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政府修缮乐山大佛,在右耳发现一密室,揭开1200年前的传说

分享至

“大江东去,佛法西来。”坐落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的乐山大佛,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这座通体高71米的全国最大摩崖石刻造像,在千百年间吸引着无数人心驰神往,引以为傲。

而早在乐山大佛修建之初,便有一个传说,人们认为乐山大佛内藏有佛门秘宝,但直到千年之后依然没人能给出答案。



直到1962年,政府决定修缮乐山大佛,维修工人在右耳发现了一间密室,最终揭开这个谜团,证实了1200年前的传说。此时,回望唐代那位高僧,人们不禁心生敬仰,佩服他的深邃智慧。

01 发宏愿济苍生,历百年成大佛

乐山大佛的整个建造历程足足有90年,算上筹备阶段,就是100年左右。耗费了三代人的心血,最终在那个人力有限、技术受制的年代完成了如此旷世成就。

武周时期,武则天以女子之身登上皇帝之位,除开自己的手段和心血之外,还非常善于借势。当时在唐朝数代皇帝的提倡下,百姓们尊奉佛道,几乎家家信佛。



要想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当皇帝,武则天能借助的路子也只有这一条。她先是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在民间流传开来。《大云经书》的内容大致可以论为,武则天乃是弥勒佛转世,功德无量。

对佛门万分信服的百姓自然也开始崇拜武则天,最终她成功改朝换代,开国立号,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帝。可以说,如果没有弥勒佛的传说,即便她登上皇帝之位,也不会坐稳太久。

由于武则天对弥勒佛的造势,百姓们纷纷信仰弥勒佛,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塑造、开凿弥勒佛像的风气。这为乐山大佛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在武则天执掌江山的15年里,有一位僧人,正在云游四海,徒步八方。这个僧人叫海通和尚,是当时的高僧慧静大师的徒弟,自幼在佛门长大,心地宽厚,性格坚韧。



24岁时,海通辞别师父,独自开始了云游之路。他一路向西南走去,从繁华的中原大地走到险峻秀丽的蜀地山川。这一路上,他饱览风光,遍阅人文,视野开阔了许多。

直到云游到四川凌云山,海通暂时停止了云游之旅。他见到凌云山秀丽非凡,气势恢宏,是一个定居修行的好地方,于是建了一座陋室,在当地布道。

可凌云山脚有一处水地,乃是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交汇之地,风高浪急,暗礁潜藏,非常凶险。想要从此地经过,必须要经验丰富的老手掌船方才有些把握,但不少船只都是来自东南方的商人,不谙此地凶险,导致船毁人亡。

目睹一幕幕惨案发生,海通心中万分痛心,于是他决定在当地修建一座大佛,镇压三江风浪,保佑一方平安。



之所以选择修建大佛,其实并非完全处于“保佑”的目的,其实海通也有着自己的理性。三江交汇之处之所以凶险,主要还是因为凌云山麓山壁垂直,每当汛期到来,大量江水横冲直撞地与山壁相激,导致整个江面动荡。

而为了减弱水势,一方面在山壁开凿佛像,能够起到一个缓冲的点,打破整体的激流。另一方面,碎石也可以有助于缓解风浪。

江底被相继冲刷,导致此地江水比其他地方要深得多,再加上山体狭长,一旦起风,便激起大浪。

如果想缓解三江交汇处的问题,可以在江底铺一层石头,以降低江水深度。江水是流动的,而非池塘,所以不会存在石涨水高的情况,只要石头铺在江底下,水深便能降下来。



开凿佛像,可以借助挖出来的山石,经过简单的破碎后形成基本均匀石头,垫在江水底下,这样既不会影响船只通航,又能缓解风浪。

在动工之前,海通四处讲道化缘,将这些钱悉数留作日后建设大佛使用。而他最终依然选择了弥勒佛,其实很大程度上也是受到了武则天时期的影响。

唐开元元年,筹措了第一批资金的海通决定开始凿山,建设弥勒大佛。在他的号召下,数百能工巧匠、民工劳夫赶来助阵。

按照海通的设计,整个佛像将持平山壁,足足有70米左右高。这并非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事情,必须从弥勒佛的头开始建设,一步步由头到身,最后是足和莲花台。

为了保护难得筹集到的善款,海通在设计完成之后,便自剜双目,以证明自己的决心,也震慑住了当地的一些贪官污吏。



转眼间,八年过去了。大量的碎石废料被倾倒入江水,虽然海通看不见大佛的模样,但是听着叮叮当当的声音,废料倾倒入江水的哗哗声,他便心安。

只是就在弥勒佛刚修建到肩膀部位时候,海通圆寂了。修建大佛以来,海通日夜操劳,不仅要四处讲道化缘,还要亲自聆听“监督”建造进展,许多细节处也都要海通凭借记忆描述出来。

再加上他曾经自剜双目,身体一直没能恢复过来,最终没能坚持到完成的那一天。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