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在解放战争前后,有一个很大的改变,就是对于部队的伤亡承受度方面,毛主席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毛主席强调少死人甚至不死人的打仗方式
秋收起义之后,毛主席就带领着队伍走来走去,不愿意和敌人的正规军打仗,因为经过前面几次作战,虽然也消灭了不少敌人,但秋收起义的部队一共就千来把人,真的是消耗不起。于是,只有当发现莲花县县城没有敌人正规军的时候,毛主席才敢让部队去攻城。
中央苏区时期,临时中央要求打赣州,前线指挥员大都也热情澎湃,认为只要敢打敢拼,一定能拿下赣州,壮大我红军之声威!毛主席则坚决不同意打,认为红军的力量还不如大家想象中那么大,赣州有敌人的重兵把守,去攻打只会损失惨重,但大家不听毛主席的,还让彭德怀为前敌总指挥,王稼祥等赴前线督战,红军声势浩大地出发,顾作霖在途中还说:打下赣州再和毛泽东算账。结果,大败而归。
长征途中,毛主席通过大范围的运动转移战术,来回大迂回、大穿插,绝对不和敌人硬碰硬对决,而是在运动中寻找战机歼灭敌人。林总就不是很理解,质疑毛主席尽走弓背路,部队走来走去,都不打仗是咋回事。只有毛主席心里才知道,红军力量少,如果不这么大范围运动寻找战机,一对一地单挑,迟早会拼光。
抗日战争,日军大举进犯山西,八路军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和阎锡山合力抗日。此时,我人民军队大部分将领和全国人民的情感一样,誓要与日本决一死战,部分将领要求和日本硬刚,让“山西全境保持在我军手中”,但毛主席认为“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抗日应该使用游击战术,保存自己的力量,逐渐地消灭敌人。
可以说,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的军事战略思想,总体而言就是强调少死人甚至不死人的打仗方式,那时候我军人数少,毛主席总是省着用,精打细算地用。
二、解放战争开始后,毛主席主张和敌人硬碰硬的打仗方式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对于军人来说,其实算一种荣誉,如果能做到只是自损个两百,那自然更好不过了,因为这说明,这一支部队的作战素质过硬,最起码能够赢了对方。
但对于政治家来说,就并非如此考虑问题了。尤其在人民军队初创时期,毛主席是坚决反对这种作战方式的,因为人数少,在没有后方支持的情况下,伤亡都意味着减员。最初他的队伍才数千人,如果杀敌一千,即使自损一百,也打不了几仗,自己的力量就没有了。
我们要知道,蒋介石可是有几百万军队,毛主席的部队再能干,就算每次都能赢,但如果把自己的力量拼光了,也是失败。因此,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他都是坚决反对硬碰硬的打仗方式,任何作战都必须以保住自己的力量为先,要有一个“巧”字。
随着我军力量增大到了某个接近平衡的阶段,后勤有所支撑时,毛主席就转变了军事战略,支持了硬碰硬的打仗方式。
解放战争开始后,他提出:“抗日战争急不得,解放战争拖不得!”强调人多了,要快些打。
在最初四个月战争中,战报显示解放军共歼灭蒋军30万人,人民解放军损失兵员12万人,国民党军队的损失是解放军的2.4倍,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东北四平争夺战,毛泽东定下了“死守四平,寸土必争”。“不惜重大伤亡(例如一万至二万人)”阻滞国民党军队北进,以争取在东北实现停战。这样的命令在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攻打黄维兵团,毛主席霹雳手段,深知战机稍瞬即逝,让华野克服困难,继续坚持,发电报写道:“必须准备十万至二十万伤员的医治”,这个意思已经非常明显了,就是说即便我军付出20万人的伤亡代价也在所不惜。这样的命令在毛泽东军事指挥上是罕见的。
《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毛主席在不同时期,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军事战略,这也是毛主席用兵真如神的原因所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