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曾是一片饱受风沙侵扰的不毛之地。
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策勒县,全县总面积为31578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和戈壁占54.19%,山区占40.5%,可供人类生存的绿洲仅占2.9%,大大小小的72块绿洲几乎全被沙漠戈壁分割包围。策勒县属于暖温带荒漠干旱气候区,县域内年均降水量为48.8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358.7毫米,沙尘暴天数为19—64天,浮尘天气超200天,是全国荒漠化监控与防治的最前沿,也是国家西北地区风沙线上的一座“桥头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策勒周围生态持续恶化,沙漠边缘距离县城已不足1.5公里,这座历史上因沙害三次南迁的小城再一次面临搬迁的命运。
风沙威力惊人 搬还是不搬
英阿瓦提曾经是策勒县一片绿洲上的村庄,在整村搬迁之前,这里生活着60多户人家,280多口人。如今,这里变成了一片沙漠。
这个村庄是1997年由于沙害和缺水而搬迁到离这里七公里之外的地方,不到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看到的是一个个深陷沙漠里的断壁残垣,残破程度令人以为这是一个沙漠中的古城遗址。由此可见风沙侵蚀的强度和速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的。
热介甫的家在离策勒县城更近的托帕艾日克村,沙漠虽然没有吞没他的村庄,但风沙依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如今已是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工程师的托合提热介甫·图尔荪回忆当时的情况说:甜瓜西瓜种了,棉花种了,一场风来了以后,瓜这些东西,风一吹吹跑了,叶子都没有了,就白种了。我们就到地里面去哭,正儿八经哭,那个时候有些人自己种的粮食还不够自己吃。
抵御肆虐风沙 策勒不“撤了”
不再搬迁,守住故土,策勒的方法是什么?
经过与风沙的长期博弈,策勒县形成了独特的防风治沙体系:沟河堤坝在最前端拦截流沙;低矮灌草紧随其后就地固沙;人工灌木林、窄带多带防风林对风沙进行双重阻截。
托帕艾日克村有八千多亩沙地,全部位于策勒县的沙漠锁边带上,和其他地方不太一样的是,托帕艾日克村的这一大片沙漠全部交给本村村民治理,如今工程已经过半。
麦提努日去年承包了580亩沙地进行治理,如今他已是打井、发电、育苗、种树样样精通的行家,去年的树苗种活了,今年他又向村里提出要承包更多沙地。
村民麦提努日·迪敏表示:这个土地我们承包有补贴政策,所以这方面就不担心了。这是一个来之不易的好机会,(错过)以后就没有这个机会了。
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支部书记庄彬介绍说:一亩地的补贴最高的话可以达到5000多,补贴非常大,老百姓的积极性也调得比较高,我一开始预计的是可能我会分出去一半多一点,剩下一部分要我们(村集体)自行来解决,但现在基本上是我自行解决的都没有,全部都分出去了。
除了眼前的补贴,更让麦提努日兴奋的是未来的发展。按照根据新政策,在达到防风固沙标准的前提下,麦提努日可以在这580亩沙地的林带间隙进行经济作物的种植。
在不远处一块红柳种植带上,去年种下的肉苁蓉迎来了丰收的时节。
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管花肉苁蓉大芸种植基地里,村民努尔买买提·斯迪克以前依靠传统种植业增收困难,当他了解到大芸不仅有阻沙固沙、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从2015年就开始种植大芸,因为经济效益可观,大芸种植面积由当初的50亩逐渐扩大到现在的300亩,亩产量可达200公斤。凭借着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和对产品质量的执着追求,努尔买买提·斯迪克依靠种植大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截至目前,策勒县人工种植红柳大芸面积达4.37万亩,其中,管花肉苁蓉3.79万亩、荒漠肉苁蓉0.58万亩。
数据是对变化最好的印证:经过40余年的努力,策勒县森林面积从12.7万亩增加到102.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0.24%增加到2.16%,县域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今天的策勒,不仅不用再搬迁,还在向沙漠中扩展,绿洲已经向沙漠推进近20公里,通过种植肉苁蓉、红枣等经济作物,让当地农牧民在沙漠上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策勒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再到“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其拥有的壮阔绿洲秋景正在成为更多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来源:综合自网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