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约3100字,预计阅读需要6分钟
上篇文章,知酷文旅谈到国内文旅企业留不住高端消费力,高净值人群大量出境旅游消费(国内游低迷,出境游疯涨)。本期,知酷文旅换一个角度,探讨中国文旅企业国际化发展的话题。
近几年,中国的Tik Tok(抖音)、拼多多(Temu)、米哈游等企业在国际上风生水起,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民用无人机等科技产品热销海外。相对来说,文旅企业出海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不管是旅游央企、地方文旅集团,还是在线旅游企业、文旅上市公司等,在国际化方面鲜有拿得出手的成绩。
为什么中国旅游企业难出海?是自身竞争力不足,还是另有原因?
第一波儿出海热潮
其实,中国旅游企业曾经有过一波儿出海热潮。
2014年,当时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相关部委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放宽对外投资的审批,放宽外汇投资监管等,对“走出去”企业给予支持。政府的本意是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提升中国产业的实力,并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缓解国内产能过剩问题。
然而,这一系列政策传导到旅游领域,产生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国内企业赴海外大量收购旅游资产。典型如当时的海航集团、安邦保险、万达集团、复星集团等,在海外疯狂买买买。
以海航集团为例,2015年至2016年,短短2年在海外进行了35项资产收购,涉及金额270亿美元,收购资产包括航空、酒店、度假村、地标性建筑等。当时,海航通过收购成为希尔顿酒店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是欧洲第三大连锁酒店集团NH的第一大股东,是高端连锁酒店集团卡尔森的控股股东,在北美,海航投资了红狮酒店集团。同时,海航还在纽约曼哈顿、伦敦、悉尼收购了一系列地标性的写字楼、公寓等。
海外许多旅游老字号、老品牌也成为中国企业的囊中之物。例如,著名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被安邦保险收购,世界第一大度假村集团地中海俱乐部被复星收购,全球旅行社的鼻祖、拥有170多年历史的英国旅游老字号Thomas Cook被复星收购,日本北海道的著名滑雪度假村“星野”被复星收购,万达也在巴黎、伦敦、巴塞罗那、悉尼等地布局,计划打造文化旅游商业综合体。
一些旅游上市公司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始海外投资。例如,经营旅游演艺的宋城演艺,2016年募资20亿元要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打造文旅演艺乐园“传奇王国”,携程于2016年收购英国旅游搜索平台天巡,腾邦国际在马尔代夫收购岛上飞机交通,锦江酒店、开元旅业、华住等酒店类上市公司也纷纷收购海外酒店。
彼时还正值大众创业时间,许多中小旅游公司也在海外寻求创业机会,如投资境外海岛旅游的趣旅,投资东南亚碎片化旅游服务和娱乐内容的七洲网,还有海玩、我趣等此类海外旅游创业公司。
然而,这股出海热并没有持续很久。一些大手笔的海外旅游投资,并没有真正着眼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而是出于全球资产配置的动机,目的是资产保值升值,甚至有向海外转移资产的嫌疑。就拿海航在海外投资的酒店公司为例,大笔资金投下去,成为第一大股东,结果在董事会连个席位都拿不到,完全没有经营决策的话语权,被投公司的管理团队也不许海航接触业务,防止海航“取经”。这样的投资,从业务层面上来说没有任何价值,既不能有效整合资源、团队和品牌,也不能实现中国和海外市场的互补与互动。这样的投资,跟买理财的性质差不多,只有等升值之后卖出获利。
在当时,许多企业家认为人民币会贬值,美元会升值,因而大量在海外进行“理财式”资产配置,收购价格虚高,并导致中国外汇大量流出,强化了人民币贬值的预期。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央行、外汇管理局等部门联合定调,高度关注海外非理性投资倾向要防范对外投资风险,遏制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五大领域的非理性对外投资倾向。央行行长周小川曾一语道破,“投一些娱乐、俱乐部、体育,对中国没有太大的好处”。
