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6月,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余波刚刚平息的暧昧时刻,朝鲜半岛却突然爆发了一场民族内战,南北双方因为意识形态的不统一,而选择用战争解决问题。
按道理来说,这本来应该算是人家朝鲜的“家务事”,但是国际社会却总是喜欢在这样的事情中横插一杠,这中间有很多因素,譬如领土问题、盟国关系等等,总之,朝鲜战争也没有逃脱因大国参与而变味的命运。
当时正式参与战争的国家,除了南北朝鲜之外就是中国和美国,这场战争对于南北朝鲜来说显然是没有胜败的,因为在战争结束之后,这个国家该分裂还是分裂,该对抗还是对抗,除了徒留一身伤痕之外,可以说没有什么其他正面的收获。
而就中国来说,我国在这场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近20万战士将他们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英魂永存。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虽然我们的牺牲和付出极大,但是同样也因为在抗美援朝中的英勇表现,彻底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成为了一个不能被轻视的大国。
那么美国呢?当年在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负责签署停战条约的将军克拉克对媒体说,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在胜利的停战条约上签字的将军,他感到十分失望和痛苦。
再加上美国在战争中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近3.4万美军死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援助给李承晚的资金保守估计也有数十亿美元,足以证明朝鲜战争对于美国来说,就是一场烧钱与屈辱并行的战争。
所以,其实朝鲜战争的主要参战国,无论是南北朝鲜、中国还是美国都算不得最大的赢家。
而俗话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当时的参战各国都没有想到的是,朝鲜战争最大的幕后赢家竟然是苏联。
这件事情,要从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人为地划出“三八线”说起。
朝鲜本该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是就因为这条分界线的出现,让朝鲜分裂成亲美和亲苏的南北两派,而且双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从“打嘴仗”慢慢演变成了在三八线附近大动干戈,为后来的内战埋下了伏笔。
当时,苏联负责的是北朝鲜地区,为了扩大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也防止南朝鲜地区发动袭击,苏联对北朝鲜政府提供了巨大的支持,甚至还与北朝鲜签订了一揽子合作计划,这让金日成非常感动。
到了1946年6月的时候,北朝鲜的军队几乎已经被苏联给全副武装起来,飞机、坦克、大炮,只要北朝鲜有需求,斯大林就直接提供,甚至还帮北朝鲜在三八线附近构筑了5个空军基地,这让北朝鲜的信心空前膨胀。
虽然斯大林前期是为了维持朝鲜现状而为北朝鲜提供大量的军事装备,但是随着苏联野心的扩大,这些防御性军事装备的性质也变了味。从1950年2月到大战开始的这段时间里,斯大林态度大变,开始全力支持金日成“武统朝鲜”。
其实这也与美苏之间的博弈脱不开干系,因为在这段时间内,美国在欧洲地区建立了北约,这让苏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但是在欧洲地区又刚不过美国,只好在远东地区动手。
此时的苏联与中国已经签订了同盟条约,确信中国一定会站在朝鲜这边,同时也认为朝鲜战争的发生能够给美国在远东地区带来压力,这样就能让苏联在欧洲方向松一口气,更何况,远东地区的战争,基本上是不用苏联动手的,这简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从这里就能看出,其实朝鲜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南北朝鲜的摩擦加剧,反而是美苏之间在欧洲战场上的角力更加激烈,这才引发了苏联对远东地区的图谋,而这种图谋,就是朝鲜战争爆发的催化剂。
战争就这样爆发了,苏联作为北朝鲜的幕后支持者,虽然并没有派兵出征,但是背后却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这不仅仅是无数战略物资援助,同时还有超过3000名苏联军事顾问亲自前往朝鲜,对北朝鲜提供军事策略支持,北朝鲜很多的军事决策背后,都有着苏联军事顾问的影子。
据不完全统计,在1950年间,苏联向北朝鲜提供的军事援助物资总价值高达8亿7千万卢布,斯大林还曾经让人传话给北朝鲜,苏联将会全面提供坦克以及其他的军事装备,用以对抗南朝鲜。
除了实质性的援助之外,由于苏联没有正式参加战争,所以当美国参战之后,苏联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对美国进行了口诛笔伐,强烈谴责美国这种扩大战争的行为,并且呼吁要和平解决朝鲜南北冲突的问题,直接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和平使者”的形象。
另外,在朝鲜战争中,苏联对中国的抗美援朝行动同样也提供了大力支持。1950年10月7日,随着美国加大对南朝鲜的兵力投入,北朝鲜节节败退,战火甚至一度烧到了我国的鸭绿江边境,这明显威胁着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
