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在邻居家的电视上看到你直播上《海燕》,这哪里是上课?”
当在线直播课、网络公开课时兴的今天,你可知道,现年95岁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在40多年前就上电视直播开课了。
宋怀强(右)、赵静(中)、刘家桢(左)等上台讲述。
作为于漪老师的孙女,同济大学附属新江湾城实验学校教师黄音,19日在上海教育电视台演播厅讲述了于老师1977年10月17日向全上海市民直播公开课的轶事。她说,一直视自己为“草根教师”的于老师,用70多年的教育人生教会了她一个为人师者最朴素的道理——“课堂教学就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安身立命的根本”。
【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
20世纪70年代,语文老师于漪已小有名气,她上课的教室里时不时有慕名而来的同行观摩课堂。那一天,于老师进教室后又发现有人在后排旁听课程。她并不以为意,按课程计划上完了整堂课。
黄音老师讲,课间,这位听课的先生从课堂的后面走上讲台,和于老师交流。“其实我是一个导演,接下来的一个礼拜要在南京路上搭一个简易的棚子,还原教室的场景,”让人意外的是,此人并非教师,而是前来“打前站”,他对于老师说:“给你一个礼拜准备的时间,希望你能够向全上海市的市民直播上一堂公开课。”
那个年代,电视机还并不普及,谁家有一台电视,邻居们都会集中到他家去收看节目。而且,那时候电视里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实况,比如踢足球赛、文娱表演等,从来都没有见过中小学教师直播上课的。
对此,于老师感到很新鲜,但也有些紧张。她把这个任务接了下来,思前想后选择了一篇课文,那就是高尔基的《海燕》。经过充分准备,于老师的这堂直播课上得不错,有一些大学教授和于老师交流,“我们都知道中小学的老师很有会上课,但是没有想到能上得那么好。”
当时,于老师上完课之后,提着包乘上公交车,从南京路回家。在下站的地方,黄音老师的爷爷就在那等着她的奶奶。于是,老两口就开始对话了。
黄音的爷爷对奶奶说,“我平时就知道你工作很忙,但是你在忙点啥,我从来都没有问过。”爷爷显得颇为惊喜,“今天我在邻居家的电视上看到你直播上《海燕》,这哪里是上课?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听了爷爷的话,黄音坦言,“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会像清澈明净的泉水一般,叮叮咚咚地流入学生的心田。”
事实上,“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这句话,成了当天上海市语委办公室指导的“教文育人 润心弘道”于漪教育教学思想诵读研习活动的三大篇章之一。
在上海市社联第十八届学会学术活动月开展之际,于漪这位语文名师的金课,真的可以被“诵读”——朗诵艺术家蔡金萍和狄菲菲摘录了《于漪教育教学絮语集》中的格言来诵读;朗诵艺术家方舟携黄蕾等教师则诵读了于漪著作《岁月如歌》片段;朗诵艺术家宋怀强、赵静、刘家桢还联袂登台,讲讲《从草根教师到人民教育家——于漪传》书中的小故事。
【让学生记一阵子,更记一辈子】
“在曲阜师范大学建立的中国教师博物馆内,就专门设立了‘于漪书房’。”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市教育发展金基会理事长王荣华上周赴教育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曲阜师大,为来到孔子故里的百名青年教师主讲“弘扬教育家精神、做于漪式好老师”。他表示,于漪教育教学思想的精髓就在于鲜明提出“德智融合”“教文育人”“启智润心”,她对语文学科必须坚持“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于漪的课,甚至照进了文艺评论家的童年回忆。作为杨浦中学1967届毕业生,文艺评论家毛时安曾经写过一篇题为“难忘的中学‘最后一课’”的文章。那时候,毛时安其实已经毕业参与工作,他的一位同学马上要北上参军,于是两个小男孩就相约回到母校再看一看,想留下一个美好的念想。
走着走着,两人就来到了教学楼前,听到的教室另一头传来了于老师上课的声音。心向往之,却没有办法进课堂,那怎么办?只能隔着门板“偷听”,毛时安这样形容于老师上课——
“透过教室薄薄的门板,于老师讲课的声音清晰地传进我们的耳中,抑扬顿挫,那么嘹亮饱满,充满了激情。就在那一瞬间,我们感到阳光穿透了厚厚的黑色云层,照亮了荒芜的大地,仿佛有嫩绿的小草,从我们的心田钻了出来。”
黄音直言,其实毛时安不写这篇文章,于老师自己压根都不知道一堂寻常的家常课,有两个小男孩在偷听,更不会知道她的教学使其中一个小男生爱极了。“课本中,祖国山川的风光美,语言文字的意蕴美,民族品格的高尚美,让小毛时安立志成为一名文艺评论家。”
同为从教者,黄音援引于漪老师的话说,上课就要像铁板钉钉。“一堂空间意义上的好课,那就是不仅要教在黑板上,还要教进学生的心里;一堂时间意义上的好课,那就是不仅要让学生记一阵子,还要让学生能够记一辈子。”
“如何成为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是当前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市教委副主任叶霖霖表示,也许不是每位教师都会成为教育家,但每位教师都应该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懂教育、爱教育、有知识、有智慧的好人。“学习于漪教育教学思想,永远在路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