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中国史
两宋篇
赵匡胤黄袍加身,以有效的制度结束了五代以来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定律,然而成也制度、败也制度,赵家坐稳了皇位却没能坐稳天下。
今天,回到地图上的两宋时代。
01#
周、宋立国形势
割据势力
后蜀、南平、周行逢、南唐、吴越、北汉、定难、党项。
奠定者
周太祖郭威、周世宗柴荣。
背景
刘知远死后,契丹横行黄河以北,后汉朝内权臣当政,后汉隐帝厌恶为大臣所制的局面,大肆诛杀权臣,遂酿成亡国兵变,令后周取而代之。
地图上的历史
后周虽然只有九年,但为北宋打下了极为有利的立国基础,想理解北宋建国后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了解后周世宗柴荣的贡献必不可少。
在这张地图上,后周的疆域北过黄河、南临长江、西据关中、东临大海,已经占据了中国历代王朝的核心区域。但在后周世宗继位之前,后周的领土远不及此。立国之初,由于契丹、南唐强盛,后周黄河以北的疆土长期受到契丹袭扰,南疆则一度退缩到淮河流域。至于山西地区,原属后汉的十二个州仍是北汉领土,不仅使后周疆域小于后汉,还导致汾水流域和黄河时常受到袭扰。
郭威去世后,北汉认为正是南下良机,于是联合契丹下潞州,著名的高平之战就爆发在潞州以南。打赢了这一仗,后周才真正和北汉分山西而治。
高平大捷后,周世宗有了扫平天下的志向,此时比部郎中王朴趁机献上《开边策》。在《开边策》里,王朴提出:南唐与后周接壤两千里,应当以袭扰为主,敌人哪里防备薄弱就进攻哪里;南唐只有防守之志,必然大举兴兵救援,如此可以用少数兵马消耗南唐国力,迫使其放弃长江以北;以江北为基础可以吞并南唐,再逼降岭南和巴蜀地区,至于河东地区的北汉则应最后处理。
其实,当时的后蜀政治也比较黑暗,但鉴于后唐当年命大量精锐西下灭蜀,导致中原空虚国破主焚的结局,周世宗还是决定以重兵保护国都,以轻兵袭扰南唐。同时也派出分军进攻后蜀的凤州、秦州等要地,既切断后蜀军出蜀的要道,又造成要攻蜀的假象,逼迫后蜀皇帝屯兵剑门和白帝城等要隘,专心防守不敢出兵骚扰。
由于战术合理,周世宗仅用少量兵力就实现了疲惫南唐、震慑后蜀的目的,而北汉和契丹刚刚经历败仗,不敢妄动。趁着大好时机,周世宗大举攻南唐,遂有显德五年(958)南唐称臣,割让江北十四州之事。
全据两淮以后,周世宗致力于疏通汴水为核心的水道,南通两淮地区,北达河北区域,然后打造了强力的舰队。正是凭借舟船水运之力,后周军队能够在南攻扬州的同时对契丹南下迅速做出反应。只可惜周世宗英年早逝,也没有留下适龄的继承人。
以上,就是赵匡胤篡夺后周时继承来的大好局面。
02#
北宋灭南唐
性质
北宋完成南方统一的最后一战。
作战方
北宋军、吴越军;南唐军。
背景
北宋灭亡南汉、拉拢吴越,全据长江上游、中游、江北以及珠江下游,实际对南唐形成了四面包围。
地图上的历史
宋灭南唐,是一场经典的多路协同战。北宋虽然领土大、兵力强,但水师的数量和质量不敌南唐。为避免水上决战,宋军采取多路牵制破其一点的战术。因此,在地图上,无论宋军从荆湖地区出发的曹彬部也好,直指和州的潘美军也好,沿汴河南下的京师水军也好,其决战地都集中在和州周边这一段江面。
当时,南唐水师主要在湖口(在地图江州附近)、金陵(江宁府)、润州三地,仅湖口就屯有朱令赟的十万水军。为了孤立这些屯兵要地,宋朝令王明在池州分出一军,袭扰江西地区,令吴越王出兵北上,进攻常州威逼润州。这样一来,南唐湖口、润州的重兵都受到牵制,金陵因此孤立无援。
若是传统的渡江战,攻占渡口只是第一步。此后,大量船只必须日夜往返转运步兵骑兵,动辄需要数日。可宋军采取的是浮梁战术,它的优点在于,只要在局部打出优势,战船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形成浮桥,有了桥梁,步兵骑兵转瞬就可以渡过大江。由于从未见过这种战术,李煜等人直到宋军浮梁开始准备都还没有足够重视,仅仅以数万人马前去阻拦,结果被飞速渡江的宋军击溃。
除此之外,灭南唐之战还有两个事件至关重要,这两件事都出在朱令赟身上。首先是开战之初,湖口十万大军竟然将宋军曹彬部沿长江北岸而东的舰队误认为是例行巡江,完全不加阻拦,致使宋朝西路军迅速突破池州直奔和州。其次是金陵被围后,朱令赟奉命率大军东下营救时不顾长江冬季水浅,用能载千人的大舰出击,结果弄巧成拙,全军因巨舰堵塞航道进展缓慢。等开到独树口时,又中了宋军的疑兵之计,将插在江中的假桅杆误认为是舰队而逗留不前。好容易和宋军交战,又运气不佳,火攻一半时风向逆转,结果自毁长城。
03#
宋江起义
性质
北宋末年激烈的内外矛盾诱发的小规模农民起义。
起义人数
三十六人(宣和二年末)。
背景
北宋末年,徽宗沉溺享乐,军国大政由蔡京、童贯等六贼把持,百姓在层层剥削下民不聊生。
