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学生在烈士陵园扫墓,十几年后才得知,陵园里葬有他的生父

分享至

六十年代初的沈阳,不少学校在清明节时,往往会安排学生们集体去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扫墓,在庄严肃穆的陵园之内,向孩子们传递红色革命教育思想。



当年,董耀东便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他所在的学校里,就有不少烈士子女,而这些孩子们的父辈、叔辈们有一些人便长眠于此地。

因此,每当清明扫墓,孩子们蹲在烈士墓前拔除杂草之际,经常会互相喊话:某某你爸爸在这儿,某某我找到你叔叔了。

孩子们的天性好玩,还不懂太多的悲伤,更多的是一种莫名的亲切。

在董耀东的记忆当中,他曾不止一次地经过那些烈士们的墓前,像黄继光、邱少云、杨连第……

当然也包括一位名叫蔡正国的烈士,当年的董耀东和其他同学一样,曾在这些烈士们的墓前认真地拔除杂草,仔细地擦拭墓碑上的尘土。



那个时候的董耀东是怎么也没有想到,不远处的那个坟冢之内,埋葬的那个“陌生人”,竟会和自己有着莫大的关系。

你不姓董,你姓蔡

长大之后的董耀东顺利参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1971年夏,十八岁的董耀东正和往常一样,在操场上带队训练,突然,政治处主任气喘吁吁地跑来通知他道:

“快,把工作交代一下,上面来电话通知你立刻去大连黑石礁49号楼,你母亲来了!”

董耀东有些纳闷,黑石礁49号楼是一个专门接待高级干部的地方,自己母亲只不过是一位没有工作的家庭妇女,她怎么会去那个地方呢?

来不及多想,在政治处主任的催促之下,董耀东赶紧坐上了开往大连的汽车,来到了黑石礁49号楼。

他沿着台阶一步步走了上去,然后缓缓地推开了会议厅的大门。

令董耀东没想到的是,当自己推开会议厅大门的同时,一桩被众人掩盖了十八年的秘密,也将随之被彻底揭开。

厅内坐满了部队首长,人人脸色肃穆,气氛庄严,而母亲则坐在一旁,低首不语。

随着董耀东的进入,会议厅内所有人的目光,顿时都聚集到了他的身上,这目光中充满了慈爱和悲悯,让董耀东感到了莫名的恐慌,额头上不由地渗出了汗珠。

“我到底犯啥错误了?还将我母亲给叫了过来。”

董耀东第一反应就是,自己应该是犯了什么大错。随后,在旅大警备区第一副司令赵国泰的示意下,他惴惴不安地坐在了门口那张椅子之上,大气也不敢出地等待着领导的指示。



按照会议惯例,赵国泰领着大家先朗读了一段毛主席语录,随后,他问董耀东:

“小东,你看过《红灯记》吗?”

董耀东点了点头,有些茫然,他不知道叫自己这次来,跟《红灯记》又有什么联系,然而赵国泰接下来的话,直接让董耀东彻底震惊了。

“小东,今天我们把你找来开这个会,是要郑重地向你说明你的身世。你今年已经年满18周岁了,是个有着三年军龄的解放军战士,是个堂堂正正的革命军人了,你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了。”

我的身世?

董耀东看着赵国泰,一脸茫然,我身世不是很清楚吗?董凤奎是我爸,张博是我妈。他转头疑惑地看着母亲,母亲此时在两个阿姨的陪伴之下,已经泣不成声。



随后,赵国泰一字一句地揭开了那个谜底,他的语速很慢,但很有力,这些话涌入董耀东的耳中之时,每一个字都不啻于一声炸雷,将其震得脑海一片空白。

“你的生生父亲叫蔡正国,是原五十军党委书记、第一副军长,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牺牲的我军职务最高的指挥员。你的本名叫蔡小东!”



