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你还会参加同学会吗?
身边的朋友,每个人对同学会的感受不尽相同。
有人说,同学会是合理的人情交往,去一去也无妨;
但更多的人却认为,那不过是一场表面的寒暄。
这让不少人开始好奇:若是每个人都对“同学会”说真话,会怎么样?
如果大家开始对“同学会”说真话……
实际上,网上有很多关于“同学会”的讨论。
和现实中的矜持与遮掩不同,不少人都在网上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对同学会的真实看法。
嫌弃、埋怨、或者感慨、遗憾的评论占多数:
“同学聚会对于我来说毫无意义,对于那种本来很穷、或者成绩很差、后来混的好混有钱的人来说很有意义,因为有了炫耀和吹嘘的场合。
大家表面上看着云淡风轻,实际上已经从头到脚把别人里里外外打量一遍,想从表象判断对方过的好不好不仅用眼睛打量,还要旁敲侧击套话。”
“当我同学一家子进来的时候,我一瞬间以为她女儿就是她,过一会儿才反应过来旁边这个发福的中年妇女才是我同学,真的,岁月太无情了。”
“一堆脱发的,糖尿病高血压的,脂肪肝开了刀的,动筷子前好几个打胰岛素往身上扎针的,我特么看着压力太大了,再也不想参加了……”
“以后都不会参加了。去年参加了一次,大家大样子没变,但都有风霜感了,只有我这十年提升了一整个维度。
我也意识到,同学,不过是怀念曾经的青春时光,彼此之间毕业后早已各奔东西各自发展,也早就变成不同频的人”
“在美国的同学安排的,都围绕着他们两口子转,不参加,我过我的平凡日子。”
“这些老同学,大事帮不上,小事不需要,坐一起徒增伤感。”
也有对同学会保持极热情的表达:
“不要去见以前就不喜欢的人,只跟以前就喜欢的人相聚,你会发现,他们大概率还是非常讨人喜欢,我每次跟老同学相聚都非常开心。”
“各种贬低同学情感,都是片面的。人性里有不同层次的感情,血缘关系剑拔怒张也不少,只是不同频次交往不同深度的情义罢了。
同学情也是一种情感,十年一聚,也是美好的。”
“我的还好,真的是那种回忆青春的感觉,大多数都在聊学生时代的回忆。”
可以看到,大家对于“同学会”的看法,褒贬不一,但也有共同之处。
纵观大量的评论和分享,我大致将“参加同学会的人”分成了四种类型。
并且发现,每一种类型背后,或许多多少少,都映照了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第一类:爱“炫耀”的老同学
在网友们的评论中,参加同学会的人,有一类特别容易引起大家的不满。
——喜欢炫耀、喜欢“装”的人。
为了在同学会上装B,一个人能做到什么程度?
穿自己完全不喜欢、也不合身的正装;
租玛莎拉蒂在同学集合点转圈,直到看见同学到了再下车;
从“私人司机”给自己开车门的那一刻起,每走一步都在脑海里循环播放“赌王”出场音乐……
而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这次同学会上,让自己曾经得不到的白月光知道:
“从今以后,我,就是她记忆中,永远触碰不到的男神!”
这是电影《夏洛特烦恼》中,令无数人捧腹大笑的一幕。
然而仔细想想,这何尝不是人性本身呢?
有人毕业赚了点钱,总免不了找机会,在大家面前好为人师、“推心置腹”一番。
有人几年不参加同学会,嫁富二代后迫不及待要亮相,“打脸”同学会上的前男友。
有人甚至也没过得有多好, 可但凡有丁点儿亮眼的地方,比如:孩子的成绩啊,娶了曾经的校花啊,公司获得过什么成就啊,邻居老王竟然是深藏不漏的某大佬啊等等,就恨不得拿个喇叭、宣告全场、抢占C位。
似乎类似的“炫”或“装”,很多人都有,为什么?
