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她经济”兴起,女性题材文艺作品热度升温,网络文学、影视剧、短剧等产业纷纷加速布局市场。当下的网络媒介之中,关于性别的文学表达与视听影像,发生着怎样的变化?
11月18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北京市文艺研究与网络文艺发展中心承办的文艺评论系列学术对谈活动“坊间对话”第35期:“套路与爱情——网络时代的性别话语与影像”,邀请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讲师薛静担任学术主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邵燕君,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短剧策略运营人韩思琪,就女性向网络文学类型沿革、影视化改编趋势等话题展开对谈。
套路与真情:当代女性对构建主体性的渴求
邵燕君表示,从20世纪60年代琼瑶言情小说到当下网络文学中的女性向作品,女性向文学主题不断变迁,其言情模式变化的背后,反映出时代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心理的变迁。高甜、逆袭、励志等言情类网络文学细分类型划分明确,以“自古深情留不住,唯有套路得人心”中的“套路”为标识,一语道破当前社会所崇尚的价值模式,满足受众不同类型的情感需求。
戴清认为,网络文学中俗套的“套路”并不可耻,套路反映出现实中大众的真实欲求和意愿表达。无论是单纯的爱情,还是套路化的爱情,网络文艺作品更多是在为受众提供情绪满足。在“她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女性向文艺作品体现出当代女性渴求构建主体性的美好愿望。
薛静指出,网络文学让人们了解到“套路”的存在,影视化改编作品以更加直观显性的呈现方式,解构作品逻辑、提供女性视角、塑造女性形象。但是部分女性向网络文学作品在漫长的影视化改编过程中,丧失了原本的先锋性、实验性、主体性。
宏大与碎片:满足多元情感需求的“小甜品”
邵燕君认为,文艺作品不仅是满足受众需求,而且反映现实社会的真实与复杂、彰显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代表价值取向的宏大叙事文艺作品是营养均衡的“正餐”,那么,当前以网络文学、短剧为代表的碎片化叙事文化产品则是餐后“小甜品”,尊重欲望、充分表达是其最珍贵的特质。
韩思琪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盈利模式决定内容的审美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金庸先生的连载武侠小说到如今的付费短剧,产品需不断延宕受众的情绪满足点以牢固吸引注意力,而免费短剧更侧重于用户情绪的即时满足。
戴清表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在消弭。文艺作品、文化消费品功能悄然变化,除却传统的审美、教化、娱乐功能外,还滋生出情感陪伴、心理慰藉、挫折抚慰等功能。
上升与下沉:言情题材用户群体悄然转换
另据韩思琪介绍,爱情故事的聆听者可能不再以女性用户为主,目前短剧市场存在男性用户更倾向于言情题材的发展趋势,体现出男性用户上升的情感需求。同付费短剧的盈利模式相比,免费短剧希望用户用时间投票,形成内容消费选择趋向,进而影响供给端,生产更多人喜欢看、叙事质量好、高知用户占比高的好作品是短剧行业的目标。
薛静提出,在关于女性主义的讨论当中,女性最大的特质是开放和包容,为接受多样化文艺作品提供可能性。当下,女性用户在文艺喜好上逐渐展现出旗帜鲜明的倾向,并将喜好转化为文化消费行为,表达自身的文化心理需求,并传导影响文化市场商业体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恩杰
编辑/崔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