赵国泰看着一脸震惊的董耀东,叹息着,指着周围的首长们道:

“我们在座的这些人,都是你父亲曾经的老战友,要么和你父亲一起走过长征,要么和你父亲一起打过日本鬼子、解放时期跟你父亲一起从北到南征战沙场……”

董耀东被赵国泰的话震住了,这事儿太突然,实在难以置信,他有些求助地望向一旁的母亲,想要从她的眼中看到哪怕一丝的否定。

然而,此刻母亲泪如泉涌的面孔,像是一块滚烫的烙铁,顿时让董耀东的心不由地抽搐起来,一股撕心裂肺的疼痛,从心脏传到全身,令他的双手簌簌地颤抖个不停。

当年,自己曾多次经过的那个陌生墓冢之下,竟然埋葬着自己的生生父亲,这种从遥远陌生顿时拉近到血浓于水的亲情变幻冲击,让董耀东不由感到一阵窒息。

那一瞬间,紧张、怀疑、痛苦、悲怨种种情愫全部涌上他的心头,轰隆一声,董耀东被刺激地一下子晕厥了过去。

晕厥的前一刻,他只听到了会议室中,人们噪杂慌乱的声音……

再读父亲,往事如烟

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蔡小东(董耀东复员前,养父曾劝其恢复本名,此处改以蔡小东称之)再次来到了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自己已经好多年没再来这里了。

苍柏依旧,只是此刻,他的心情却再难像往常那样安宁淡然。



那天下着小雨,天空阴郁,一如蔡小东的心情,他独自站在父亲的墓碑前,看着那块刻着红字的墓碑——烈士蔡正国同志之墓,喃喃地说道:

“爸爸,我来看您了。儿子小东,来看您了。”

蔡小东跪在父亲的墓前,放声哭泣,他用手一寸寸地抚摸着父亲的墓碑,那粗粝的碑石,用凹凸的摩擦感,回应着他的哭泣,像是一双粗糙的大手,疼昵地摩挲着儿子的手掌。

在陵园内,蔡小东泪眼婆娑地阅读着父亲的生平介绍,虽然只有短短的358个字,却凝刻出一位爱党爱民、作战英勇,在战火中淬炼成长,最后为国捐躯的将军形象。

参加红军

1909年10月的一天夜里,江西省永新县潞江区车田村的一户蔡姓农户家中,诞生了一名男婴,这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男主人疼爱非常,并给他取了一个很有气势的名字——正国。

蔡正国的家并不富裕,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父母期盼儿子成才的期望。

在蔡正国十一岁的那年,父母凑了些钱,将他送入本村私塾读书,然而,家庭现实的贫困,却使得蔡正国的读书道路坎坷非常。父亲为了贴补家门,外出到长沙码头上搬运货物,而家中的农活,母亲一个人又实在忙不过来,因此,蔡正国不得不时常请假在家务农。

几次辍学、复读之后,家境窘迫的蔡正国最终选择了辍学,对于学校,他自然非常向往,然而作为穷苦人家的长子,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该如何帮着母亲,将这个家撑起来。

随后,蔡正国便一直在家耕田务农为生,期间为了生活,他还学习了一些木匠活计。本来他的人生轨迹会和父亲一样,娶妻生子,然后一生耕耘,或者出外帮工,最终如尘埃一般,归寂于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然而,当时的江西,正是红色中国的心脏之地,共产党的出现,苏维埃政权的建立,使得被革命风暴席卷的江西农村各地青年,开始热血沸腾起来,人们纷纷报名参加红军,蔡正国也不例外。



当时的蔡正国并没有接触过很多马列主义思想,他参军的目的很淳朴,就是觉得红军好,苏维埃政府好,打土豪分田地,打倒一切压迫穷人的压迫者,替咱们穷苦人谋利益。

但,对于革命多久,革命到什么程度,他可没有任何概念。蔡正国参军离家之时,母亲刚刚病逝不久,家里只有父亲、妻子和妹妹三人,他对三人说:

