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显微镜下,一个微小的病毒颗粒正在悄无声息地侵入人体细胞。这个过程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被完整记录下来。在显微镜后面,专注凝视着这一切的,是一位华裔女科学家——庄小威。
"我从小到大就想着要做科学家。"这句话,15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的庄小威说到做到。
谁能想到,这个在江苏乡下外婆家长大的小女孩,日后会成为哈佛大学双学科教授,更创造了让光学显微镜突破极限的奇迹。然而,她最终选择加入美国国籍的决定,却在中国科技界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1972年的江苏如皋,一个注定不平凡的生命降临人间。庄小威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庄礼贤是中科大近代力学系教授,母亲朱仁芝同样在中科大工程系任教。这样的家庭背景,为她日后的学术之路埋下了深深的根基。
可生活总是充满意外。小小的庄小威并没有在父母身边长大,而是在外婆家度过了人生最初的岁月。没有幼儿园的繁琐课程,没有补习班的紧张氛围,反而让这个天资聪颖的小女孩获得了自由成长的空间。整天泡在书堆里的她,在外婆的悉心照料下,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认字和算数的本领。
"红楼梦是天下最好的书。"四年级的庄小威这样感叹。读完整本《红楼梦》后,她不是因为结局伤心,而是惋惜再也找不到如此美妙的故事了。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对美的追求,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扎下了根。
1977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庄小威的父母双双调入中科大,她也随之来到了合肥。这个不到六岁的小姑娘,竟然直接跳级读到了小学二年级。放学后,父母轮流给她补课,物理、数学、语文,样样不落。
这段高强度的学习经历,为她打下了扎实的知识根基。
在中科大附中的日子里,庄小威的光芒更加耀眼。她总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却在各门功课上都名列前茅。在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中,她一举夺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份耀眼的成绩单,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1985年,13岁的庄小威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开启了她的少年班之旅。半年后,她又转入苏州中学的中科大少年班预备班。这段时间的历练,让她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物理能解释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这太迷人了。"年少的庄小威这样描述她对物理的迷恋。
1987年,命运降临重要的转折点。15岁的庄小威以600多分的高分考入中科大少年班。在这所当时比清华还要著名的学府里,她创造了一个至今无人打破的记录——四大力学考试全部满分。
"她有两个超人的本领。"同学们这样形容庄小威,"一个是怎么看书眼睛都是1.5,另一个是可以一边听评书一边写原子物理作业。"
这个留着短发的女孩,用实力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天才。
1991年,19岁的庄小威从中科大毕业,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通过国家公派留学计划,她踏上了远赴美国深造的征程。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她遇到了改变她命运的两个人:导师沈元壤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
杨振宁给了她一个重要的建议:"去学实验物理吧,做理论的还要靠别人验证,这感觉不太好。"这个建议让庄小威走上了实验物理的道路,也为她日后在光学领域的突破埋下了伏笔。
1996年,24岁的庄小威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命运给她开了一个玩笑,原本已经确定的斯坦福大学教职,在报到前两天突然泡汤。"因为你没有做过博士后,资历太浅。"这个打击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下定决心要读博士后。
1997年,她进入了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的实验室。"要不做生物吧?"面对朱棣文的建议,庄小威只说了句"why not?"就此,一个物理学博士开始了生物学的探索之旅。前两年,她几乎毫无进展,但她从未放弃。第三年,成果开始显现,她在成像技术上的创新,让她声名鹊起。
2001年,迎来事业的重要转折。七所名校向她抛出橄榄枝,她最终选择了哈佛大学。从早上10点到凌晨12点,除了吃饭和睡觉,她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研究中。这份执着,为她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荣誉:2003年的麦克阿瑟天才奖,2004年700万美元的科研基金,2006年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双学科教授。
在《自然》期刊上发表的随机光学重建显微法论文,让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记录病毒感染细胞全过程的人。这项突破性的研究,本该让她在2014年问鼎诺贝尔化学奖,却因为种种原因与奖项擦肩而过。这一遗憾,在科学界引发了广泛的争议。
"白兹格与庄小威的工作在物理原理上完全一样,发表论文的时间也一样。"北大生物学教授饶毅公开质疑评奖结果。事实上,庄小威的论文比白兹格早一天发表在《自然·方法》期刊上,这让许多人为她感到不平。但她选择了沉默,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新的研究中。
2015年,庄小威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成为最年轻的外籍院士。五年后,她又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这位身兼三院院士的华裔女科学家,用她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在美国做助理教授就可以独立带组做研究,不需要跟着大教授的思路走。"谈到美国的学术环境,庄小威颇为赞赏。
正是这种对学术自由的追求,让她在获得稳定工作后,做出了放弃中国国籍的决定。这个选择,在国内引发了巨大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