地图上的历史
宋江起义的故事在中国文学领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误会,但也正是因为误会,让这场小规模的起义传播近千年而不衰。
在这幅地图上,起义军的运动路线以大家熟知的水泊梁山为起点,但事实上,水泊梁山只是宋江义军的短暂落脚点,他们长期以少数人马转战四方,过的是侠客般的生活。
宋江起义兴起于宣和元年(1119),地点是黄河以北,因此被称为河北剧贼。这年十二月,起义军转移到宋朝都城东京以东地区活动,脚步达到河南、山东一带。直到宣和二年(1120)年末,宋朝的官方文件上还有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官军数万人不敢相抗,请求招安宋江以对抗方腊的说法。显然,宋江的起义军长期就是一小批武艺高强的百姓。转战黄河以南后,他们仅在梁山泊稍微逗留后就向东南而去。在南下的过程中,宋江的军队有所扩编,他们一路上干的往往是劫富济贫之事,人数虽少影响却极大。
地图上,起义军在沂州路线有所偏折,他们在这里遭到了知州蒋圆的袭击,不利而走。此后起义军进入淮南地区,被称为淮南盗。一路转战到沭阳地区时,被县尉王师心阻击。当时宋朝的县尉麾下并没有正规军,应该是以手下百十个差役阻击的,可即便如此,宋江军仍然落败。当时,宋江的义军大约是有渡海的打算,但在海州被知州张叔夜招募的千余死士伏击,宋江这才被迫投降。从这两件事来看,宋江的军队规模依旧很小。
投降以后,宋江等三十六人依然意气风发,显然是得到了朝廷的招安。招安以后,宋江并没有死心塌地地为北宋南征北战,而是不久再次起义,最终被宋朝镇压。
或许是这支在京城附近活动、武艺高强、劫富济贫的义军迎合了人们内心对社会不公的不满,不久以后,这次叛乱竟然成了百姓说唱的内容,到南宋时已经闻名遐迩,在这些被夸大的英雄故事基础上,遂有了元末的《水浒传》。
04#
元灭南宋
性质
元朝取代传统中央王朝的一战。
作战方
忽必烈、伯颜、阿里海牙等率领的元军;南宋四川、荆襄、两淮等地的守军。
背景
蒙哥死后,忽必烈击败阿里不哥出任大汗,将灭宋战略由“围蜀灭宋”改为突破襄阳。南宋则防线布置大体如旧。
地图上的历史
元朝灭亡南宋是一个摧枯拉朽的过程,战术上西攻重庆、东攻淮南作为牵制,元军主力则集结在襄阳、樊城两座重镇之前,试图打开南宋的中门。这场战役又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打开襄樊、沿江灭宋、天祥抗元、蒙古反攻。
打开襄樊一战最为激烈艰难,元军历时六年且借着奸相贾似道的误国举动才得志于坚城之下。从地图不难看出,襄阳和樊城地处汉水入长江的咽喉要道,也是平坦开阔的南阳盆地进入荆襄地区的重要关口。而汉水和南阳盆地,是元水军和骑兵进入南宋疆域最方便的途径。一旦襄阳、樊城失守,元军可以南入荆湘,切断宋朝西部四川、陕西防区和宋朝核心的联系,同时顺流而下打开镇江、建康等沿江关口,不仅威胁宋都临安,而且可以使得宋朝江北的军队成为孤军。控制长江以后,元朝的东路军就有机会南下威逼宋朝核心或者沿海路展开搜山检海的大追杀。
当时襄阳和樊城由吕文德把守,他虽是能干的老将,却在此前被蒙古人修建榷场的谎言诓骗,导致襄樊周围出现了可以分割襄阳和外界联系的土墙工事,为襄阳被困时宋军驰援困难埋下了伏笔。而宋将范文虎在屡次支持襄阳失败的危机之下,还想着借战争提高个人地位,恬不知耻地跟贾似道汇报:我带着数万兵马进入襄阳就能一战平定局势,丞相您千万不要让李庭芝节制我,这样事成了都是您的功劳。结果范文虎不仅自己一败再败,还妨碍了李庭芝的作战计划,尤其是在攻打鹿门一战,范文虎竟然将战舰和辎重全都丢下逃命。屡次支持失败是襄阳、樊城被攻破的最重要因素。
襄樊城破后的故事,仿佛南宋初年的搜山检海重演。张世杰带着小皇帝沿海岸线乘战舰南下避难,爱国将领文天祥则逃出敌营,来到江西地区组织义兵反元。我们可以细看这条紫色的逆行虚线,它的每一段延展都浸透了无数爱国军民的血泪。
在文天祥抗元声势激烈的时候,其实元军主力有不少已远赴西北平叛,其中包括南征元帅伯颜。等到叛乱平定,元军精骑兵开始驰援江西,文天祥于是被一路逼退。景炎三年,文天祥被迫放弃岭北,屯兵海丰据守。海丰北面的五坡岭正是文天祥全军覆没之处,在兵败之前,文天祥其实还勇敢地从海丰逆行来到潮州,最后无奈撤退。
还有两条地图上没有标出的线也颇令人感喟,一条终结于今天广东阳江的海陵岛,爱国将领张世杰在转移奋战时在此被风浪吞噬。一条终结于越南的占城,曾经的宋朝丞相陈宜中就抛下了军民,在崖山海战前逃往此处。
《地图上的中国史》(上下册)
百万畅销书作家、
“透过地理看历史”系列作者李不白
首部青少大历史
以山形水势,
解历代兴亡。
青少年一读就懂的宝藏中国史!
地图上的中国史系列回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