“你们好好在家等着我,我去当三五年红军后,就回家和你们团聚。”

当时的蔡正国觉得,革命胜利不会太久,因此抱着很乐观的态度,与家人告别,所有人都没有料到,这次的离别,竟会是彼此的永别。

被俘逃归

加入苏维埃红军的蔡正国被编入县红军预备队,随后又被调入三军团当中,期间,蔡正国参加了池江、水口、宜黄县等地的多次战斗,红军部队逼近建昌。

在部队节节胜利之时,不久,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意外。

当部队返回宜黄县之时,蔡正国所在的三军团二师七团突然被大批敌人包围,师政委彭雪枫率众奋力抵抗,但敌我悬殊,我方损失颇重,万般无奈之下,彭雪枫只得下令全军突围。



蔡正国跟着被打散的连队,向东跑了两天两夜,众人饥寒交迫,疲惫不堪。最终,他们这一百多人被堵在一个山沟之内,被敌人包围俘虏。

蔡正国等人被敌人押到南昌关押,半个月后,敌人问这些被俘的红军,愿意参军还是回家?愿意当兵的站一边,愿意回家的站在另一边。

很多人觉得,敌人这个选择有诈,如果不选择当兵,很有可能会被拉出去枪毙,但蔡正国就是不愿当国民党的兵,他率先站在了回家的一边。

随后,蔡正国等人每人领了三块钱的中央币,踏上了归乡途中,在踏出牢房的那一刻起,蔡正国心里就暗暗发誓,一定要找到部队。

然而,天不遂人愿,当他刚走到吉安之时,遇到了国民党五十九师五十一团一营哨兵,盘问几句之后,便直接被抓入军营之内,安排他当了挑夫,负责挑运子弹任务。

不想当国民党士兵,却被抓来当了挑夫,蔡正国内心的压抑可想而知,当时红军和国民党交战频繁,他悄悄对自己说,一定要找个机会,赶紧回部队。

随后,红军和国民党在东黄陂发生激战,蔡正国奉命挑运子弹上前线,战场之上硝烟弥漫,蔡正国趁着敌人不注意,一猫身便沿着草木树丛掩护,向着红军阵地跑去。



蔡正国的回忆书里写着:

“当时子弹在耳边嗖嗖响,但我一门心思就是想回到自己的队伍里,所以也没有怎么害怕,就是不停地给自己说,快点儿、快点儿。”

蔡正国跑回红军二十二军当中,随后和国民党俘虏一起被送到了俘虏营内。不久,说清自己身份的蔡正国,被编入红军第一军团二师五团三营七连当中。

回到红军队伍当中的蔡正国,在后来的战斗当中,作战英勇,不断被提拔,从战士、副班长、排长、连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的蔡正国,一门心思工作,觉得努力工作,努力学习,好好打仗,革命必然能够成功。

然而,革命的曲折程度,让他有点儿始料不及。

刺刀挑子弹,带伤长征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之后,红军被迫离开了红色首都——瑞金,开启了漫漫长征之旅。



长征途中,在贵州习水县土城战斗之时,一颗子弹击中了蔡正国的肩窝处,长征时期,药物匮乏,医生也很少。

负伤的蔡正国让战友们拆卸一个门板,让人将自己按在上面,忍着剧痛,用刺刀生生挑出了肩窝里的子弹。

虽然子弹被挑出来了,但因为伤口发炎,蔡正国开始发起了高烧,部队首长动员蔡正国留下来,到老乡家中休养,否则一路颠簸,恐怕性命难以保全。



但蔡正国不愿留下,如今这个情况之下,留下来,以后能不能再追上、找到部队,就很难说了。

为此,他咬紧牙关,忍受着疼痛和高烧,始终跟着部队前进,他虽然走得慢,但部队隔几天总会休息,而他不休息、赶队伍。靠着始终不停歇,最终蔡正国赶上了部队,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