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中非关系迈入新阶段 农业合作大步向前

0
分享至

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等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

当中非关系整体定位提升至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新高度时,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前景愈发受到瞩目。

今年11月,在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南非牛油果、卢旺达蜂蜜等非洲优质农产品销量可观、大放异彩,让中非农业合作再成焦点;12月,中国将继续升级市场红利,给予包括33个非洲国家在内的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

一系列利好与机遇,如同燎原之火,激发了中非农业进一步合作的热情。“今年我们派团去了非洲,与10年前相比真是日新月异。”北京京瓦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主任范学斌日前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透露,京瓦中心作为北京打造“农业中关村”的动力引擎,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化重点将放在非洲。

“这是顺应国家战略发展、满足技术交流需求且符合商业逻辑的决定,潜力无穷。”范学斌指出,中非农业合作由来已久,步入新阶段后,双方都在积极寻求深化合作的新契机与着力点。如何培育好兴农惠农的友谊之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经验何以在非洲落地生根

一直以来,农业都是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且成绩斐然。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在非洲建成24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推广了玉米密植、蔬菜栽培等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非洲小农户。

中国菌草技术远播100多个国家,在卢旺达带动3万多人就业增收,被赞为“致富草”“幸福草”;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华南5号”木薯在非洲得到推广,产量水平高出当地品种4倍;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扎根”,推动多国水稻产量从每公顷平均两吨提升到7.5吨,还被印在马达加斯加最大面额的钞票上。

在国际热带农业研究所总干事、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非洲区域主任Simeon Ehui看来,中国经验之所以能在非洲落地生根,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应对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农业实践等方面面临着共同的挑战,这为双方创新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则认为,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和经验与非洲正在推动的现代化所需要的经验具有高度的相关性。他提到,与非洲一样,小农户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主体形式,中国一些适合小农户操作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能给非洲小农户提供借鉴。

比如,中国在玉米种植中采用的劳动密集型技术,通过施用良种、密植、适度施肥、增加中耕除草次数的简单技术方案,显著提升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非洲突破资本和技术瓶颈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京沃德辰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皓也表达了相似观点。2023年,该公司培育的蛋鸡、肉鸡成功出口到了坦桑尼亚。“此前当地种鸡多从欧洲进口,市场成本极高,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相关育种技术更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养殖水平。”

但李小云也认为,非洲不能照搬中国经验,还需因地制宜。

小技术也能带来大丰收

非洲农业发展到底需要什么?在前不久召开的2024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平行会议上,来自国际机构和中非两地的政府官员、技术专家、企业家等数百位嘉宾对此进行了专门探讨。有人呼吁中非加强资金支持,推动非洲国家增加农业研发投入,也有人强调农民组织化以及改善全球贸易治理的重要性。

不过,与会嘉宾在一点上达成了共识:中非农业科技合作前景广阔,未来必将在促进非洲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对此,中国农业大学校长孙其信分享了该校在坦桑尼亚等非洲国家开展农业技术推广的成功案例,表示小技术也可能发挥大作用。

2021年,中国农业大学在提高了坦桑尼亚当地玉米产量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小豆子大营养”项目,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为帮助当地农民消费大豆,我们还带去了家庭手摇式豆浆石磨等简单易用的打豆浆工具,深受当地农户欢迎。”孙其信指出,将大豆加工成豆浆,不仅延长了产业链,还改善了当地居民蛋白质的摄入水平。

作为项目的主持者,李小云表示,在坦桑尼亚工作10多年的经验让他深刻认识到,解决非洲农业问题需要从简单理念入手。“在非洲农村地区,简单实用的农业技术往往比大型现代化设备更能发挥实效。”比如,与昂贵且体型庞大的机器相比,其引入的低成本玉米加工装置,成本仅1-2元,却能供农户每天使用,显著提高了加工效率。

李小云指出,在中非农业合作中,要从实际需求出发,不要一味追求大型现代化设备,简单实用的玉米密植方式,手动玉米脱粒器和家庭手摇式豆浆石磨等“小而美”的技术和工具,看似简单的技术创新,实际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土壤健康和人类营养的一体化发展,能够切实解决非洲农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风险与机遇并存

“中非合作是一条互利共赢的双行道。”Ehui表示,双方可以在农业机械化、数字农业和生物科技等领域深化交流,共同开发适应双方需求的创新解决方案,但是合作过程中也存在着基础设施缺乏、政治不稳定等挑战。

非洲绿色革命联盟区域总监Jean Jacques Mbonigaba Muhinda回忆道,他在与不少企业沟通后发现,许多企业拥有出色的科技解决方案,经过调整后能在非洲大放异彩,但是落地效果并不理想。“可能是对非洲市场的具体情况缺乏了解,或是不熟悉当地文化。”

Muhinda表示,一些颇具实力的企业,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包括对非洲大陆的投资流程了解不足,在进入非洲市场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与困难。对此,非洲绿色革命联盟(AGRA)亚洲代表处负责人程诚建议企业认真调研,将风险视为商业机会,避免对非洲认知不足或过度自信。

“中国企业应将非洲视为一个极佳的商业机遇,不要抱着做慈善或践行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心态。”程诚说,“只要用心调研,非洲蕴含的机会和盈利空间是极为可观且令人满意的。”孙皓则结合亲身经历,提出中国企业可以寻找了解当地情况的合作伙伴。

语言障碍被多家受访企业频繁提及,成为阻碍中非农业交流合作的“拦路虎”之一。马拉维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Wilfred Kadewa表示,因为与中国在工程技术等专业方面的交流存在困难,该校专门开设汉语专业,致力于将众多优良技术从中文翻译成马拉维本地语言。

“我们是一所很年轻的大学,师生都很年轻。”Kadewa称,希望把学校职工、师生送到中非的田间地头,进行更多实践学习。Ehui也建议,通过培训合作和技术转移扩大青年与女性的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双方年轻专家、科学家的研究发展水平,同时强化政策框架进一步支持创新,推动知识及资源在中非实现无缝流动。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婉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青年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青年报
有重大影响力的全国性综合日报
125224文章数 59226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