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一位“海上女神”,以扶危济困、救助海难的传说而闻名。今年11月18日-11月19日,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莆田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将隆重举行。
让我们一同奔赴莆田,探访这片神秘而令人陶醉的文化宝地。
漫步莆田,可邂逅千年时光的印痕,一批又一批游客慕名前来。古街、古巷、古寺、古塔、古堰、古道、古树、古桥……都刻录了历史的韵味,其沧桑余韵,绵延着古老风情。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如珍珠般散落在这片古府新城的土地上,唤起人们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深沉记忆。
地处福建省沿海中部的莆田市,史称“兴化”,建制至今已有1500多年,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称。形成于唐代的工艺美术产业,历经传承,让莆田工艺甲天下,更让“工匠精神”浸透到人们的骨子里;传承千年的妈祖文化,跨越千年的木兰溪治水故事,浸润着兴化大地,让“有韧劲、敢拼搏”成为人们的行动自觉。
莆田木雕《清明上河图》局部图 图源:骠骑
负山襟海的地理格局造就了莆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积淀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的古镇古村、传统多元的历史街区、活态传承的非遗文化,成为莆田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优势和有力支撑。
目前,全市有不可移动文物14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拥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传统村落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5个、省级传统村落21个、省级历史文化街区2片,有历史建筑599处、传统风貌建筑1231处。
以上2图源:蔡昊
数千年前,古城所在的位置还是一片汪洋,随着板块迁移、泥沙堆积,海面逐年下降,形成大片长满蒲草的滩涂,所以当时的“莆”是三点水的“蒲”。
一千多年前,为了治理木兰溪水患,莆田的先民们用20年的时间,建造了古代水利工程木兰陂,将溪水引入平原灌溉良田,形成“枕山襟水”的自然环境格局。这让先民有了安稳生息的空间,丰富的农业物产与通达的航运提供了物质生活保障,古城的经济与文化快速发展起来。
时至今日,兴化古城不断顺应时代发展而改变,展现“文献名邦”应有的恢宏古朴。九曲木兰溪依然奔涌向前,带着千年文脉的回响,见证兴化古城再次复兴,走向新的征程。
古谯楼是连接古今的通道,展现了古代匠人的造城初心,也让今人透过城门,一窥先民鱼贯往来的盛况。
古谯楼是福建省保存完整的鼓楼之一,莆田人视之为“兴化府”的象征。该楼于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由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初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后兼具鼓楼功能。如今,古谯楼被打造成莆阳书房,不仅供应茶水甜点、售卖图书文具及文创产品,还有莆仙戏演出、民俗文化展示等,成为市民游客的热门打卡点。
眼下,莆田积极推进“文旅+”,深入发掘文化遗产内涵,充分释放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以上图源: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步入莆田绶溪公园“后村梅园”,沿途草木青绿,亭台楼阁相映成趣,身穿古装的游客在此拍照;绶溪大观园里,书院、曲艺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馆等迎来假期观光潮。
图源:莆田新闻
在绶溪公园建设过程中,当地最大限度保留公园内祠堂宗庙、特色民居原始风貌,打造一口井、一棵树、一座桥、一栋楼、一条溪、一首诗等“六个一”文化旅游特色IP,成为文化遗产元素与公园景区建设深度融合的代表。
此外,仙游文庙、涵江江氏民居、南日岛烈士纪念碑等文物保护单位纷纷开辟爱国主义、党史学习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拓展“文旅+教育”功能。
近年来,莆田市大力发展历史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等相结合,实现业态创新,激发“文化遗产+教育”,实现“文旅+”的双向奔赴与创新。
以上图源:福建电视台旅游频道
莆田作为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湄洲岛一直被台湾妈祖敬仰者视为心灵原乡。
图源:张颖
南宋进士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宋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海上遭遇大风后化险为夷,同行的保义郎李振备述妈祖事迹,路氏还朝后上奏宋徽宗,诏赐圣墩庙额“顺济”。由此,妈祖的身份得到官方认可。
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宋高宗第一次赐封妈祖为“灵惠夫人”,此后到清朝同治年间,历朝皇帝共褒封妈祖36次,封号从“夫人”升格为“天妃”“天后”直至“天上圣母”,冠绝古今。
千年流布,以“妈祖信俗”为核心,以妈祖宫庙、祭祀、传说神话、文学艺术等为主要载体的妈祖文化,不仅在中国广泛传播,还随着华侨华人的足迹传播到世界各地,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经由海洋联通世界的重要文化纽带。2009年9月,“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