因为这背后,是我们对过去遗憾、错过、低自尊部分的“自我补偿”。
- “我要证明现在的我能过得很好,我并不差。”
- “我要让你明白,当年你的选择是错误的,是你的眼光有问题,而不是我不好。”
- “我要证明给你看,我超越过去了,已经不是从前的那个阴郁、自卑我了。”
它来自我们潜意识里的声音,是我们本能的,对自我价值的确认和需求。
它有助于将我们曾经那些自我否定的声音,比如:
“我好像怎么做都不够好。”
“我不漂亮、不可爱,没有人关注我。”
“像我这样普通的人,是不可能会成功的。”
我们用“炫耀”、“自证”,向曾经在我们生命低谷期的“参与者”、“见证人”宣告——“我现在很好”。
以此让内心躁动、不安的心逐渐平息下来,得到安抚。
第二类:爱“反刍高光”的老同学
有人炫耀现在,就有人炫耀从前。
而这就是同学会上那波,重复地说“光辉事迹”的人。
曾看到过不少短剧视频,女配一进同学会现场,便开始夸夸其谈:
“我当年……”后面的无非就是说自己曾经有多受欢迎、有多美、有多找招人喜欢。
免不了惹来众人的白眼。
但是,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着隐藏的心理动机。
比如,
那个重复地讲自己当年是如何英勇地站出来,帮助一位被欺负的女生摆脱霸凌的老班长,是想重拾自己那颗勇敢的心。
那个重复以“我当年……”开头,说自己如何美、如何招人喜欢的女同学,是想重新感受被支持、鼓励、被爱的感觉。
心理学上,不断回味过去的“高光”,可以让人不活在“现实”里,而是活在大脑的“假设”、“虚假”或“回忆”里。
这可以麻痹人们对现实的痛苦与焦虑,让人脱离现实的麻木与无力感。
人到中年,很多人是年龄越长,越觉得自己胆小如鼠,做事瞻前顾后的:
- 要顾及爱人的感受,
- 要为孩子着想,
- 要承担对父母的责任与赡养,
- 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与医疗保障做打算,
- 要应对变化莫测、难以控制的环境……
曾经那个想做什么、马上就去做,不顾后果、意气风发的风马少年,似乎离自己越来越远了。
中年的自己,更多是背负责任,给出关爱的那个人。
这个时候,若是能回到曾经高光里,我们就能从中汲取某种“自由”、“自己”的味道,让人得以从各种责任的压力中脱离出来、得到喘息,安心许多。
此外,走进过去的辉煌时光,还能够通过“他人的认可”缓解自我价值感的缺失或生活的焦虑;
这种适度的心理修复,是有助于帮助我们找到初心,回归生活本身的。
第三类:爱“攀关系”的老同学
还有一种人参加同学会,是带着功利心的。
对于这一类型的人来说,同学会有时候会变成他们潜在的资源地。
他们会借机重新建立人脉、拓展事业和寻找合作机会。
比如,在同学会上,那个攀关系、卖保险、卖产品、做销售、找投资、想借钱的某同学。
他们,往往先用2、3句跟你热络热络感情,然后马上就抛出自己的业务,想借你积累资源、拓宽财路。
在这类人心中,同学是不需要销售破冰环节的好资源,天然就带有基础信任感。
而这类功利性的老同学,往往也很多人最讨厌这样的一类人。
“我把你当朋友,你把我当韭菜。”
“我惦念以前的同学情,你惦念我口袋里的钞票。”
“太无情、太现实了。”
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们的内在对“同学情”更有安全感,才会这样做。
“好歹之前感情也不错,他应该会愿意听我说说。”
“之前也听她提过,需要什么投资机会,或许可以对对线、聊一聊。”
“最终选择也是他自己决定,我只是把自己觉得好的信息,跟他分享下,毕竟是老同学。”
面对事业上的瓶颈,激烈的市场竞争,强烈的焦虑占据了他们大量的生活空间。
“同学会”反而成为了一个能够让他们找到稳定感和归属感的地方。
在这种场合,人们多多少少会因为过去的情分,接受同学们的“推销”、“方案”、“建议”。
即使暂时不需要这些资源,“储备人脉”也能带来心理上的安慰,使其对未来更有掌控感。
第四类:重“情谊”的老同学
还有一部分人,参加同学会,完全是出于纯粹的怀念。
对这类人来说,同学会可以让他们和老朋友分享生活、互诉心声:
“哎呀,那个时候,咱们多好啊,无忧无虑,不用考虑现实的压力……”
“你还记得X食堂的饭菜吗?又便宜又好吃,还是学生好啊!”
“以前的我那么有精力,现在这么整天只喜欢摆烂。”
在他们眼中,同学情谊没有那么多功利性,而是一种带有青春气息的联结。
曾看到一位博主分享:
“那些关系好的同学待在一起,瞬间就有找回初心的感觉。”
他说,有的老同学,对他知根知底,知道他一路走来多么不容易;
他们真的可以从过去的故事中,找到“感同身受”的感觉。
在这样的眼光的注视下,自己才真实地被看见了。
人到中年,免不了开始感受到生活中关系的疏离;
特别是当:
- 夫妻之间越来越淡漠;
- 朋友渐行渐远;
- 同事之间只顾及利益;
- 或是与孩子的代沟越来越大时。
这时候,曾经的同学关系会带来一种久违的归属感和情感连接。
在这些人面前,我们可以不必掩饰自己,可以再生活本身中,停留一会儿;
如此一来,我们也就不觉得孤独了。
同学会是让我们短暂停驻在过去的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窥见过往,也重新打量自己。
每一种同学会中的社交模式,最终的意义都回归到个体的内在需求:
即如何安放自我。
- 对于爱炫耀的同学来说,
放下“证明自己”的焦虑,从比较中解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才是走向自我接纳的第一步;
- 对于那些通过同学会来应对“中年危机”的人来说,
认可和肯定能提供情绪上的支持,但也提醒我们,成长的意义不在于固守过去的光辉时刻,而在于从过往的经历中获得力量;
- 对于试图重建人脉拓展资源的中年人,
则可以尝试更平等和真诚的关系互动,因为任何资源关系的长期维系都需要由信任构筑的根基;
- 对于怀念同学情谊的朋友,
珍惜当下的每一次团聚,不求对方是否改变,也是一种对过去的温柔告别;
在我们不断“向外看”的同时,也要学会适时“向内看”。
真正的自我关照和成长,并不依赖外界的肯定和他人的评价,而是通过更深层次的自我理解,找到安放自我的方式。
这才是同学会留给我们的长久启发:
无论岁月如何更替,唯有自己,才能真正看见自己。
然后你就会愈发理解卢熠翎老师在“勇敢做自己”3天体验营里说过的这番话:
一切的经历,都是生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完整自己的礼物。
*本文由珂文和张德芬空间主笔团共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小熊
编辑丨李小豆
主播丨畅心
副主编 | 花花
总 编 | 康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