其实当时我国的处境比较尴尬,毕竟是刚刚成立不久的新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国内政治,都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重要阶段,而此时如果去抗美援朝的话,势必会耽误收拾国内局势的步伐。
此时,苏联抛出了“一揽子”糖衣炮弹,称如果中国能够在这个关键时刻出兵朝鲜的话,苏联将会秘密派遣空军对中国志愿军进行保护和空中支援,而且还要为中国志愿军提供大量武器装备。
至此能够看出,虽然苏联的军队没怎么出现在朝鲜战场上,但是这场战争中却似乎处处都有苏联的影子。甚至在后来的停战谈判中,苏联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其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苏联承担起中朝对美谈判“幕后策划者”的身份,明确分析出了中朝应该在什么时期,以什么立场去和美国进行谈判,当时中朝做出的所有具体措施和方针,可都是经过斯大林过目并批准之后,才能真正与美国继续走流程。
其二,苏联仗着自己没有正式参战,在国际上扮演了一个“和平维护者”的角色,甚至在为中朝提供军事援助的同时,都没有忘记在国际上呼吁双方停战,用和平的方法解决问题。而这样的举动,的确为中朝争取到了国际上的声援,间接促成了和平谈判的成功。
其三,苏联不仅为中朝出谋划策、在国际上博得声援,同时也充当了中朝之间的“调解员”。当时中国与朝鲜之间有关谈判的问题也存在一定的分歧,而在双方谈不拢的时候,苏联方面的意见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中朝分歧的出现,极大程度地推进了和平谈判的进程。
事实上,苏联在此事上出钱又出力,最重要是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利益的目的。比如遏制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影响力扩张,比如要利用朝鲜战争牵制美国,让美国将本来集中在欧洲的目光分散出来一部分,减少苏联在欧洲的压力等等。
说得简单一些,其实苏联在朝鲜战争中的角色类似“表面上的中立者”,斯大林一边号召和平解决朝鲜冲突,一边又大力为中国和朝鲜提供武器装备对抗美国,甚至在国际上为中朝提供声援,这显然是一盘大棋,而目的就是削弱多方势力,让自己成为最后得利的那个“渔翁”。
当时苏联其实派遣了不少秘密空军前往朝鲜战场,但是为了不落美国人口实,他们将本国的飞机进行了伪装,甚至不允许飞行员用俄语对话,同时还禁止苏联的军事顾问出现在三八线附近等等。
另外,在对中、对北朝鲜的问题上,苏联也成为了那个“老好人”,基本上是要什么就给什么,还能充当中朝之间的润滑剂,甚至到朝鲜战争进入停战谈判的阶段时,苏联还能保持一个中立的立场,进行谈判协调,从这个结果上看,苏联想要坐收渔利的目的,的确是达到了。
更何况,与中国、美国、朝鲜巨大的伤亡数据相比,苏联仅仅损失了几百个人,仅看数据的话甚至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在苏联提供给我国武器装备的问题上也存在一些小问题,比如并不是免费赠送,而是打个七折而已。虽然这对于我国的军事建设来说也算是好事,但这也确实让苏联小小地发了一笔“战争财”。
当然,更大的利益还在后边。
首先是有关边境威胁的问题。朝鲜半岛的东北方向与苏联相接,这就意味着朝鲜的战争对于苏联本土也是有一定威胁性的,而当中国出兵跨过鸭绿江的时候,给苏联边境减缓了不少的压力,同时也维护了苏联的国家利益,毕竟不用打仗就能解决邻国发生的冲突,实为上上策。
其二,在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的实力的确被削弱了不少。美国在朝鲜战争中投入了三年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拿来与苏联博弈的力量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甚至在实力被削弱之后,还被迫调整了美国在亚洲地区的战略布局,这瞬间让苏联在欧洲战场上得到了喘息。
其三,朝鲜战争的发生,必然性地提升了苏联当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虽然苏联没有参战,但是中国、北朝鲜都是与苏联同一个阵营的成员,中朝联军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这直接代表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胜利,而苏联在该阵营中的地位绝对不容置喙,所以这场战争大大提升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最后,这场战争间接使得中国和朝鲜与苏联关系的愈发密切。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虽然我国已经和苏联签订了所谓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但这份条约是相当脆弱的。这主要是因为斯大林对中国的不信任,害怕再出现一个类似南斯拉夫的存在。
不过,当中国在朝鲜战争上的立场十分鲜明,明确站在苏联这一边的时候,极大提升了斯大林对中国的信任程度,尤其是在美苏之间的关系一天不如一天的敏感时刻,中国的这项决定对于中苏建立真正互信友好关系的意义重大。
总体来说,朝鲜战争虽然是美苏冷战开始后的第一场热战,但是其背景却仍旧脱不开美苏冷战的影响。只不过美国和苏联参与战争的方式并不相同,美国亲力亲为,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但苏联却并没有下场,使用了更加委婉和间接的方式影响了战争的结局。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的话,美苏两国在朝鲜战争之中的博弈,无疑还是苏联更胜一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