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历史的长河滔滔流淌,诸多往事如繁星闪烁,而南明时期夔东十三家的故事,犹如一颗璀璨却蒙尘的明珠,在岁月的深处散发着悲壮而坚毅的光芒。清朝初年于西南川鄂交界的崇山峻岭之间,活跃着这样一支势力 —— 夔东十三家。他们是明末农民军余部与地方武装力量相互融合的产物,凭借险要地形顽强抵御清军,构筑起南明抗清的最后一道防线,成为清廷心腹大患。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覆灭,然次年李自成兵败九宫山,其部众群龙无首,刘体纯、郝摇旗、李来亨、袁宗第、笪天保和贺珍等旧部带领数十万农民军余部,分散逃亡于大江南北。在清军的步步紧逼下,他们于 1646 至 1647 年间辗转汇集至川鄂边区的兴山、归州、巴东、大宁一带。此地地势险峻,官军难以深入,为他们提供了暂时的栖息之所。期间他们经历了诸多战斗与波折,如李赤心、高必正攻打荆州失利,后又在各地辗转战斗,最终在兴山茅麓山站稳脚跟设立帅府,以刘体纯为领袖,夔东十三家雏形初现。
到达川鄂边区后为求生存与壮大,夔东十三家积极联合周边势力。他们与施州卫的王光兴兄弟取得联系,王光兴兄弟本为明末农民军将领,降明后又因事反清,加入抗清队伍。同时与川鄂边区的地主武装达成攻守协议,如四川万县的谭文、谭诣、谭宏兄弟,他们拥有步兵与水师,控制长江沿岸水路交通;湖北利川的牟文绶,曾因镇压农民军立功,明亡后组织抗清武装,其队伍也融入夔东十三家。此外,他们接受南明永历帝的加封与号令,与南明携手抗清,谭文等人驻守长江沿岸,成为南明西南屏障;刘体纯、郝摇旗等盘踞山区,与南明遥相呼应。至此夔东十三家形成一个松散却颇具实力的抗清联盟,控制了从丰都、涪州到巴东、万县的广大区域,凭借山地地形展开游击战,令清军围剿屡屡受挫。
随着局势发展夔东十三家意识到建立稳固根据地的重要性,他们以大神农架为核心,横跨川鄂两省,涵盖兴山、巫山、大宁、大昌、竹溪、竹山、房县、郧阳、巴东、归州及长江以南部分地区,构建起一个地势险要、进退自如的根据地。各支队伍分工明确,长江以北由刘体纯和笪天保驻守,长江以南由王光兴等人驻扎,容美土司田甘霖负责清江以南区域,主要兵力集中于长江两岸,扼守交通要道。同时他们制定 “出则以勤王灭虏为事,入则以课农练兵为本” 的纲领,征收赋税组织屯垦开垦荒地,鼓励百姓种植粮食,将部分兵力转化为屯垦队伍,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在管辖区域内沿用南明年号与封号拉拢民心,建立基层政权,模仿李自成时期管理方式设置官职,加强对各地的管理与控制。此外他们重视民生,采取减轻百姓负担、鼓励生产的措施废除杂税,提倡开荒种地,关注百姓生计,招募流民回乡务农。在经济管理方面,如贺珍在大宁进行盐法改革,降低盐税,赢得百姓赞誉。这些政策使得夔东十三家赢得百姓支持,根据地愈发稳固,在清军围剿下坚持近二十年之久。
南明永历帝被俘、李定国病逝后,西南抗清势力瓦解,夔东十三家成为清廷重点围剿对象。康熙元年七月,四川总督李国英上疏建议联合四川、湖广、陕西三省兵力围剿夔东十三家,清廷批准并于九月制定会剿方案,命三省官军于十二月二十日会师进剿。此次围剿规模空前,湖广提督董学礼调兵三万,陕西提督王一正带兵两万五千,河南增派五千兵力,李国英亲自指挥,共约六万大军向夔东十三家据守的山岭进发。
康熙二年正月初一,李国英在夔州集结大军,沿长江北岸推进,初三占领大昌县,袁宗第撤往茶园坪,贺珍之子贺道宁投降。清军收紧对茶园坪的包围圈,袁宗第虽拼死抵抗,终因寡不敌众突围退入深山,与郝摇旗会合。与此同时,湖广清军攻占香溪口,陕西清军攻下竹山和竹溪,郝摇旗放弃房县,与刘体纯会合。面对清军强大攻势,郝摇旗、刘体纯等商议后决定主动出击,七月二十三日,李来亨、刘体纯、郝摇旗三路大军联合反攻湖广清军,取得胜利,清军退回湖北彝陵。
夔东十三家在东线胜利后乘胜进攻西线清军,八月二十四日逼近巫山城次日攻城,巫山地势险要清军防守严密李国英督战。农民军建造攻城设施,挖掘地道,夜袭浮桥,但李国英识破其计,派精兵伪装袭击运粮队伍,砍断浮桥使农民军粮草断绝。九月初七清军反击,农民军被迫撤退,巫山围城战失败,局势更加被动。此后清军不断增援,派出满洲八旗兵,夔东十三家内部出现动摇,十一月郝摇旗手下投降,十二月清军攻破刘体纯营地,刘体纯退守天池寨后自缢,郝摇旗、袁宗第在黄草坪决战中被俘,夔东十三家走向瓦解。
康熙三年初夔东十三家大部分将领先后投降清廷,仅李来亨部坚守湖北兴山茅麓山。此时茅麓山外清军大营连绵,李来亨深知此战生死攸关决心死战。清军统帅穆里玛精心布局,围困茅麓山。战斗打响清军火炮轰鸣,士兵攀爬进攻,李来亨率将士奋勇抵抗毫不畏惧。他们在狭窄山道上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每一寸土地都浸染鲜血。李来亨身先士卒多次突围,虽一度冲破清军阵线,但终因兵力悬殊未能成功。七月初九夜晚,李来亨最后一次突围失败后,见山寨将破,毅然拔剑自刎,其将士宁死不降,或跳崖或冲向清军至死未退。茅麓山之战惨烈异常,清军虽获胜利,却也付出巨大代价。此后,“又上茅麓山” 成为京城中形容极难之事的俗语,茅麓山成为不屈抗争的象征,铭记着夔东十三家英勇无畏的抗清壮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