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在古代唐朝是华夏民族人口增涨的巅峰,不过也有的说清朝才是。当时,清朝人口出现爆发式增加,短时间内就从7000万人涨到了4亿人,这究竟有没有那么夸张?得知原因后,发现原来很简单。
据了解,明朝晚年,大清建立之初,整个天下百姓人数约为四千万人。发展到道光帝上位后,清朝的人口却意外涨到4亿人。这期间仅过了百来年,究竟是如何出现这样的数据的呢?这期间免不了各种历史因素的掺和。
先是雍正在位时,施行了大规模改革,包括经济的整改和张居正的献策。这让民生好过不少,人们有条件,也乐意生更多娃了。不过,由于官僚阶层的腐败,原来清朝的税收制度已不再适用发展,雍正便迎合时局,推广“摊丁入亩”制度,规定明确的田亩赋税,然后参考某一年间的税收当参考数据,接着再摊分入田税之中。
雍正的这种做法,使得平民的人丁税渐渐消失。而负责执行的官员也感到轻松许多,办事则更利索了。然而换成老百姓角度来看待,清廷不收人口税了,意味着可以生更多的儿女了,反正不用按人头交税,生多几个无所谓。所以当时的清朝民间,引起了一股生娃风,这给人口增加确实带来了利好现象。
然而雍正帝还下达一道赦令,取消贱民地位,让这阶层的人恢复了普通百姓的身份,这一下就多出了不少人口。由于雍正积极的改革和推进新朝政,使得人人安居乐业,人口速增,给后来的乾隆盛世打下了基础。
而想要人口多,粮食自然要备够。在康熙年间,民间的农作物已呈现多种类,官府提倡老百姓除了种米麦,还可以多种红薯、玉米等,在多政策的扶植下,这些农作物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因此,清朝民间的粮食储存得到成倍的增涨,老百姓的主粮丰富了,便不用担心家里孩子多,吃的不够分了。
在经过清朝一系列打鸡血的人口增涨后,有关人员于道光年间,进行了统算,得出当时清朝的总人口已经达到了四亿人。因此说清朝人口变涨,原因很简单,大体就出在政策和多种粮食等方面的执行。不过有时候人口暴涨,若是控制不当,也是一件麻烦事。
公元1751年秋,从瑞典远赴而来的牧师奥斯贝克,初次进入清朝土地,看着街头小巷拥挤的人头,很快就意识到了潜在风险。后来,奥斯贝克回到自己国家,就把所见所闻写成了书,还提出清朝正面临一个艰难的人口问题,也就是后来所谓的“马尔萨斯陷阱”。
而不久后,根据英国人马尔萨斯的说法,上层管理者完全不了解人口快速增长的风险,他表示人口涨了,如果没有生产材料增加,那么人均所得的分配资源就会变少,随之而来的就是基层人群的生活水平变低,人人都为了生存激烈竞争,导致小日子过得愈发艰难。然而对于这种说法,大家又是怎么看待的呢?欢迎在下面评论,分享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