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前后,一个出生在富裕家庭的青年,在好友的邀请下,来到一座名叫太和的偏僻小城,出任某中学教员。
对于教书,他非常熟悉,因为他的父亲就是某学校的校长,是扬名无锡的教育家,从小耳濡目染的他,自然也对教书这份职业,有一些自己的见解。
他的授课风格生动有趣,学生们很快便喜欢上这位青年教师,时常在课余时间找他聊天,和他谈理想、讲志向,渐渐与他结下深厚情谊。
他借此机会,组织学生举办读书会,带领学生阅读进步书刊,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鼓励他们参加革命,为祖国效力。
在他的努力下,革命风潮席卷整个中学,300多个学生都在他的影响下,坚定站到共产主义的阵营,天天讨论《辩证唯物论》等书籍,唱《国际歌》。
数个月后,青年得知我方农村根据地已发展壮大不少,认为他也应当响应组织的号召,深入太和农村工作,尽一切力量团结群众,为革命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他和同志们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经常往来县城附近的乡村,给农民兄弟讲述革命道理,呼吁他们联合起来,勇敢和敌人作斗争。
青年成长在富饶的无锡,后来又去北平读书,在来太和前,他几乎没有接触过乡村生活。也是到了太和,他才知道,原来,人世间真有那样悲惨艰苦的环境。
彼时,太和才接连遭遇几年水灾,农民多数走投无路,被迫卖房卖地,去外地逃荒乞讨,勉强维持生计。青年看到各家各户的境况,心痛难忍,立马召集同志们,和大家商议如何救灾,如何组织同志们进行反饥饿斗争!
在他们的带领下,无数个“灾民救济会”纷纷出现,大家互帮互助,取得胜利。
但由于青年等人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导致他们多数人的“身份”曝光,惨遭敌人的打压和针对,不得不离开太和。
不过,尽管如此,青年等人依然没有放弃组织救灾斗争活动,他们吸取经验,从台前转向幕后,秘密组织相关委员会,继续帮助困难户渡过灾荒。
他们的辛苦未曾白费,组织的力量在太和迅速壮大,成立太和县委,由青年出任书记一职。
此后,青年在太和创办《红旗》周刊,向广大群众宣传抗日救亡思想,以国内外时事文章号召大家加入革命队伍,发动革命活动。
1932年,青年在和敌人的斗争中,不幸伤了腿脚。大家将他送到某位朋友家,请来郎中帮他疗伤。可郎中的医术不精,反倒让青年的伤口发炎,病情越来越糟糕。
别人劝说青年回城市治疗,青年放心不下太和的群众,坚持留守太和,在同志们的掩护下,继续革命工作。
同年,由于某些缘故,太和组织暴露,敌人不仅逮捕多名同志,而且将青年列入抓捕名单。
青年的腿伤未愈,行走不便,同志们抬着他,到处躲藏。有群众见青年处境危险,提出帮助他离开太和的建议,但青年再次婉拒了。
在他与同志们的共同不懈奋斗下,月余后,太和的组织恢复了!
转年,青年接受组织的派遣,去往南京进行革命工作。在南京城里,他的身份又变成工人同志。他害怕自己不够粗糙的双手暴露自己,坚持用碱水洗衣,将手埋在沙子里不停揉搓,使得双手皮肤渐渐符合工人模样。
他的腿,由于没有及时医治,已经有些跛,加上长期营养不良,脸色相当苍白。和他共事的葛和林十分心疼他,几次提出要想方法帮他补补营养,他都没有同意。
1934年某天,青年忽然闯入葛和林的房间,通知葛和林赶紧离开南京。那个时候,葛和林并未料到,这是自己此生最后一次见到青年。
数月后,一群人走进青年的宿舍。青年敏锐察觉他们的脚步声,赶在他们进门前,销毁所有文件,和来者搏斗,不敌对方,落入敌人之手。
那时,青年使用的是化名,没有向敌人吐露一点自己的信息,敌人无法确认他的真实身份,可还是隐隐猜到,他应当是一位“大人物”,对他施以严刑拷打,企图撬开他的嘴。
然而,青年立场坚定,坚贞不屈,让敌人无功而返。
不久,青年被捕的消息传到陈立夫的耳中,陈立夫特地来亲自审问青年,直言自己已知青年的身世,质问青年为何不和自己的父亲站在同一阵营?
青年机智应对,没有中陈立夫的言语陷阱,曝光自己的“信息”。
陈立夫一计不成,又想一计。他让人带来青年的妹妹,等在青年的必经路上。懵懂的姑娘在见到哥哥的一刹那,激动呼喊哥哥,青年冷淡回视,平静对妹妹道:“你认错人了,我不是你的哥哥。”
姑娘愣了一瞬,再想说什么,青年已然冷漠路过她,走向监牢。
几天后,青年的父母在陈立夫的有意为之下,听闻女儿的消息,赶紧来牢里探望女儿。小姑娘琢磨出哥哥的用心,悄悄告诉父母,哥哥也被逮捕,让父母快去看望哥哥。
老夫妻几年没有儿子的消息,乍一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泪流满面。他们在女儿的指点下,去见了儿子,和儿子说了很多知心话。
走出牢狱,老夫妻对视一眼,开始竭力营救一双儿女。陈立夫派人告知青年的父亲,他可以释放青年的妹妹,但要求是,青年的父亲必须劝说儿子自首。
其后,青年的父亲多次到牢里看望儿子,看着儿子遍体鳞伤的模样,没敢明说自己的目的,只是旁敲侧击,希望儿子能明白自己的苦心。
青年确实渐渐清楚父亲的意图,可他却告诉父亲:“我不会放弃自己的信仰,您别再胡思乱想了。”
老人当场痛哭流涕,仿佛一瞬间老了很多岁。
对于如此结果,陈立夫并不满意,他一边继续给青年的家人施压,一边再次想出各种方法,逼迫青年就范。
只是,他低估了青年的坚韧意志。
1934年,一个寒冷的清晨,似乎已预料到自己结局的青年早早起床,洗漱完毕,和往常一样,听着窗外呼啸的风声,和下铺男友聊天。
但他说的话,又是那样“不同”。他告诉难友,他觉得自己可能活不了了,叮嘱难友,一定要帮助后来的难友,大家一起努力和敌人斗争。
果然,不一会儿,有敌人来叫青年的名字。
青年从容和大家道别,勇敢走向刑场。
那一年,青年年仅25岁。
他的遗体被好友收殓,安置在某个寺庙中。他的死讯,传回家中,他的父母悲痛万分。他的老父亲在次年送青年的棺木回乡,让青年落叶归根。
这位青年即是革命烈士顾衡。
参考资料:
《顾衡烈士在太和的战斗岁月》
《顾衡:英雄血洒雨花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