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为何匆忙回国?揭秘长津湖后被破解的战术!

分享至

单从长津湖战役的结果来看,这是一场无可争议的胜利。美军老牌精锐陆战一师遭受重创,美7师31团这支功勋部队更是被打得全军覆没。

连当时狂妄的美国人自己都不得不承认:是中国人把我们的英雄部队赶出了战斗。

不过如果深究这场战役的整个过程,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局部兵力占优,且取得先手权的情况下,志愿军9兵团同样付出了超出预期的沉重代价。

装备差距,极端天气和后勤补给困难,固然是9兵团伤亡的主因。但一场长达月余的交锋,同样让当时很多志愿军指战员发现,在和美军第一轮的战术对阵上,我们其实并没有占到便宜。

曾经在解放战争中屡试不爽的3套王牌战法,几乎都被美军破解,这也导致了长津湖战役中对陆战一师打不掉、追不上、拦不住的局面。

以后的仗该怎么打?用什么打?是长津湖战役后,摆在彭德怀面前的最大难题。

一、难以复制的“孟良崮”

解放战争中的华东野战军,是一支成长于敌人心脏地带的部队,打过的经典战例数不胜数。

林彪曾翻阅过华野战报,并评价说:“他们在最恶劣的条件下作战,不冒险就无法生存,这也是他们尽打‘神仙仗’的原因。”

从由新四军主力和八路军一部混编而成的华野,到战功赫赫的第三野战军,这支部队在解放战争中能够主动破局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把“猛虎掏心”的战法发挥到了极致。

而其中最典型的一个战例,就是孟良崮。

1947年5月中旬,面对国民党24个师约45万人对解放区发动的重点进攻,陈毅、粟裕指挥华野避实就虚,集中优势兵力猛打整编第74师,最终将这支号称“五大主力之首”的国军王牌全歼于孟良崮上。



在敌人总体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注重战术上的以多胜少,每次战役必然集中数倍于敌人的兵力,在局部形成压倒性优势,以排山倒海之势速战速决,这就是华野最为拿手的一种战法。

只要出手,基本都是胜仗。

苏中战役聚歼敌整编第83师、孟良崮打掉整编第74师、鲁南战役困死第1快速纵队,这都是最为万军丛中直取上将首级的典型战例。

而作为两支曾经华野的头号主力,志愿军9兵团的20军、27军,对这样的打法再熟悉不过。

在9兵团入朝之后,司令员宋时轮、副司令员陶勇,最先确定的战略意图,就是采取“迂回切断、包围歼击”的战法。

用猛虎掏心的老战术,灵活机动,集中优势兵力,首先打掉陆战一师这支精锐。

11月27日夜,9兵团20军、27军分别向柳潭里、新兴里、下碣隅里、古土里和社仓里的美军发起攻击。



但是在第一天的攻势中,志愿军犯下了一个失误,那就是没有采取擅长的迂回切割,而是选择了从正面进攻,同时也没有针对敌人的炮兵阵地发起有效打击。

初次和美军交手的9兵团,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美军的实力,而是把他们当做曾经的国民党军队来打。

国军部队一打即溃,但美军不会,他们的重火力和装甲部队,足以保证他们扛下志愿军优势兵力下的第一波夜袭。

这一失误,直接导致了黎明时分,中美军队在战场上形成对峙局面。

天一亮,因为美军强大的空袭能力,志愿军只能暂缓攻势,转入被动防御状态,这无疑给了陆战一师喘息的机会。

战机的主动权还在志愿军手中,但战机的突然性却已经错过。

宋时轮和陶勇意识到指挥上的不妥,于是决定转变打法,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新兴里的美7师31团和陆战一师指挥部。

美7师31团,这支“战功赫赫”的北极熊团,被志愿军一战全歼。这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志愿军唯一一次成建制全歼美军一个团。



