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初,毛主席计划组建东南野战军,由粟裕率领渡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
但是,粟裕坚决不同意,数次发电报力陈己见,还亲自去面见毛主席,最终说服毛主席放弃了这个计划。
这件事,一直被认为是粟裕坚持真理的表现,是美谈,但实际上,这是粟裕缺乏政治、缺乏大局观的表现,是不值得提倡的。
毛主席和军委之所以提出这个计划,是为了缓解中原地区的压力,在长江以南开辟新的战场,把蒋介石的部队吸引过去,既可以减轻中原地区的压力,又可以深入蒋介石的腹地,为日后继续南下、解放全中国打下基础。
应该说,这是毛主席和军委从全局的角度、战略的高度提出的计划,是非常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但是,粟裕作为前线的战将,考虑问题就没有这样的全面和高度了,而是从单纯的军事角度出发,认为渡江作战在目前来说不具备可行性。
粟裕认为,长江以南是国民党的腹地,我军在那里没有群众基础,大军过去会陷入绝地,各种后勤供应都得不到保障,是很容易出问题的,而且,华野的兵力本来就不占优势,要是再兵分两路,在面对国民党军队时,就更要吃亏了,很可能会得不偿失,两头没着落。
应该说,粟裕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从军事的角度来说,这些确实也都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不能不考虑。
但是,粟裕错就错在只从军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没有考虑全局。
其实,类似的事件在前一年已经发生过了,就是1947年6月的千里挺进大别山。
当时,蒋介石对陕北延安和山东解放区发起了重点进攻,毛主席为了缓解延安和山东的压力,就决定让晋冀鲁豫野战军渡过黄河,挺进国民党腹地大别山地区,牵制国民党主力部队。
这个计划的难度,和1948年开辟江南战场是差不多的,都是深入国民党统治的腹地,缺少群众基础,要想成功是非常困难的。
但是,刘伯承却没有像粟裕那样推三阻四,而是接到命令后立即执行,就是困难再多,也要坚决克服!
刘伯承就曾经说过:
“我们就像挑着一副担子,一头是延安,一头是山东,我们的任务就是把敌人拖出来,所以我们不能怕担子重,相反,我们担子越重,对全局就越有利。”
这才是大局观,考虑的不是自己的压力,而是能不能缓解全局的压力,只要对全局有利,自己就是牺牲得再多,也在所不辞!
在挺进大别山期间,部队确实遭遇到了非常多的困难和危险,一路上,国民党的部队围追堵截,天上的飞机狂轰滥炸,沿途也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当部队终于到达大别山的时候,12万人损失了6万人,只剩下了一半。
而且,为了急行军,重装备和武器大多数都丢掉了,部队几乎成了叫花子部队,要多惨有多惨!
如果按照粟裕的思路,这样做是很不明智的,但是,后来的历史已经证明,这确实是一个决定解放战争走向的大手笔,正是因为刘邓大军挺进国民党腹地,与华东野战军、西北野战军形成“品”字形结构,互相牵制国民党军,才为后来与国民党军的大决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就是一个统帅和战将的区别,统帅看的是全局,是未来,而战将看的是局部,是当下。
试想,如果是刘伯承接到这个任务,他是不会像粟裕这样坚持己见的,而是立即执行命令,至于以后会遇到什么困难,不是他们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而是去了再说,遇到什么困难就解决什么困难。
当年的华野参谋长、开国上将陈士榘后来也说过,在渡江作战这件事上,粟裕如果按照毛主席说的去做,其实也会成功,只是过程会不一样,粟裕在这件事上过于坚持己见了。
所以,粟裕这次的“抗命”,其实并不值得提倡,也不是什么美谈,而是他缺乏政治、缺乏大局观的表现。
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粟裕在建国后屡屡得罪上级,最终在1958年遭到了批判,从此郁郁不得志,能怪谁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