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说:毛泽东当时的水平考不上北大,毛泽东挚友说出真实原因

分享至

“以毛泽东的水平,当时是考不上北大的。”在定居美国多年之后,胡适面对记者的提问,曾给出这样的评价。



在上个世纪“五四运动”前后,中国这片土地上有一本极为出名的读物,叫作《新青年》;而让当时的青年们十分推崇的人,便是“胡适和毛泽东”。

这样说可能有些夸张,但确实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真实写照,毛泽东和胡适等人在那个年代,确实拥有着足以影响一代青年的力量。

尽管和胡适这位大学老师相比,当时的毛泽东没有职位,甚至连大学都没有考过,但是他的思想、他的作为都吸引了很多学生,而他们两位的关系也一度被传为佳话。可是胡适在晚年却如此评价毛主席,实在是令人意想不到。

那么,胡适为何会这么说?毛主席是如何回应的?当时的真实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01

胡适出生于1891年,比毛泽东大两岁。他们两人早期的关系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

在毛泽东还在湖南师范学校念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留学美国了。后来他在北大校长蔡元培的邀请下,回到了国内,担任了北大的文科教授。



他和陈独秀等人合办了《新青年》,这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杂志在当时成为了最受青年学生们欢迎的杂志之一,而毛泽东也深受这本书的影响。

当时的毛泽东满腔热血,是个极有抱负的有志青年,他一直希望能够走出湖南这个地方,到更加广阔的世界去看看。

世界那么大,中国总能够在黑暗中摸索到一条出路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当时的中国流行起了一股“出国热”,不少有志青年都希望能够到国外走走看看,学习更多的科技知识和先进思想,回来报效国家。



湖南一师湘潭校友会全体校友合影,第二排左三为毛泽东

为了支持这些青年们的想法,毛泽东和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湖南长沙成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宗旨的革命团体——新民学会。 



这是新民学会成立大会旧址。1918年4月,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等13人在蔡和森家成立新民学会。从1918年创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新民学会活动了三年多时间,前后大约有80多名会员。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后来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8年,毛泽东接到了一封北京的来信,这是他在北大任职的老师杨昌济寄来的。

在信中,杨昌济十分恳切地表示:法国正在中国招收工人,如果想要出国勤工俭学,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青年毛泽东

这对于新民学会中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毛泽东第一时间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大家。没过多久,他就带着20多名学生千里迢迢赶到了北京,找到了杨昌济老师。

在杨昌济的安排下,毛泽东成了北大的图书管理员,每日沉浸在书海中,等待着前往法国的时机。然而当前往法国的机会终于摆在他面前的时候,毛泽东左思右想之下竟然拒绝了。



原来这段时间,他在北大的图书馆中接触到了不少此前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书籍,他认真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书籍。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他不由想起一年前拜访胡适时,胡适曾对他说的话……

身为一名从美国留学回来的老师,胡适却说:“要想寻找一条能够拯救中国的道路,不一定要出国留学。”



这不经意的“提醒”启发了毛泽东,让他有了不同的思考,并最终决定放弃出国的机会,留在国内,观察国内的局势,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在1920年写给周世钊的信中,毛泽东曾这样表示:

“我觉得求学实在没有‘必要在什么地方的理’,‘出洋’这两个字,在有些只是一种‘谜’,胡适先生和黎邵西先生都深以为然。”

因此,毛泽东没有选择出国留学,而是留在了国内。

虽然师从北大的教师,可是毛泽东从来没有以北大学生的身份自称过。对待胡适和杨昌济老师,毛泽东从来都是秉承着十分尊敬的态度,虚心向他们求教。

当时也有人劝毛泽东报考北大,可是毛泽东是一个很有主见和思想的人,他甚至连报考北大的想法都没有。最终,他逐渐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毛泽东在创办的《湘江评论》中宣传新思潮,对当时的各种思想都进行过分析和评论,就连胡适的实验主义也有所涉及。这样的做法当时也得到了胡适的大力支持。

所以,早期的毛泽东和胡适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志同道合,胡适曾不顾反动军阀的迫害坚持支持《湘江评论》、支持毛泽东的工作。

1920年,毛泽东在湖南领导的“驱张运动”得到了行之有效的成果之后,还特意给胡适写了一封信,说明了湖南一片大好的革命形势。可见毛泽东当时和胡适的关系,可以说是相交极深。

可是随着共产党的建立,毛泽东和胡适之间的关系开始开始有了裂痕……

02

胡适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他坚持认为,只有学习美国的模式,才能够让国家得到发展,因此他并不支持共产党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曾尝试向胡适宣传共产党的思想理论,然而胡适并没有将毛泽东的话放在心上。他一向不支持马列主义,认为共产党的做法是暴力革命。一生信奉进化论和改良主义的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

但是毛泽东从“五四运动”中走来,又接触过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有过这些亲身经历的他最明白中国需要的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因此在经过诸多尝试之后,他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双方就这样分道扬镳,开始渐行渐远……

主张一点一滴对国家、社会进行改良的胡适,开始和国民党越走越近。



他虽然并不支持国民党的独裁,却又认为只有国民党才是国家的正统,在这样的思想的驱使下,胡适和毛泽东在思想上出现了更大的分歧。

胡适甚至试图劝说毛泽东等人放下武器,作为第二大政党参与和国民党的竞争,单纯地参与政事活动。

这样的想法和共产党的理念完全背道而驰,自然也遭到了毛泽东等人严厉的拒绝。

虽然胡适表示自己并不愿意加入国民党,参加政治活动,但是在当时的外界看来,胡适俨然已经站在了国民党那边,成了共产党的对立面。

一直到抗日战争结束之时,胡适依旧坚持自己的想法。



早在1945年4月时,胡适就被任命为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的中国代表团成员。而当时,共产党方面的代表则是董必武同志。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之后,特意写信向胡适问好,并授意董必武,尽量争取胡适对共产党的支持。

尽管双方的立场已经不同,但是毛主席对胡适依旧十分欣赏,希望他能够看清局势,认识到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救中国。毕竟毛主席曾毫不避讳地向美国记者斯诺表示:“我在师范学院念书的时候,最喜欢读的就是《新青年》,我非常佩服陈独秀和胡适的文章,他们一时成为了我的楷模。”

4月22日,董必武在接到毛主席的指示之后,特意和胡适就中国的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交谈。然而这次彻夜长谈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胡适依旧固执己见,还按照和董必武谈话的基调,写了一封电报寄给了毛主席。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