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村支书“发现”花生夜间开花,马上成为副省长,结局如何

分享至

1970年前后,学毛著在全国已进入高潮,从地方到中央所有的报刊、广播电台等,每天都连篇累牍发表各地工农兵活学活用毛著的心得体会和“动人事迹”。

当时,我们这批国务院农办的干部,正在湖北沙洋“五七”干校劳动改造,接受工农兵再教育。

每天“天天读”后就下地干农活,收工回来还要念报纸,开展斗私批修活动。

一天,军代表发来《人民日报》,让大家认真学习。报纸刊登了山东花生大王姚士昌学毛著、种花生、夺高产的先进事迹。

大标题《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打开了花生增产的秘密》赫然醒目。

文章很长,几乎占了一整版,还配发了编者按语。

按语高度评价农民科学家姚士昌活学活用毛著,通过长期实践,终于发现了“花生夜间开花的真理”,揭开了科学家们过去一直未解开的秘密,是花生研究领域里的“重大突破”。



文章详细描述了姚士昌学毛著,运用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研究花生生产,终于把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夺得了花生高产,实现了从精神到物质的飞跃。

文章说花生能否高产,关键在花生开的花要多,花越多,落地成果的机会越多,花生产量越高。

为此,姚士昌刻苦学习《矛盾论》,领悟到花生增产的主要矛盾是开花,而研究花生何时开花又是矛盾中的主要方面。

于是,他把这一点作为主攻方面加以研究、突破,认真翻阅、研究了许多花生专家、权威的著作,但感到那里面写的“尽是些洋话”,看不懂,不解决问题,只好转而学毛著,从毛著中寻找答案。

为了研究花生何时开花,他反复读《矛盾论》、《实践论》,体会到一切研究结论都来源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真理。

于是,他着手生产实践,起先在房前院子里用盆盆罐罐种花生,作为“试点”进行观察研究。

后来又意识到只有“试点”不全面,既要有“点”,也要有“面”,“点”、“面”结合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于是,他又到离家一里外的大田里搞“面”上的实践,观察研究。

为了掌握花生开花的规律,他说:“我一连在花生地里蹲了20多个夜晚”,“第二年我又一直观察了60多个晚上,初步发现了花生生长的一些内在联系,摸到了花生生长的一些规律。”



“通过两年实践,我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不但发现了真理,而且有了新的发现,花生产量大幅度增长。”

文章还披露,两年来姚士昌一心扑在花生研究上,天天在花生地里爬来爬去,裤腿都磨破了,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掌握了“花生白天不开花,而是夜里开花”的真理,填补了科学家们在花生科研上的“空白”。

那篇文章的震撼力很大,全国所有报纸一律全文转载。

随后,上海《解放日报》、山东《大众日报》、北京《北京日报》等报纸,均争先恐后发表姚士昌活学活用的各类心得体会,掀起了一个宣传姚士昌的热潮,声势浩大。

为了形成更大的宜传高潮,突出报道我国农民科学家发现“花生夜间开花”的奇迹,1970年秋天,北京有关方面指派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电视台赶往山东蓬莱县团结大队拍制姚士昌《种花生的辩证法》,并迅速发给全国放映。

那时,我们“五七”干校的文化生活极度贫乏,除了听广播、读报纸,很少看电影,偶尔碰上看电影,也都是样板戏。

或者是群众顺口溜形容的“中国的新闻简报,越南的飞机大炮,朝鲜的又哭又笑(《卖花姑娘》),阿尔巴尼亚的一片胡闹。”

恰好有一天轮上看电影,是北京刚拍制的新闻纪录片《种花生的辩证法》。

不巧天公捣乱下起了大雨,而电影当夜还得转移到别处巡回放映,作为政治任务,不得改变。

于是,军代表带领我们冒雨步行数里,集合到财政部干校场院,共同看姚士昌种花生的电影。



雨越下越大,场地上的水越积越深,到处流淌。但是大家纪律严明,一个个都冒着大雨,静坐在小板凳上看电影。

只见银幕上的姚士昌也冒着哗哗大雨,摸着黑夜,提着一盏马灯,急匆匆地钻进花生地里,趴在大田里,借着微弱的灯光,精心尽意地观察花生何时开花。

雨水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流淌,他的裤腿也明显被磨得破破烂烂。其景动人,其情感人,引人入胜,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姚士昌的风光岁月仅持续了六年。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