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0年前后,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却在荒凉多灾、多民族聚居的龙标以平和之心迎来了创作高峰,在此完成了诗家巨著《诗格》。送别老友时,他作《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尽显开阔豁达的盛唐气象。当这一幕在《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中由演员郝平精彩再现时,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玉平不禁感慨:“他好像说出了一种21世纪依然有的感觉,就是整个世界命运相连,‘天下大同’。”
近期热播的《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正成为展现文明美、艺术美、精神美的放大器,通过“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 +AI赋能文旅体验”的核心模式,带领观众“回到”历史“真实场景”之中,帮助观众懂诗人、懂诗篇、懂诗情。在推动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时代价值的当下,《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的出现可谓正当其时。
懂诗人
与文明“顶流”对坐
让诗人从课本里“活”起来
“我第一次爱上了孟浩然!”孟浩然,这个名字对国人而言耳熟能详,他是李白的偶像,是写下“花落知多少”的山水田园诗派宗师,也是《长安三万里》中的隐士大贤。但直到《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播出,许多人才了解到了这个“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隐士诗剑双绝,才华横溢;中年入长安,诗名远扬,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震惊四座……
通过《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观众认识了孟浩然等诗人,也读懂了他们的诗篇,真正领会到诗人的人生畅意、迷惘与潇洒。而在这背后,节目是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刻画真实生动的诗人,并传递其思想与智慧,或可从人伦之思、山水之思和家国之思三个维度来看节目的内容组织。
人伦之思,是节目让人物活起来的第一步,让观众看到、理解他们的性格、际遇及人生抉择。如“初唐四杰”变革齐梁诗文的纤巧绮靡,为大唐诗坛注入刚健雄奇之风;又如孟浩然与韩襄客错过的遗憾、王昌龄怀念战友“无那金闺万里愁”的悲凉、王维丧妻后三十年独居未娶的深情……一幕幕皆带领观众步入岁月深处,看到唐诗之美背后的真与情。
山水之思,融合了传统文化中的出世潇洒与对土地的归属感。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指出:“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离不开山水,离不开田园。”孟浩然落第失意,于吴越山水间寻得“无我”境界,写下“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隐居田园,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尽静美与理趣……诗人笔下的山水之美、莼鲈之思,正通过同一片土地,向当代人传递着眷恋与深情。
家国之思,是盛唐气象下的少年壮志,也是儒家文人“民为重”的兴亡为任。尽管诗人历经波折不幸,但他们对家国的赤诚永载诗篇。骆宾王西征生死未卜;杨炯作诗“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昌龄少年从军,笔下既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迈,也有“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悲悯;王维河西入幕,留下“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名句。大唐诗人们将热忱洒遍大江南北、沙漠草原,亦将家国情怀融入华夏血脉。
《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凭借真挚动人的故事、电影级的场景重现以及专业演员的精湛表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让观众得以与文明的“顶流”对坐,看到那些流传千古的佳作背后,是平凡人的喜怒哀乐与心路历程,通过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真正认识、理解并爱上唐诗与我们的传统文化。
懂诗篇
用故事串联“诗史”
让唐诗成为新的大众语言
纵观《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的叙事脉络,节目透过“初唐四杰”、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等十余位诗坛巨匠,描摹了从初唐至盛唐、再到中晚唐的唐诗发展历程,以个人“纪传体”形式串联起一部生动的“诗史”,呈现了一场天才辈出、群英荟萃的文化盛世“大秀”。
诗人辈出的时代,文化之“燃”令人向往,他们推动着文坛发展,各领风骚。“初唐四杰”中,王勃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开创壮别诗先河;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引领唐诗开阔气象;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在《全唐诗》盛唐阶段的472首七绝中独占74首,其《诗格》更是影响深远……唐诗在这些天才手中代代相传,终达“李杜诗篇万古传”的文明巅峰。
正如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静所言:“并不是一到了唐朝,大众就心胸立刻变得包容、开阔了,恰恰是孟浩然主张自我的书写,正因有个性化的诗人在前路探索,才有了盛唐李白如此夸张、极致自我的诗人。”节目所展现的文化传承历程,让观众在更好理解唐诗的同时,也进一步认知到,唐诗作为传统文化智慧传递的媒介,其传承至今,已成为了解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基础。
感性上,这种传承蕴含了丰富的集体情感记忆,如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令撒贝宁感慨:“这句诗一念,所有人都觉得写的是我,这绝对是好诗。”又如《红豆》中的“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同样以深情传唱千古。理性上,它是记录传统文化智慧与价值观的文明渊薮,是王勃“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的深刻求索,是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纯净。
随着大众文化认知的提升及《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的助力,唐诗传播愈发广泛,正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语言,被频繁应用于当代的各种场景中,这不仅体现了唐诗跨越时代的文化价值,更彰显了其非凡的文化魅力与思想能量,深刻影响着当代社会的发展风貌。
懂诗情
以“大同”实现文明共识
让传统智慧在新时代闪光
在节目尾声,探访团们会带领诗人“穿越”至今,重访昔日笔下的故土景致。写下“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的孟浩然会看见曾经垂钓的鱼梁洲,如今已经是一片繁华城景;王昌龄若至,会惊觉昔日“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的荒凉塞外,今已变为新能源基地……
当诗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及“大庇天下寒士”的家国情怀,在千年后的盛世得到回响,节目也挖掘出古今相传的发展理念,把传统文化拉得更近,形成跨越时代的文明共识。无论世事如何更迭变迁,人类在探索与追求中的共性价值,总能在文明的广阔舞台上找到共鸣,实现跨越时空的统一与融合。
王昌龄于千年之前所创作的诗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精妙地诠释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这一古老智慧“跨越”时空的长河,与当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产生了深刻的古今对话与共鸣。通过对唐诗的细腻解读,节目极大地促进了大众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价值与社会意义的理解与领悟,成功展现并传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尽智慧与魅力。
而节目也让观众看到,千年前的诗人们同样怀揣着为生民立命、为时代讴歌的愿景,他们澎湃的大义至今已成为文明共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曾经传承文化智慧、推动文明进程的人们,值得被当代人铭记;而他们的作品,如今正发挥着更加深远的价值。
随着近年来传统文化挖掘、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常态化,文化类节目如何使观众更深刻、立体地获取信息,成为必解之题。《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不仅提供了文化的桥梁,更像一叶扁舟,引领观众贴近文化的滔滔江水,带来多元视角。观众得以舀一瓢江水,感受其温度与触感,从而获得更真挚的感动与认同。v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