但胜利的背后,一些数据却同样惊人。

北极熊团总兵力4000余人,各种火炮46门、坦克37辆,装备了大量的60或90火箭筒,并且还有平均每天2到8次的空军火力支援。

27军集中5个团的优势兵力,动用全军所有炮兵,才勉强压制住了北极熊团的火力,并最终取得胜利。

一个军的火力打一个团,这样杀鸡用牛刀的打法,却是当时战场上唯一有效的战术。

在长津湖战场,9兵团拥有绝对的人数优势,但在重火力和装甲部队、空军支援,以及后勤补给方面,却和美军存在“云泥之别”。

现代战争,火力优势的重要性,远远高于人数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9兵团集中优势兵力,却不能打不掉陆战一师的主因。

很多人说9兵团人数占优,还放跑了陆战一师,仗打得不好,这样的说法太不公正。忽略火力、后勤光谈人数,无异于耍流氓。

“猛虎掏心”战法的两个核心,一个是集中优势兵力,另一个则是速战速决,但在长津湖战役中,9兵团并做到了前点,却做不到后点。

长时间的攻坚和拉扯,让本来就后勤不足的志愿军更加雪上加霜,特别是在美军严格奉行“坚壁清野”的情况下,战士们几乎得到任何有效补充。

陆战一师师长史密斯也发现,志愿军每次攻陷一个阵地后,便停止了进攻。所以他判断,这是因为志愿军缺乏足以维持纵深冲击的战斗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在战斗打响后的第二天,史密斯就命令各部队发挥火力优势,迅速打开相互联系的道路,准备突围。

为了策应陆战一师,美军还派出了大量增援部队,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德赖斯代尔特遣队”。他们的装备就包括“潘兴”式坦克29辆,100多辆汽车,以及两架“海盗”式战斗机的掩护。

志愿军的手榴弹、炸药包,对“四个轮子”的陆战一师打击有限,包围圈一被打破,只能层层阻击,减缓敌人的撤退速度,等待后续部队的增援。

在朝鲜战场,用优势兵力围歼敌人精锐的“孟良崮打法”,被证明是难以被复制的。

二、进退两难的26军

20军、27军从围着陆战一师打,到拖着打,始终无法给出致命一击。

关键时刻,宋时轮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作为预备队的26军身上,命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奔袭长津湖主战场,追上陆战一师,予以全歼。

当时的26军部署在长津湖东北,各师团距离竭隅里最近的45公里,最远的70公里。



长途奔袭,是我军最为擅长的战法之一。二次战役时,38军就是从德川奔袭三所里,14小时穿插73公里,打出了“万岁军”的赫赫军威。

但和38军有所不同的是,面对几乎同样的距离,26军的处境却更为艰难。

长津湖战役打响后,整个长津湖地区几乎每时每秒都在遭受美军空军的监视,26军无法从大路急行军,只能冒着低温酷寒,翻越雪山丛林赶赴战场。

为了加强战斗力,26军曾配属了3个炮兵营,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大炮却成为阻碍部队完成任务的累赘。

4个骡子拉一门炮,骡子不够就能扛。冰天雪地里,人走路都困难,更别提骡子和马了。

很多战马的马掌都是旧的,有的甚至没有,一步一滑,大炮颠来颠去,部队根本走不快。

笨重的装备,一方面拖延了行军速度,另一方面也增大了部队的目标,很容易引来敌机的轰炸。

断粮、冻伤严重、轰炸,让26军进退两难,行程一再延误,甚至还未与敌人主力相遇,便遭受了较大的损失。

在战斗力上,26军也许比不上老大哥20军和27军,但也是一支拥有光荣历史的英雄部队,以往长途奔袭取胜的战例更是数不胜数。

但在长津湖,后勤困难且敌人空对地强烈打击的情况下,暴露行动目标的26军却几乎寸步难行。

正面战场局面严峻,领到追击任务的26军在赶,突围的陆战一师也在赶,但一边是两条腿和骡子,一边是飞机、坦克和战车。

如果26军能够及时赶到战场,陆战一师逃不了全军覆没的结局,长津湖战役将取得完胜。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在26军艰难追击的同时,前方的20军和27军,也同样遇到了棘手的难题。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