以上2图源:林春盛
妈祖,亦称“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是传说中掌管海上航运的“女神”。她以扶危济困、救助海难的传说而闻名,被尊称为“海上女神”。
湄洲妈祖祖庙上,妈祖娘娘的石雕像屹立,巍峨高耸,高达14.35米!这座石像由365块花岗岩石组成,象征着湄洲岛的陆域面积。
图源:蔡昊
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风靡全球,颇受推崇。在美国洛杉矶中国城天后宫,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都有大批华人来到这里上香祈福,迎接新年;澳大利亚妈祖文化交流联合会,在每年妈祖节庆期间都会举办祭典、巡安等系列活动,展示华人的传统文化;妈祖敬仰者在广袤的非洲地区建立起多座妈祖宫庙,意在感谢妈祖于异乡的庇护……
图源:高亚成
“宋代坤灵播,湄洲圣迹彰。至今沧海上,无处不馨香。”清代进士庄俊元的五言绝句赞颂了“妈祖信俗”在海内外的深远影响。目前,全世界49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上万座妈祖庙,妈祖文化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有海水处有华人,华人到处有妈祖。”妈祖文化与海洋相伴相生,成为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体四层,总高32.3米,寓意妈祖诞辰农历三月廿三。图源:蔡昊
11月18日,2024 年度“全球Z世代”湄洲岛对话会(“妈祖文化的世界传播”论坛)和11月19日的第九届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暨第二十六届中国·莆田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都将在湄洲岛开幕。自2016年以来,每年举办一次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在全球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图源:张力
来莆田,听不懂莆仙话?让全国人民都听不懂的莆仙话,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语言?莆仙话是莆田特有的一种方言,只有360万人使用,被喻为“中原古汉语活化石”,保留了唐代以前的古汉语和古百越时期的语言遗存。
莆仙戏剧目——古抄本 图源:福建省艺术研究院
了解莆仙话,还得从看一场莆仙戏开始。
莆仙戏(旧称“兴化杂剧”“兴化戏”),福建省传统地方戏曲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现存古老剧种之一。
相传,莆仙戏源于唐朝。莆田江东女子江采苹被选入宫,深受唐玄宗宠爱,赐号“梅妃”,其兄入宫探望,唐玄宗赐一班梨园子弟偕归娱亲,成为莆仙戏艺术的源头之一。
图源:仙游县旅游事业发展中心
南宋时期,在宋杂剧的影响下,福建莆田、仙游一带出现了将歌舞念白综合起来搬演故事的兴化杂剧。
明代初年,兴化杂剧吸收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声腔的艺术因素,形成兴化腔,用以演出兴化戏。明清时期,这一戏曲样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4年,兴化戏正式改称莆仙戏。莆仙戏主要流行于福建莆田、仙游地区,在闽中、闽南的兴化方言地区也有流传。
莆仙戏《田相公踏棚》 图源:苏滨
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老舍更是写下“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的赞美诗句。
莆仙戏收藏的现存传统剧目5000多个,约占全国各剧种传统剧目总和的三分之一,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还没有哪个剧种可以与之媲美。获奖曲目和优秀演员更是数不胜数。
莆仙戏各种行当 图源:徐聪
1979年,莆仙戏《春草闯堂》进京参加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600多个剧团移植。
图源:莆田新闻
1986年,莆仙戏《秋风辞》参加第二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荣获剧本创作一等奖、舞美设计一等奖,被誉为“历史剧制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图源:莆田晚报
2022年,莆仙戏《踏伞行》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
2000年,王少媛获得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莆仙戏《叶李娘》编剧郑怀兴,王少媛饰翁懿娘 图源:苏滨
2004年,郑仁森获得第十一届“文华表演奖”。
莆仙戏《江上行》编剧周长赋,郑仁森饰刘顺泉
2021年起,吴清华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文化艺术)。
莆仙戏《踏伞行》编剧周长赋,吴清华饰陈时中
2021年,黄艳艳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莆仙戏《踏伞行》编剧周长赋,黄艳艳饰王慧兰
以上3图源:莆仙戏剧院
莆田,傍海而生,因海而美。天下妈祖,祖在湄洲。千百年来,妈祖文化以湄洲为起点,以海洋为舞台,不断拓展、持续演绎,从沿海到内陆,从中国走向世界。
畅游八闽平台
cybmflxx
漳州文旅
厦门文旅
绿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时福建
ssfj2023
转载请标注来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