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1月19日报道 德国《明镜》周刊10月11日刊登题为《阅读百年》的文章,作者是安德烈亚斯·贝尔纳德和菲利普·厄姆克。全文摘编如下:
2002年,当文学评论家马塞尔·赖希-拉尼基发表他眼中德国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名录时,他向读者承诺:“你们不会发现我忽略掉了什么。”他借此谋求一种全面、规范性的权威,就像所有在报纸、杂志或百科全书上发表的书籍名录一样。
本刊在为法兰克福书展汇编100部1924年至2024年间的德语文学作品名录(其中大部分是长篇小说,也有短篇小说、回忆录和录音带)时,努力采取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
这份书单跨越百年时光,总能以一种令人惊叹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信息。
就书单中体现的文学形式的发展变化而言,日耳曼学研究对过去100年间叙事文学写作风格变化的普遍看法得到了证实。20世纪中叶以后,实验性叙事和突破传统体裁界限的创作达到鼎盛时期,我们书单中的阿尔诺·施密特、弗里茨·鲁道夫·弗里斯、胡贝特·菲希特和彼得·魏斯等作家体现了这一点,但文学创作在那之后又开始重新回归传统的大型叙事小说。
在某些层面上,我们的书单具有周期性结构,由此反映了从1924年到今天一个世纪的欧洲:在经历了两次战争的动荡,以及1949年到1989年之间的一个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角度来看稳定的、几乎充实的时代之后,欧洲最近一段时间再次陷入一场根本性的地缘政治危机。
因此,过去100年的“德语”叙事文学——正如这份名单生动显示的那样——是一个可渗透、可变化的领域。尝试再次将其浓缩进一份书单的做法可能看上去把握不大,但在数字受众条件下,这一做法有了新的意义。由于新媒体的出现,所有文化产品现在都可以被永久地获取并评论。这构成一个密集的内容流,其层级结构和差异相较于传统大众媒体的过滤标准可能更难界定。因此,我们的推荐书单旨在提供灵感,在这个难以一眼看清事物全貌的时代维持一种秩序。
1.《魔山》 托马斯·曼 1924年
1912年,托马斯·曼前往瑞士一家疗养院探望妻子,那里聚集的现代颓废社会的代表人物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受此启发,托马斯·曼于12年后出版了这部小说,以有趣的笔触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20世纪初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类型和立场。小说中的人物塞滕布里尼(共济会员、人文主义者)、纳夫塔(禁欲主义者、虚无主义者)、肖沙夫人(世界主义俄国人)和迈因海尔·佩珀科恩(野蛮自然主义者,以作家格哈特·豪普特曼为原型),他们后来都成为文学史上的著名角色。他们进入了23岁的主人公汉斯·卡施托普的生活和意识中,他实际上只想在达沃斯的贝格霍夫疗养院待上三个星期。
2.《城堡》 弗朗茨·卡夫卡 1926年
这是卡夫卡于1922年最后一次尝试创作小说,本书直到他去世后才出版。小说将主人公K置于一个乡村的冬季世界,这个世界的轮廓模糊,生活条件和规则不明确,而且随着故事的发展变得更加神秘莫测。不祥的城堡及其权威无处不在,却又无处可寻,充其量只能被理解为一个无法识别的现实的象征。它们引发了K无尽的阐释过程,小说的读者也未能从中幸免。
3.《梦游人》 赫尔曼·布罗赫 1931-1932年
这篇小说分为1888年、1903年和1918年三个部分,围绕三名主要角色讲述贵族价值观、小资产阶级的向往主题,以及利己的商业头脑的一连串解体过程。作为各种相互关联的叙事线索的补充,这个“三部曲”还以随笔式的插叙,在详尽的按语中对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崩溃及在其中“梦游”的个体进行了评论。
4.《更大的希望》 伊尔丝·艾兴格尔 1948年
