来,几千年来,历朝历代对刘禅都有盖棺定论的评价,而且这一评价还非常稳定。说的好听一点的,说刘禅是中人之姿。说的难听一点就直接开骂刘禅昏愚暗弱,连他的嫔妃都不如!
?而在如今的互联网上,刘禅之所以被人认为大智若愚、有大智慧,其实这是典型的以现代观点来看古人。始作俑者应该是唯流量、唯眼球是论的某些自媒体人。
在《三国志》中,陈寿对于刘禅的评价已经不算低了,陈寿认为:刘禅任用贤相就是一个循规蹈矩的皇帝,任命宦官奸臣就变成了昏君。经常有人说“丝本来没颜色,只有染了一种颜色才会呈现出什么颜色”,从刘禅来看,这句话说得太对了。
陈寿: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昬闇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在南北朝时期,著名南朝宋代史官裴松之就直接评论刘禅只不过是:凡下之主!
裴松之:刘禅凡下之主,费祎中才之相,二人存亡,固无关于兴丧。
可以说在古代史官眼里,刘禅绝对不是什么大智若愚的人。那么为何今人反而倒说刘禅“大智若愚”呢?
网络上关于刘禅大智若愚的论调大致有下面两个论据。
?一是诸葛亮公元234年去世后,蜀汉政权还存在了近三十年,直到263年才灭亡。
于是有人认为诸葛亮在世时,也不过辅佐了刘禅十一年,没有了诸葛亮,刘禅依然可以延续汉室三十年之久,以此说明刘禅大智若愚。
二是刘禅能明哲保身,还能安境保民。理由是刘禅在面对邓艾奇兵突出之时,并没有竭尽全力的抵抗,而是直接投降,不但保全了自家性命,而且让蜀地百姓减免了战乱之苦。
而且一度把刘禅“乐不思蜀”的典故也引申为免去了司马氏的猜忌,成功的骗过了司马氏活了下来,这就是大智若愚、明哲保身的典范。
其实只要认真了解过三国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禅根本不可能有传说中的“大智若愚”,上面这两点差不多都是某些流量作者硬生生塞到刘禅头上的所谓证据。下面且听以史为鉴给大家挨个分析。
一,蜀汉政权的存亡
自从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蜀汉政权从积极主动进取开始转变为保守的防御状态。
?众所周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所在地区因为地理原因易守难攻。所以虽然诸葛亮去世,蜀汉主动出击不行,但是据险而守还是绰绰有余,这一点是蜀汉政权得以存续的地理原因。
自从诸葛亮病逝后,曹魏政权失去了大敌,从此松了一口气,魏明帝曹叡也开始从诸葛亮的压力下解脱,从一代明君开始了荒淫无度的生涯,结果不到几年就被酒色掏空了身体而早早亡故。
曹叡早早去世,并没有子嗣留存,于是曹叡的养子曹芳继位后,曹魏政权内部就陷入内部权势的血腥争斗,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开始上位。
所以在这个时期,整个曹魏政权并没有太多的精力用来对外斗争。这一点才是蜀汉政权得以存续三十年之久的重要外部原因。
?就蜀汉内部而言,刘禅虽然重用太监黄皓,但整个蜀汉政权的核心团队依然是诸葛亮指定的费祎、蒋琬团队。虽然这两位才华都比不过诸葛亮,但是这两位也算做到了延续诸葛亮的对内政策。蜀汉内部还算稳定。这一点是蜀汉政权得以存续的内部原因。
刘禅虽然不是明主,但是好就好在对于诸葛亮遗留的这些政策没有大的调整变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比较稳定,还有天险可以阻拦大军征讨。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这才是蜀汉政权存续的根本原因。
二、刘禅的存亡
但是等到曹髦受不了司马氏专权,大喊了一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后带着几十个亲信去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只能被迫刺杀了曹髦,这一政治事件完全打乱了司马氏代曹的节奏。
?于是司马昭只能另立曹奂为帝,做个自己并没有打算称帝的样子。为了堵住天下悠悠众口,于是打算发动对外战争转移舆论。刚好蜀国是个软柿子,于是司马昭任命钟会、邓艾等人为将前往伐蜀。
钟会率领大军被姜维所阻挡,而邓艾则率领两万奇兵,跋山涉水战胜了诸葛亮儿子诸葛瞻,威逼成都。
刘禅在面临邓艾奇兵突出的时候其实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等勤王大军的包抄,选择这一条路,邓艾所率领的两万疲兵必定会被全部歼灭,但是蜀地百姓也会受到兵灾。
但是面对邓艾的两万疲兵,刘禅直接听了谯周的话干脆利落的选择了第二条路:投降。
这一决定真的保全了蜀地的老百姓性命吗?
刘禅投降后,魏国大将庞德的后人庞会就冲进成都,把关羽一家老小杀了个干干净净,替死于关羽之手的自己父亲庞德报仇。
刘禅宫中的嫔妃婢女更是悲惨,她们作为战利品都被钟会分给手下将校玩乐。刘禅的妃子之一李昭仪不堪受辱自杀而亡。
北地王刘谌
?在接到刘禅决定投降的命令后,刘禅的五儿子北地王刘谌愤怒地说:“国家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自然会有亡国之灾,这时候应该是父子、君臣一起作最后的努力,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这样也可以去见先帝了!”
但是刘禅只听谯周不听儿子的话。刘谌不愿做亡国奴,于是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痛哭一番,然后先将老婆孩子杀死,最后自杀于昭烈庙。
史官评论刘禅的投降一事上,一般都认为刘禅气节不仅比不过儿子刘谌、比不过为蜀国战斗的将士们,甚至连李昭仪这样的女性都不如。
孔明之子瞻、孙尚战死,张飞之孙遵,赵云次子广亦战死,北平王谌哭于昭烈庙,先杀妻子乃自杀,魏以蜀宫人赐将士,李昭仪不辱自杀。禅不特愧于将士,亦且愧于妇人矣。--陈世崇 南宋
我们再看刘禅“大智若愚”,使用了技能“乐不思蜀”,骗过了司马昭,得以保存姓名这一种说法。
首先往前追溯:汉献帝禅让后被封为山阳公,活的还算自在;
再往后追溯:司马炎逼迫曹魏禅让后,曹奂退位,被封为陈留王,他也在封地中过的还算自在。除了刘禅,后来被晋所灭的吴主孙皓,哪怕多次不给司马家面子,也活的挺好。
可以说在东汉末年到两晋时期,当时不杀投降的帝王是默认的主流规则。既然不杀,刘禅大智若愚装不思蜀又有什么意思?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刘禅这种早就盖棺定论的平庸之辈,在如今自媒体时代为了博眼球,倒成了明哲保身的存在也是醉了。如果朋友间开个玩笑也就罢了,把这段子当做真的的人真的需要多看看史书啊。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