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鼎九 编辑:冯晓晖
本系列发布九江文史类研究文章。欢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联系方式见自动回复。本篇原刊于2012年版《百年大中路》,经浔阳区政协文史委授权转发。
九江是个古老的城市,龙开河是九江一条古老的河流。庐山西北两面的流水,以及赛城湖、城门湖、八里湖、蛟滩湖等湖水,都汇集龙开河流入长江。在古代,龙开河是九江江湖连结的通道。清中叶以前,龙开河东西两岸有一条小港与长江平行,并与长江相通,旧称湓浦港,两岸地势低洼,芦荻丛生,相传为江州司马白居易送客处,旧有古琵琶亭遗址。
古时,龙开河上并无桥梁,往来客商均靠舟楫代步,不胜其烦。明万历年间曾建浮桥一座,但屡建屡废。民国初年,我做小孩时仍记得,那浮桥是用六、七条木船搭建的,船用两根铁链固定,系在两岸石桩上,船上铺两米宽的木板,作为桥面。这种浮桥只能行人,不能行车,人走起来也是晃晃荡荡的。每遇山洪暴发,船被冲走,桥板飘散,行人又要摆渡过河给,九江和瑞昌交通造成很大困难,市区也被此河隔为两半。最后一次搭建浮桥的时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九江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时开始的。因当时九江流动人口增多,小木船摆渡不能适应需要,就改搭浮桥。
1915年南浔铁路通车后,江西内地进出口货物,均经九江集散,客货运输频繁,行人过往更多,从那时起,龙开河上开始修建木桥。排上铺木板,桥两边为木栏杆。在桥中间架有二米宽的木框架,架上设三米直径的钢铁齿轮转盘,用绞车绞动齿轮旋转,可使桥上部中段整个摆动开关以便帆船进出。并设有专人看管,每天早晚定时开放两次。
1927年九江市拆街,同时修建龙开河铁桥,建桥资金来源,大部分是南浔铁路投资,一部分是九江商会投资。桥梁设计者是张远东,由上海慎昌洋行施工,并由南浔铁路派技术人员监督施工。
龙开河铁桥,约1932年,由日本南浔铁路株式会社情报课职员岛崎役治拍摄
龙开河铁桥为下承式钢桁架桥,桥长六十公尺,桥面宽二点五公尺,两边人行道各一点五公尺。在桥的两端下部基础是混凝土沉井,每端各设两个混凝土沉井,井口直径约三米左右,井深约在十二公尺上下,井上筑有二十公分厚混凝土承台,台上是空心桥墩,上面是三十公分厚混凝土帽盖。上部桥梁下面两头各设有两个支座,在西头是固定支座,东头是活动支座。桥梁钢桁架,有下弦杆、横梁、斜杆、吊杆、上弦杆、联接杆,这些杆件组合联接而成。杆件型号有工字钢、槽钢、角钢、钢板等。当时没有用钢的桥面,桥面乃临时为木纵梁木面板。
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龙开河铁桥在国民党军队撤离九江时曾被炸毁,致使桥架一端坠落河床。九江沦陷后,日军为了使用方便,将铁桥炸毁部分顶起焊接,修复通车。
1938年,日军攻占龙开河铁桥 编者配图
1949年解放后,鉴于龙开河铁桥年久失修,市政府曾经把全部桥梁钢架油漆保养两次,并将全部木桥面修换了三次。至1970年因桥梁钢架接头钢板大部分锈烂不能受载,重新修复工程浩大,且不适应当时交通发展需要,就着手研究将龙开河铁桥拆除,改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铁桥维修领款收据,1955 年
1971年修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即东风桥),桥孔净跨58.4米,桥面宽七米,两边人行道宽2×0.7米,通航净高5米,下部构造有一部分是铁桥原有的基础承台。
东风桥,1994年,摄影:蔡少敏
【编后记】
本系列之前发过讲述龙开河铁桥的文章,本篇很可能是其它文章的资料源头。文章虽短,但清晰地简述了龙开河上建桥的历史,大铁桥的建造、维护和拆除过程,包括土建数据,十分专业。
文章作者张鼎九,他是谁呢?为什么对九江建桥历史如此明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