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中间。
前言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经济”、“政治”、“革命”,甚至连“爱情”这种私密的情感词汇,其实都并非土生土长的汉语。
更令人意外的是,不少的词汇是来自东瀛的舶来品?
来源网络
甚至有些词汇已经深深的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而很多的人甚至都没有意识打破。
那么,看看这些日语“外来语”是如何潜入汉语,又都有哪些常见的词汇?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
历史总是在循环往复,上演着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剧情。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史,就是一部充满戏剧性的连续剧,其中语言的借鉴与融合更是耐人寻味。
就比如唐代的时候,汉字输出到日本,而到近代之后,日本来的词语又输入到我国中。
来源网络
回溯历史,唐朝时期,日本对中国文化可谓是“真香”现场。
那时候的日本,还没有属于自己的系统性的文字,可以说基本上靠口口相传,想想都觉得交流成本高到离谱。
于是,他们开始疯狂学习中华文化,包括汉字,甚至连日语的“假名”(字母)都是汉字的变体,妥妥的“汉字真爱粉”。
日本文字
这波文化输出,让大唐文化在日本落地生根,也为后来日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即便是到现在,日本的文字中还会出现大量的汉字,甚至有人调侃,不用学习日语也能看懂大部分。
然而,风水轮流转,到了近代,中国却反过来向日本“学习”。
当然,这可不是简单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而是时代使然。
来自日语的部分汉语词汇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把目光投向已经完成明治维新,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日本。
可以说当时一股学习日本的热潮席卷中国。
大批留学生选择前往日本留学,可以说我国近代史上很多的名人都在日本学习过。
就比如梁启超、蒋介石、孙中山、李大钊,陈独秀等等先辈们都在日本学习先进知识和技术,同时国内也开始大量翻译日本的书籍和教科书。
而梁启超等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积极引进日语词汇,即使不懂日语,也能凭借汉字理解个大概,并通过翻译日本书籍,将大量新概念和新词汇引入中国。
这是因为甲午战争的惨败,让中国人开始反思,也急需找到一条通往现代化的道路。
日本,这个曾经的学生,如今却成了老师,为中国提供了现成的经验。
来源网络
像是西方的“democracy”、“science”、“philosophy”等概念,先是进入到日本,经过日本学者的翻译之后,成为其文化中的一部分。
而当时在日本留学的中国学者,在通过日语的翻译,将这些日本语言中的词语,变成了“民主”、“科学”、“哲学”。
使其迅速进入汉语,填补了词汇的空白,也满足了人们表达新事物、新思想的需求。
来源网络
但要知道这波“拿来主义”,虽然有些无奈,但也确实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同时也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
而这些词语在中文语境中可以说是“扎根”很深。
日语中的“外来语”带来了哪些影响
你可能想不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竟然有70%是从日语引进的。
没错,就是这么夸张!这些词汇,多数是日本人对西方相应语词的翻译,传入中国后,便在汉语中扎根。
来源网络
甚至一部分也取代了严复等中国学者自己创造的词汇。
而这些日语“外来语”的影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在学术领域,“文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名称,以及“主观”、“客观”、“抽象”、“具体”等学术术语,其实都来自日语的翻译。
我国来自日本的基本术语
日常生活中,“场合”、“方案”、“环境”、“理想”、“社会”,甚至“爱情”,也都是日语舶来品。
有意思的是,很多汉语词汇在传入日本后,意义发生了变化。
比如,“经济”一词,在古汉语中指“经世济民”,到了日本,却变成了财务经营、财政措施的意思。
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在中文语境中,和日本语境中的也一样了,没有古代语境中的意思了。
来源网络
同时像是“自然”一词,在古汉语中指不依赖人力,或人对之无能为力的现象,在日语中却有了“偶然”、“万一”、“意外”的含义。
“社会”一词,在古汉语中指祭祀土地神的集会,传入日本后,才逐渐演变成我们今天理解的抽象的社会概念。
来源网络
其实这种意义的转变,也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差异。
那么,对待这些来自日本的“外来词”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看待呢?
理性认识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
日语“外来语”的大量涌入,对汉语的发展究竟是福是祸?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也许不少的人开始担心起来,这是不是已经是一种文化入侵了呢?
来源网络
在讨论中文中的日语“外来词”是否构成文化入侵时,我们需要跳出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从更宏观和动态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毕竟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演变过程往往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像是中文吸收日语词汇,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的语言进化过程,而非简单的文化入侵。这种现象更多地体现了语言的活力和适应性。
来源网络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语言借鉴是一个普遍现象。
就像英语中有大量来自法语、德语的词汇,日语中也有许多源自中文的词汇,这种跨语言的词汇交流,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还有就是,中文吸收日语词汇的过程,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实用性考虑。
在近代化进程中,中国需要表达许多新的概念,而日语已经创造了相应的词汇。采用这些现成的词汇,比重新造词更为便捷和有效。
来源网络
再者,这些外来词的使用并非被强制推行,而是在使用过程中自然被接受和融合,同时在进入到中国之后,也已经被我国给“本土化”。
我国的中文并没有因为这些外来词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总的来说,将日语词汇进入中文简单地定义为文化入侵,可能过于片面,它更像是一种文化交流的结果,反映了语言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来源网络
我们应该以更开放的态度看待这种现象,同时也要注意在吸收外来词的过程中保持语言的特色和魅力。
同时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吸收外来词汇是不可避免的。
关键在于,如何在借鉴的同时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并进行创新,使外来词汇真正融入汉语,而不是成为“异物”。
对于已经融入汉语的日语“外来语”,我们应该赋予它们中国特色的内涵,使之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来源网络
例如,“革命”一词,在中国已经超越了原有的日语含义,成为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关键词。
同时还要对对日语“外来语”的来源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这些词汇,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偏差。
来源网络
在全球化时代,语言的交流和融合将更加频繁,汉语要保持活力,就必须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不断吸收新的词汇,丰富自身的表达能力。
同时,也要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汉语的国际影响力。
结语
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现象,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独特产物,也是汉语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看待语言的演变和融合,并在传承和发展汉语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汉语注入新的活力。
来源:澎湃新闻(2020-08-21)——《隔在中西之间的日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