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叶剑英《满江红香洲烈士》 作者:刘洪洋

0
分享至



刘洪洋 中国书协篆刻委员会秘书长,西泠印社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渤海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北省楚简书法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市书协副主席,京东印社社长。


1963年生于天津宝坻。

多次担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和西泠印社主办的全国展、篆刻展及其他单项展评委。

作品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全国奖,首届、二届CCTV"杏花村汾酒集团杯"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蝉联金奖等奖项二十余次。

出版有《篆书篆刻教学指导》《刘洪洋书法篆刻集》《当代名家印谱•刘洪洋卷》等专著、专辑20余种。

艺术的手段、道路与目的

——以书法篆刻为例

(节录)

文/刘洪洋

艺术之要在于艺术家通过具象手段作用于物质载体,呈现表达对象的审美要素,传递艺术家的抽象理解和意象思维。艺术的表现首先建立在物质载体的基础上。艺术创作不能轻视对物质载体特性的关注和探索。不止于此,艺术审美要素的表现最终传达给观者的气象、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艺术家对艺术载体本身的深入把握和极限探索。

实际上,真正纯粹的艺术一定是建立在艺术家充分认识、理解和把握艺术载体物质特性的基础上的。这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前提。所谓物尽其性,以尽其用,物性对艺术取向起着决定性作用,是艺术门类的根本界限。

以书法为例,赵孟頫言“用笔千古不易”,所谓“笔”不能仅仅看作是对毛笔而言,更是书法创作所需“笔、墨、纸、水”等物质材料的代称。所谓“用笔”实是赵孟頫对深入把握、深度驾驭书法物质载体特性规律的高度概括。“笔软则奇怪生焉”,“笔软”会令书法有无限之可能性,无此认识、无对“笔软”之把握,则书法艺术之“奇怪”无处可生。

“书法”之法固然蕴含“笔法人”,也不能忽视“人法笔”。“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艺术家若失去对“笔”等物质载体特性的把握,违背用笔规律,书法艺术之审美标准必然走向虚无,书法艺术焉能存也。今人所言书法之技术,既指人控制笔,又指人亦为笔所控。控者,困也。因困于笔,所以控笔,此是书法学习的初级阶段;而控笔则难免困于笔,控之极,则困之极。到了书法艺术的高级阶段,就需放笔,此一放,才能显物性、达人性。唯有人随笔动,笔随人动,则合乎物理,顺乎人性,主客相随,能以笔达人,而不失物性,此可谓“知笔”也。此乃自然辩证之理。篆刻艺术亦是如此。无对刀、石等物性之深入了解、深刻把握、深度驾驭,离开物与人之相得益彰,篆刻艺术的表达和呈现或陷入匠气俗气,困顿迷茫,一病难医;或沦为“空中楼阁”,坐而论道,空言艺术,不知就里。

就书法、篆刻而言,二者表达的对象都是汉字(篆字),其审美核心在于线条和空间。物性之把握、具象手段之运用直接影响线条,物性之美尽在线条之内,体现在起、行、收构成的点画形态之中。书法篆刻艺术中所谓“线质”的表现,直接取决于创作者对物质载体物性的理解、把握、开拓,即笔法或刀法。空间是书法篆刻艺术审美又一核心要素,甚至是核心之核心,即所谓结字章法,体现出来的是创作者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

我们常讲的“分朱布白才是艺术”,即是此意。能否具备这种理解,也是书法家和“字匠”的分水岭。以线条、空间论书法篆刻艺术,是以“有名”之实论“无名”之妙,有表达局限,不过是行“立文字”之便,以供观者详其内里。实则,二者从来是统一在一起的,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统一。所谓疏密者,线条之疏密即是空间之疏密。“用笔决定结字,结字影响用笔”,一旦下笔形成点画,结字或曰空间便被分割形成,线条和空间共同组成了书法篆刻艺术表达的最终呈现,书法、篆刻的世界便成了虚与实的世界,正合“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佛家至理。