由此,海外投资的政策收紧,海航、安邦、万达等迅速陷入资金链危机,由买买买转向卖卖卖。
可以说,这一轮旅游出海热潮中夹杂了许多投机目的,对中国文旅产业的竞争力提升有限,反而造成了金融风险、汇率风险、债务风险。
基于业务背景的海外旅游投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旅游企业出海都是“投机性”的,也有很多基于自身业务发展的海外投资。这些投资行为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在海外赚中国人的钱,另一类是在海外赚外国人的钱。
第一类,典型如旅游创业企业七洲网、趣旅等,服务出境游的中国游客,在海外各类产品的投资都是围绕中国游客的需求,包括宋城演艺曾计划在澳大利亚黄金海岸、泰国芭提雅投资演艺乐园项目,很大程度上也是考虑到当地充沛的中国游客。
这类企业的出海,本质上还是赚中国游客的钱。即使如此,此类出海旅游企业也没有获得成功,七洲网、趣旅等先后停业,宋城演艺的澳大利亚、泰国项目也迟迟没有推进。在海外投资,只赚中国出境游客的钱,这个市场受众面终究是太窄,这条路基本上很难走通。
第二类,在海外赚全球人的钱。应该说,这是旅游企业出海的正道,是国家鼓励的方向,代表着中国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然而,这也是一条很难的道路。
在产品硬件输出的层面,中国旅游企业表现相对优秀。如华强方特向伊朗、乌克兰等国售卖整套主题乐园游乐设备,大连博涛文化向海外出口高科技文旅设备和优质影片内容,无动力游乐企业凯奇集团的儿童游乐设施远销全球一百多个国家。这类出海,主要是得益于国内的生产制造能力,向海外输出质优价廉的游乐产品和设施。
在品牌、文化和服务能力输出层面,中国旅游企业的表现乏善可陈。很少有中国旅游企业,能将自身的品牌、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力整体的向海外成功输出,例如携程集团已经是国际化最有成效的中国在线旅游企业,但其在海外的业务是依托于收购的trip.com、天巡、MakeMyTrip等平台,且在海外市场占有率不高。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等旅游央企,在海外的存在感也较低。中国的酒店企业,在海外也是依托于收购的国际品牌开展业务,自身的品牌和产品很难出海。
通过收购海外资产和品牌,也是一种出海方法,但关键在于收购后能否成功整合,激活其价值,并成为联通国内和海外两大市场的业务通道。否则,收购之前什么样,收购之后变化不大,这对企业的国际化没有实质性帮助。
对比来看,迪士尼、环球影城、默林娱乐这些国际化的旅游巨头,在全球每个地区都拥有无与伦比的客流号召力。万豪、洲际、希尔顿等酒店巨头,将自身的品牌、产品和管理能力输出到全球每个地区。Booking、Expedia等在线旅游平台,在中国以外的市场都具有统治性地位。旅行社领域,美国运通、德国途易、日本JTB等,都是全球布局的旅行服务机构,美国运通在全球拥有1800个旅游办事处,覆盖120个国家,途易在全球100多个国家有1600家旅行门店、300多家自营酒店和度假村。
当然,中国文旅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滞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上述迪士尼、万豪、美国运通等企业,都是百年企业,并且一开始就融入了全球市场,而中国的文旅企业普遍是近二三十年崛起的本土企业,主要服务于本土市场,在各方面的积淀上很难和上述企业媲美。
好消息是,近两年零星出现了一些能和国际玩家同台竞技的中国旅游企业,例如海昌海洋公园和沙特签约,打造沙特首个大型海洋公园项目“沙特海昌海洋公园”,沙特政府在海昌海洋公园和美国的Sea world海洋公园之间考察对比,最终选择了海昌做为合作伙伴,品牌、技术、设施和管理等全套采用海昌的,这表明了海昌海洋公园已经具备了世界领先的竞争力,如同迪士尼、环球影城一样向世界输出文化影响力。
知酷文旅相信,随着中国文旅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假以时日,必将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开疆拓土,在突破国内同质化内卷、打开新发展空间的同时,真正把中国品牌、中国服务、中国文化、中国标准输入到全世界。
作者|知酷君
设计 | Joe
图片来源|摄图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