这是这位伟大女诗人的唯一长篇小说,在二战结束三年后发表,也是最早用文字描述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屠杀的文学尝试之一。小说从一个“半犹太”女孩的视角,讲述了她在战时的维也纳对自己被遗弃和面临危险的感受日益加深。这种感受与其说是恐惧,不如说是惊讶。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超现实的视角,它讲述着大大小小的恐怖事件,就像一场漫长、痛苦却又荒诞的噩梦——从孩子日常生活中受的委屈到外婆的自杀,再到战争尾声时的血腥混乱。
5.《隐墙》 玛伦·豪斯霍费尔 1963年
每个人都听说过豪斯霍费尔笔下的无名女主角,她想在山中的猎人小屋待几天,却在第二天早晨醒来后被一堵无形的墙隔绝在文明世界之外,不情愿地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生存历险。自1963年出版以来,人们阅读这部现代版《鲁滨逊漂流记》时不断尝试着新的阐释方式——从生态女性主义到核灾难的象征,再到大流行病的情境。正如《纽约人》周刊两年前指出的那样,它是一部“关于极度孤立的异类经典”。
6.《无欲的悲歌》 彼得·汉德克 1972年
这是这位经常撰写冗长作品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优秀、最紧凑的文本:以谨慎、置身事外的同情讲述了他母亲的生平故事——她在作品创作的几周前自杀。汉德克不仅讲述了一个时代以及婚姻和家庭决定一名女性命运的社会背景,还思考了身为儿子的他对这名女性来说,究竟是厄运还是救赎。不加掩饰,目光敏锐,正是这部作品的动人之处。
7.《钢琴教师》 埃尔弗丽德·耶利内克 1983年
这部触动人心的小说讲述了两种不正常的关系:钢琴教师埃丽卡·科胡特和想把她培养成钢琴大师的专横母亲之间的关系,以及埃丽卡和她年轻的学生之间的关系,后一种关系导致一段自我毁灭的恋情。在这本书中,耶利内克借鉴了自己身为饱受折磨的音乐“神童”的经历。从形式上看,这部小说可能比耶利内克的其他作品都要传统;但从内容上看,却是她最激进的作品之一。
8.《奥斯特利茨》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 2001年
这是一本“性质不定的散文书”:作者用真实的生平故事塑造了忍受被压抑的恐惧的雅克·奥斯特利茨这一人物形象。科学家奥斯特利茨在儿童时代被从纳粹手中解救,被送到威尔士一处牧师住宅。他一步一步发现自己的生平过往。泽巴尔德的作品风格独特鲜明,他用读起来有些古朴的德语写出有节奏的长句,行文常常离题,却又高度集中。但对于本书在美国和英国取得的成功反响,作者所知甚少:2001年12月14日,在《奥斯特利茨》出版数月后,泽巴尔德因事故去世。
9.《克鲁索》 卢茨·塞勒 2014年
在塞勒的小说中,希登塞岛成了一个政治与诗意并存的地方,它既位于前东德境内,又仿佛置身于境外。1989年夏天,一名来自哈雷的24岁日耳曼学大学生在这里找到了避难所。他打着季节工,在叛逃者和遭遇海难者中发现了一个新的集体,还与岛上世界的魅力中心“克鲁索”建立了亲密友谊,直到这个乌托邦般的集体随着东德的解体而消逝。这部充满张力的小说在一个被警察支配的空间中,营造了一个具有文学启示性的岛屿梦想。小说呈现了一系列由冒险般的逃亡和救援情节组成的鲁滨逊式故事,与不断上涨涌现的当代事件浪潮交相辉映。
10.《人坐在世界的边缘,笑》 菲利普·魏斯 2018年
这部小说分为五卷,叙述者各不相同。这本流畅连贯的角色叙事小说展现了一个世界:从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一名年轻女性充满希望的觉醒,到2011年日本大地震,再到一名因意识到人类破坏力而失去理智的气候研究员。这本书是对这样一个问题既杰出又充满叛逆性的探讨:地球日益遭到毁灭的现状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一面镜子?(编译/宋羽豪)
《魔山》一书封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