林语堂说:“一切艺术的问题都是韵律问题,……书法代表了韵律和构造最为抽象的原则。”梁思成说:“艺术创作中,往往有一个重复、变化的问题。”书法篆刻的艺术韵律首先蕴含在线条点画之中,自然又在空间抑或结字章法之中,继而在书法篆刻艺术整体的虚实世界之中。对线条和空间的表达最终要统领于作为创作主体的人的意象思维,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天赋和艺术感受力,是艺术家自觉不自觉地、理性非理性地运用具象手段呈现表达对象审美要素时所表现出来的取舍之道和辩证之法。书法篆刻之韵律统摄于书势、印势之重复与变化。无重复,则陷入刻意求变、凌乱驳杂之途;无变化,则陷入枯燥乏味、呆板滞涩之病。须在变化中求统一,于统一中求变化。

个人创作如此,把个人艺术创作放在历史长河中考量更是如此。“结字因时相传”,其中所指并非只有变化,亦有传承。因时而变,又与古相传。离开对传统的临摹,则失去艺术创作之根基与源头;离开个人对空间的个性理解,则艺术沦落匠人之手。陈陈相因、千人一面实是艺术创作之最大弊端。不仿时人,即便仿古亦不足取。所谓“拟古而不泥古”便是此意。


叶剑英《满江红香洲烈士》

作者:刘洪洋

书体:隶书

尺寸:138cm×69cm

释文:镇海狮山,突兀处,英雄埋骨。曾记得,谈兵虎帐,三春眉月。夜半枪声连角起,繁英飘尽风流歇。到而今,堕泪忍成碑,肝肠裂。革命史,人湮灭;革命党,当流血。看欃枪满地,剪除军阀。革命功成阶级灭,牺牲堂上悲白发。更方期,孤育老能养,酬忠烈。

款识:叶剑英满江红香洲烈士一首,岁在甲辰中秋,京东一石刘洪洋恭录于古渠阳城。

钤印:自强不息(朱文)、刘洪洋(白文)、刘(白文)


彩云仍旧现滇南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

全国书法名家朱德元帅、叶剑英元帅诗抄作品展

指导单位

云南省文物局

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

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协办单位

云南省图书馆 昆明市博物馆

学术支持

浙江省书学研究会 《中国篆刻》

支持单位

朱德故居管理局 古田会议纪念馆

上海韩天衡美术馆

四川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云南民族艺术研究院 云南革命军事馆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云南省人大服务中心

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昆明警备区

昆明市公安局五华分局

机构支持

齐庐画会 西湖画会 三星堆诗书画院

鸣谢单位

云南省博物馆

展览顾问

韩天衡 何应辉 鲍贤伦 孙慰祖

学术主持

刘新德 金心明

文学统筹

曹晓宏

总策划

杜 拉

策展 人

刘德武 张 震

策展助理

念继新

展览协调

班 文 李建坤

展览统筹

张文清 杨丹尧

展陈设计

邱 烨 方世秋

视觉设计

王昕蕾

展览执行

邹兴梅 张玲玲 唐友军 朱 晓

宣传推广

张 颖 刘堂建 张学聪

作品释文

熊廷献 刘庆飞 朱青玉 廉文杰

行政事务

李丽娜 马 晨 张 颖 朱晓娟 梁甦君

公共教育

李安妮 曹楚坤 谢 瑞 张 睿 李 珊 王亚楠

赵凌潇 张启文 张玮皓 王铨锐 朱翠红 杨 楠

刘昊谚

展览时间

2024年10月23日——2025年1月12日

展览时段

9:00——17:00(周一闭馆)

展览地点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临展厅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参观需提前使用小程序预约。


图文编辑:杜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云南陆军讲武堂历史博物馆
云南陆军讲武堂旧址
512文章数 17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强军之路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